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十年前,‘慈善’很少被人提及,现在已成为一个热词,经常见诸网络报端。”南京市慈善总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大金喜欢这样的变化,“这说明,慈善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南京市1997年底才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慈善组织,江苏省直到2005年才组建慈善总会。用张大金的话说,过去十年是中国慈善意识的“启蒙阶段”。经过经济社会发展和几次大灾难,民间善意逐步被唤醒、聚集,慈善事业蹒跚起步。
张大金清楚地记得,第一场募捐活动募得250公斤油、14袋包装食品、20张躺椅。如今现金捐赠、转账支票、动辄几千万元的冠名基金比比皆是,南京慈善每年募集量都在7000万元左右,全省基金总量已达149亿元,居全国第一。
“真正的变化,不只是数字的飞跃,还有人们态度的转变。”张大金说,市慈刚成立时只有5个人,分头去50多家企业宣传慈善,尽可能募捐点钱物。那年夏天特别热,他们硬着头皮守在人家单位门口的树荫下等老总,一个月里共募得40万元。“那时在人们眼中,慈善就是捐粮送衣,很多人戏称我们是‘化缘’的。”
2008年汶川地震,民间大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震后15天,狭小的慈善总会办公室里,总是挤满前来捐款的市民。“看到一家小帐篷厂没日没夜地赶制出1万顶帐篷送来,我们真切感受到慈善的力量――这种发自内心的爱,不需要动员和呼吁……短短15天,人们奉献了爱心,了解了慈善,认识了自己。”那些天,市慈平均每天收到善款1300万元。
从上门“化缘”,到被邀请去收款,其间变化让张大金很感慨。3年前,一对夫妇上门邀请张大金出席生日宴,他们想以女儿淘沙沙的名义,捐1万元设立个人冠名基金资助贫困学子,作为女儿的20岁生日礼物。晚宴上,妈妈叮嘱女儿:“希望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将基金变成10万、100万……”亲友们纷纷涌上前来询问怎么设立基金,一场生日宴成了慈善宴。淘沙沙考上大学后成为义工,发动同学一起为慈善奔走。
这几年,张大金还参加了各种个性化慈善活动,校庆仪式、小学晨会、家长会……有一年下大雪,慈善总会门前伫立着4个小小的身影,他们是南京夫子庙小学一年级学生,手捧冒雪卖报挣来的72元钱。善意的种子撒进孩子们小小的心田,60开外的张大金眼眶泛潮。
“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现在人们行善也开始注重‘个性化’。”张大金说,南京在全国最先设立个人冠名基金,一下子募集到600多万元。贺校庆、念恩师、祭亡子……每笔捐赠,都是真善美人性的体现。“虽然捐款数额上仍是企业占大头,但平民捐赠的人次逐年上升,这是我们所期盼的。”
慈善,让施受双方都得到心灵抚慰。“总会已有4万名注册义工,全省有364个公益基金会,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困难的人。”张大金期盼,未来的中国慈善,能够拥有更透明的机制、更专业的团队、更广泛的捐赠和受助人群。一位作家说过:“除了你此时的生活,还应该有一个更加诗意的世界。”慈善,正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