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发展是大部分NGO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机构的资金永远都紧缺,他们为了资金不断想尽办法,甚至为了讨好捐款人不惜放弃机构的宗旨和原则,但筹资问题却依然是大部分机构永远的痛。另一方面是机构的人力资源发展,由于行业特殊性导致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又没有太多职业上升空间,大部分NGO员工都缺乏一个归属感,再加上筹资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一旦资金紧缺就面临裁员,使得NGO员工对机构的忠诚度甚至远远低于企业,NGO员工流动率比企业高得多,很多机构常年都在发布招聘广告, 总是处在招聘-培养-离职-招聘的不断循环中。
少林寺是中国的佛教名寺,不止在中国,它在全世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对公众而言,少林已经不止是作为一座中国佛教的寺庙,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当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分。其机构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也帮助他们解决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少林寺一年的收入仅门票一项就有1.5亿,再加上武术培训,特殊产品售卖,以及无偿捐赠的香火钱收入等,让他们的发展道路走得越来越好。
但是少林寺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1988 年,当释永信升任方丈的时候,少林寺同中国当时的大部分寺庙一样,没有任何资产,只剩一片火灾后的断瓦残垣,还有几个年老体衰的老和尚。而今天之少林寺相对于其他寺庙而言,已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寺院的特殊道路,他们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就。
由于宗教和公益在非赢利以及道德优越性、生存和发展对于外界捐款的严重依赖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地方,我们发现少林寺身上竟然有很多值得NGO学习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少林寺如何树立和强化了自己的品牌。
向少林寺学习品牌建设与推广
大部分国人对于少林寺的了解,始于上世纪那一部叫做《少林寺》的电影,从那个时候起,少林功夫就深入了大部分国人的内心。随后,少林寺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有利影响,维勒继续宣传自己的品牌,少林寺成立了武僧团、实业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多种渠道来对少林寺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增加寺院收入。少林寺拥有近60所武术学校,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少林的分支机构。
可以说,少林寺从来就不低调。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但是少林寺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只有旗帜鲜明地时刻宣传自己的立场,才能让自己的使命更加发扬光大。少林寺以功夫闻名于世,为了继续发扬这一影响,少林寺成立的武僧团已经到全球60多个国家进行了表演和宣传。
1998年成立的少林实业公司不仅参与了《少林寺之僧兵传奇》的拍摄,还搞了“功夫之星”海选电视节目,在嵩山峡谷斥巨资搞了“禅宗音乐大典”,少林寺还利用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来吸引当地人和旅游者。同时,少林寺成功的把武术表演推广到了全世界,2012年在欧洲举办了欧洲少林文化节,中德少林文化表演等宣传活动也只是少林每年常规推出的国外演出计划的一部分,从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少林寺的品牌和宣传无处不在,让这个千年品牌越来越发扬光大。
目前中国很多NGO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NGO就是应该低调,就是应该埋头做项目,用优秀的项目来帮助弱势群体,满足捐资人的要求和期望。但另一方面却在为资金问题艰难为继。假如中国放开对民间NGO筹款的限制,哪些机构能够得到公众的捐款呢?必然是那些拥有良好声誉和品牌,知名度较高的NGO。这一点上NGO应该好好学习少林寺的宣传,沟通和品牌建设的技巧。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
向少林寺学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大部分 NGO的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机构人来人往,有的机构常年招聘,也常年有人辞职,人员流动性非常强。总之一句话,就是很难留得住人。机构留不住人的原因,既有待遇的问题,有发展空间的局限,也有机构管理的问题。目前的大部分国内NGO都很难为员工提供一个归属感。但是,对于少林寺的僧人来说,人员流失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少林寺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归宿。
少林寺和NGO有可比性吗?我们先来看看少林寺是如何让僧人拥有归属感的。寺庙的僧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自发出家,外地来挂单的僧人,从其他寺庙推举和转入的僧人和管理者。寺院的人力资源并不是完全静态没有流动的,很多僧人通过外出游方的方式接受培训,同时佛教界有一种挂单制度,不管是任何地方来的僧人,只要名额未达到寺院人数限制,都可以到寺庙里面来学习和交流,包吃包住,但是要服从寺院的安排从事一定工作。这样做有非常多的好处,既可以接受来自于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也为本机构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挂单的僧人可以在寺庙常驻,可以申请成为寺庙的僧人,也可以随时选择离开。正是这种开放式的人力资源态度,可以让寺庙对僧人充分考察,既可以选择优秀的人才,也保证了寺庙有足够的人才库,在出现职位空缺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合适的人选。从这一点上,NGO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把志愿者作为NGO的人才库来选拔人才,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机会。
