在苏州市平江区乐龄配送中心,做好的饭菜将由专门的工作人员送往百余户订餐的老人家中
9月的北京,燥热的中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附近的一家面馆里,用养老券点了一大碗牛肉面、一份凉拌菜和半只鸡。面只吃了几口,凉菜和鸡肉最后则打包带走。“能够用养老券的地方就那几家,面馆儿最方便。”老人说。
从2010年1月1日起,《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办法》开始全面实施。北京市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都可以领取到价值100元的居家养老助残券,凭券可以在社区指定的家政、商品专柜以及老年餐桌使用。
有调查显示,运行两年多,老年餐桌成了养老券花费最多的地方;而老年人诉求较大的家政服务等方面则由于服务点少、品类单一、粗放式管理等原因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近日北京市宣布,将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同时下半年还将对养老规划展开调研。北京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也透露,未来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将扩容,年内计划推出的5000万投资项目即将公布。
在老龄社会不断加剧的今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补充养老需求势在必行。而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组织,无疑应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提供方。
2011年4月,民间组织北京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石景山广宁街道成立了乐龄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全北京市首家日间照料中心,乐龄引入了企业管理模式。在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除了基本的娱乐活动外,还可以享受专业修脚理发、心理咨询和身体康复服务。目前中心最多可容纳20位老人同时活动。老人可以使用政府发放的养老服务券到此购买服务。
这虽然还只是一个尝试,但成功的小案例或可为养老问题在更大范围的解决提供参考。政府出资,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民间组织之间形成市场化竞争,最终将选择权交到老人手中。
但实际上,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我国服务于老年人的公益组织数量却很少,民间养老的现状依旧不佳。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对公益组织和项目进行了一定支持。
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发改委就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爱心护理工程”项目纳入规划,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推动相关项目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立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2年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一场“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讨论引起了全民关注。据了解,中国已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8亿,每年还在以500万至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中,探讨公益组织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又正在做些什么,意义深远。
乐龄: 居家养老 老人自治
“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土屋”,相对于其它养老方式,中国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居家养老。针对这一特点,北京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乐龄)尝试了一种“社区居家养老”这种对于国人来说新鲜却更符合中国文化的服务模式:通过NGO与社区的合作,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支持网络,以此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乐龄的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民间草根机构“乐龄合作社”。发起人王艳蕊彼时的想法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在社区内推广沙龙、茶社、互助服务等活动。
乐龄首先在石景山天翔社区试点,通过征求意见,成立了天翔社区夕阳红乐园。于周一至周五下午开展唱歌、聊天、保健等5个兴趣小组的活动,社区老人自选小组长,自己制定管理规则,展开各种活动。据了解,该乐园的活动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同时,乐龄在调研的基础上还有针对性地将社区老人进行分类。分成健康老人、经济困难老人、身体困难老人。根据分类,乐龄组织健康老人成立社区老人支持网络,去帮助经济困难和身体困难的老人。
乐龄不但鼓励老年群体自主参与治理社区和社会,同时还发动社区居民通过自主申报成立公益小组,小组活动内容以服务老人为主。每个小组至少有5名核心成员,乐龄为每个小组提供不高于800元的小额公益活动资金,作为小组的活动经费。小组既有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的兴趣小组,也有自助、互助的帮扶小组。目前,乐龄已经建立了17个公益小组。
随着各种小组的建立,社区老人逐渐形成了互相支持的网络。乐龄又开始了第二步探索: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供其购买。乐龄培训专业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为居家老人提供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上门服务。其中包括:为居家老人提供居室卫生清洁、帮助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帮助做饭、洗衣、查电卡等日常服务,除此之外,还协助老人陪送就医、专业按摩、检查维修各种家电、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甚至帮助其联系家人。
“中国的老人没有购买服务的习惯,多数依靠自己和子女。我们尝试收费,提供专业服务,将盈利用于对贫困老人的扶助等。”乐龄创始人王艳蕊说,这样具体入微的服务,乐龄进行了长时间调研。
同时,针对失能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乐龄倡导为其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照顾,重点推广有针对性的上门服务。
2011年4月,乐龄在石景山广宁街道成立了乐龄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全北京市首家日间照料中心,乐龄引入了企业管理模式。中心围绕老年人的日常就餐、健康管理、心理慰藉、休闲娱乐的服务需求,设置了营养配餐室、康复护理室、精神关怀室、文娱休闲室四位一体的服务内容。
在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除了基本的娱乐活动外,还可以享受专业修脚理发、心理咨询和身体康复服务。目前中心最多可容纳20位老人同时活动。
据了解,石景山区的60岁以上生活能半自理的老人都可以来照料中心,每月服务费1190元,餐费360元,低收入老人的服务费是690元。可使用政府发放的养老服务券。
目前,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乐龄在石景山社区重点推广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石景山包括天翔社区、古城路社区等在内的7个社区。乐龄已经为石景山社区216位老人提供的上门服务多达1350人次。提供了近4千小时的有偿服务。
