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 药科大学的学生代贤伟不久前毕业,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而是来到雨花台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开始了“公益创业之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有了免费的办公场所,开展一项名为“青导奇缘”项目,组织志愿者陪伴空巢老人,他所创建的“爱之光”公益发展中心的LOGO,也跟许多社会组织一起,上了这里的LOGO墙。扬子晚报记者 柳扬
大学时
他就创建了公益社团
代贤伟把“爱之光”公益发展中心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早在2008年,他还是一名大一学生时,就在学校里创建了这个社团,组织同学们寒暑假期间到偏远山区从事教育救助,高峰时社团有100多名成员。
“我记得第一次到贵州山区一个家庭,那里一贫如洗状况让人心酸,而问他们需要什么,答案是一床棉被。”代贤伟和同伴当即买了送过去,但他们心里清楚,这些家庭需要的远不止于此,做公益是帮助他们最直接的方式。这样坚持几年,爱之光是在学校和社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代贤伟也接触了更多公益界的人士。
临近毕业,眼看着要离开自己的“孩子”,他愈发觉得应该继续这份事业。大四这一年,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选择校内实习,这样就有了更多时间四处奔走,从而为“爱之光”寻找着落。
毕业后
他把社团搬到了雨花台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代贤伟得知雨花台区要设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并委托业内知名的公益组织“恩派”来进行运作。若把“爱之光”这样的社会组织比作初创企业,那么“恩派”就类似提供辅导的专业咨询公司。
“正规的社会组织需要注册,在别的地方,注册资金就要3万元,到了这边降到了5000元。政府提供的办公场所,也是注册必须的条件。不过最麻烦的是主管单位,学校里发展起来的组织,不知道应该归属哪个主管单位,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最终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2012年4月,代贤伟终于把“爱之光”落户到了雨花台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里,为孩子找到了一个家,并且注册“上了户口”。
公益范围扩大
帮助青年和老人“结缘”
刚落户时,“爱之光”只有乡村教育这么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只适合于寒暑假,“恩派”的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增加日常的业务,于是有了“青导奇缘”。
记者了解到,这个项目鼓励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在本地社区开展空巢老人长期陪伴行动,奉行让青年和老人之间结成“二对一”的结对陪伴,营建一段“奇异缘分”。目前该项目已经在雨花新村的一些社区展开,对于老人们而言,年轻人的陪伴好像一阵春风,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由于项目做得出色,在孵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代贤伟还申请到了来自公益基金的10万元资金支持,对这个初创型组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不仅如此,中心还为其提供了无偿的基本财务服务。
“恩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社会组织跟企业相似,也有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他们通过做好服务得到社会认可,获得来自政府、公益基金、社会企业的资助和支持。这也帮助组织的工作人员维持生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支持才能进一步扩大规模,不断成长服务更多人群。
寻找生存之路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捐赠
“同学都觉得我强,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代贤伟现在每天在外奔波,联络更多的社区做项目。办公室里由另一名全职的同事料理,除此之外,他的组织还有几个兼职,一百多名志愿者。尽管如此,生存还有很多困难,比如全职员工工资。根据规定,组织可以提取社会捐助资金的10%使用,但目前对他们而言,这也就是1万元,而这个钱还需要维持正常的行政等费用。
“全职工作三个月了,我自己没有拿到一分钱,还往里面贴补了好几千。”代贤伟坦言这笔钱来自于父母的支持,而父母其实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他目前在做的事就是解决企业捐赠的发票问题,一旦解决,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会更加容易一些。
记者在孵化中心看到,类似的几个组织都处于初创阶段,但这里的工作氛围和员工的精神面貌都很好,谈到未来都颇有信心。一方面觉得所从事的是阳光的公益事业;另一方面,与目前雨花台区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关。
“在辖区内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更多为本辖区的居民服务。”在雨花台区民政局的赵建国看来,很多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政府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做,相比而言,社会组织来做服务,可以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所做的工作更加专业,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是一件双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