除了在社区搭建居家养老支持平台,乐龄还针对老年贫困妇女启动小额资助,通过发动社区互助组,进行技能培训,支持老年贫困妇女开发手工艺品,帮助她们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受助群体主要是没有退休金及医疗保险的老年贫困妇女。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类: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国家为其确定的事业编制和财政经费额度,民办养老机构则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由私人获得盈利并承担风险。后者对比前者,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入院费,被迫推行市场化价格,这就让经济拮据的老人有养老需求而不得入门。而公办养老机构属于保障性福利机构,份额极其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4月20日,鹤童在天津诞生。这家由民间发起、民间投资、民间运作的组织,定位为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没有国家财政补贴,营利不分红,只用于机构的自身再发展,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探索了另外一条道路。
鹤童的主要收益来源为社会捐赠和政府资助,同时在经营上,也采用使用者付费、差别取费的企业经营模式。与企业不同的是,鹤童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适当收费则是达成社会服务使命和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
除了以协会的身份接受政府资助外,鹤童还与政府进行合作。在北京市西城区汽南社区,有一家鹤童养老院,名为“鹤童北京月坛街道敬老院”。这家养老院鹤童采取的经营模式为:与政府合作,进行托管。该家养老院的产权归西城区月坛街道所有,月坛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鹤童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提供政策支持;在合作中,鹤童是第三方,不管财务,不设会计,也不进行前期投入,只负责自己擅长的经营管理工作。
这种管理模式始于2007年。彼时,月坛街道敬老院经营效果不佳。托管给鹤童的当年,养老院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并营利十余万元。
“政府组织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招标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是今后解决养老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最佳解决方式。”这是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副理事长方嘉珂一直坚守的想法。
养老护理上,鹤童则克隆德国模式,实行长期照顾的专业化模式。鹤童提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持老年人晚年尊严”的严肃命题;引进“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的护理程序;停用传统尿布而改穿尿裤;推广养老护理员八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度;采用对不能自理老年人七个等级和对痴呆症老人五个等级的评估制度。
据介绍,鹤童分布在京、津、川、鲁等地8座长期照护老人院舍共有1300张床位,已经入住了近千人。
鹤童在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同时,还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项目的为老服务,例如提供就餐、日间照护等,还专门成立了居家照护团队,积极开展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式照护服务,包括入户洗澡、配送营养餐等,让因各种原因尚未入住敬老院的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2007年,鹤童接到天津某集团公司捐赠的100万元,经协会理事会讨论后决定,用这100万元、再加上协会从各方面压缩支出经费的100万元,共计200万元,登记注册成立了“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扩大了鹤童的帮扶范围。
除此之外,鹤童还主动承担起培训的责任。1998年鹤童成立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13年来为全国养老机构培训了超过5000名养老护士。
而现在的鹤童,已经从十几年前的一个不起眼的组织,发展成了一个年收入过千万元的养老服务产业集团。有关资料显示,鹤童目前涉及院舍养老、医疗卫生、居家照料、老年餐饮、清洁管家、护理教育、老年用品7大领域。设有老年病专科医院、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老年用品研制开发机构、老人营养餐配中心等系列服务机构。鹤童老年福利协会、鹤童民办非企业系列单位、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老年服务产业链。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前身是中国老年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5月。是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领导下的为全国老年人服务的民间慈善组织。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现下设爱心护理基金、贫困老人援助基金、老年健康基金等30余个专项基金。
“爱心护理工程”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重点项目,计划在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建立一批为城市高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的“爱心护理院”以及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和生活环境条件(如适宜集中居住的老年公寓和提供居家服务的老年福利社区等)。
其中具体包括:爱心护理院;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福利社区、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该项目是动员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建设的老年福利服务公益性事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作为其主管单位,负责总体布局、项目审核、试点推动、监督指导和批评表彰的工作。
该项目面对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护理服务;面向经济能力有限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该项目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众多优惠政策:国家发改委将该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推动相关项目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立项工作。
除此之外,民政部将该项目列入社会福利机构对待。也就是说,项目在建设用地费用和市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等方面给予减免,对投资者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所建项目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
该项目还获得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除了支持彩票公益金外,为了鼓励捐赠人热情,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还给予捐助单位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
卫生部对“爱心护理院”的设施建设,医护人员的配备等都给予指导和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爱心护理院”列入医保范围;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部门将“爱心护理工程”项目列入当地城市规划,在规划和征用土地中都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优惠。
具体执行上,“爱心护理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民政、卫生事业单位,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也可以是民非、公办民营。项目本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据了解,2011年,在完成“十一五”计划后,“十二五”期间该项目计划将在全国,按照平均每年递增60家爱心护理院的速度,再发展300家,争取在“十二五”末达到600家爱心护理院的目标。
公益机构养老的三个样本
公益机构养老的三个样本
公益机构养老的三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