在志愿者和员工管理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少林寺的经验。作为宗教组织,在寺庙里不管是挂单的僧人,还是寺庙的正式僧人,每一个僧人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就是佛教的一些基本宗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律”,所有僧人都必须遵守这些行为准则,一旦违反戒律就会受到惩罚,轻则杖责,重则逐出山门,也就是被机构开除。这些行为准则非常细致,也非常明确,比丘共同手持的戒法有二百五十条之多,但是却语言明确,诸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等,对僧人的行为有着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不管是机构的员工还是志愿者,都应该有明确而简单易行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佛教的宗旨不允许僧人储蓄财物,但是僧人也要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多数寺庙都会向僧人发放生活费,只是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一般以维持日常生活为适。这一点很像很多草根的NGO,但是草根NGO的人员极不稳定,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旦稍有经验便选择离开,人员流动性极大,老员工走了,新员工又来,既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上升的空间。从历史上来看,寺庙的僧人忠诚度和归属感是最强的,人员稳定性非常高,大部分僧人不会主动脱离寺庙,只有很少违反戒律,有重大过失的僧人会被逐出寺院,而寺庙的福利也是非常好的,生老病死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寺庙出面解决,因此寺院的僧人忠诚度都非常高。
僧人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一切后顾无忧,健康,吃穿,养老,既不用担心生病无人照顾,也不担心退休无人养老。寺庙收入也会发一些工资和零花钱给僧人。好像是一个股份制机构,每一个僧人都是股东,机构永远不会抛弃员工。但是有哪一个NGO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这一点上,NGO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既然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应该尽量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并且考虑用机构的成长来激励员工,也可以让员工成为机构的共创者和共有人,让员工参与机构的决策,培养员工对机构的拥有感和忠诚度和成就感。但是要注意尊重员工的利益和对未来的预期,尽量避免清教徒式的苦修和说教。
向少林寺学筹款
少林寺一年有多少收入? 这个永远是个未知数,但是据多个媒体报道,少林寺仅门票收入一项一年就1.5亿多。除了门票收入,少林寺的收入来源还很多。如果NGO能够像少林寺学习,多扩展一下自己的筹款渠道,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1. 培训收入。少林寺主要提供武术培训,少林寺旗下有近60家武术学校,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开设武术学校,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武术培训机构。少林文化传承体验营业成为少林寺一个影响颇广的佛教体验活动。在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全市只有60万人口,但是当地数十家少林武校一年为当地贡献的收入应该在3到4亿。如果NGO也能够把自己的品牌做成一项无形资产供全世界游客参观,又怎么在乎筹款问题呢?
2. 传统的香火钱。在大多数寺庙还在卖几元钱一把的香并依靠抽签算卦等非正当途径来敛财的时候,少林香堂已经开发了“禅心系列”、“禅意系列”、“禅风系列”、“禅韵系列”、“禅境系列”、“柏籽供香”等多种禅香品种,通过延伸产品线来增加寺庙收入。
3. 新产品开发:少林药局等新产品及新服务的不断开发大大提升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增加了收入。于2008年5月12日在少林寺开设少林欢喜地是由少林寺开设的特色商品专卖店,提供少林商品、服务、体验三大领域的品牌授权运营商,同时负责少林寺特许商品全球连锁销售。该店目前有商品数百种,涵盖生活的行住坐卧,涉及运动、健康、休闲、家居、餐饮、素食等生活方式层面,并敦聘国内外的设计团队参与商品的研发,拟向世界设计师开放创意平台。2007年,一个香港人想得到开发“少林寺”素饼的授权,历经两年多几经周折最后得到少林寺的许可,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少林寺素饼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而以出售少林寺产品为主的少林欢喜地不仅同其他寺庙一样在寺庙内开设商店,其网络销售的数额也是可观的。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的应用,少林寺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相比一些NGO那些十多元钱的小手工艺品,少林寺的产品不仅品种多样,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也颇值得NGO学习。
4. 品牌托管:少林寺在全国部分寺庙进行了托管,在昆明官渡古镇托管的四座寺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生机,也增加了少林寺的影响和收入。在印度,一些知名的NGO(L.V. Prasad, Lions Aravind Institute of Community Ophthalmology)也通过输送管理模式和提供管理咨询的方法增加了本机构的收入,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本领域的工作效率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能力。
向少林寺学危机管理
树大招风,作为知名寺院,少林寺的负面新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09年关于少林寺上市的争论到少林网站被黑,从四处流传的所谓“释永信的悔过书”到去年又出现了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包养女大学生的传言,从来就没有让少林寺平静过。但是每一次少林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从谣言和争议中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声誉和品牌不仅没有受到损伤,反而越来越有影响力。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少林寺的危机管理和公关能力。
2011年在处理关于释永信包养女大学生传言的时候,少林寺第一时间就出面澄清,向公众宣布悬赏五万元征集关于释永信保养女大学生的线索,在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的同时积极宣传他们报案这一情况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系列的行动及时,准确而有效,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完全消除了这一负面消息的影响并且遏制了这一虚假消息的进一步扩散。出去这个行业的特殊情况,在危机管理方面NGO一定要有敏感的神经并做好充分准备,从少林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1. 对机构的风险和可能存在的危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在负面消息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把消息扼杀在摇篮中,避免产生更大的影响。
2. 在危机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积极应对,避免谣言扩大,以及媒体对公众舆论的误导。在这一事件中如果少林寺没有在第一时间及时出面澄清并果断采取行动,恐怕谣言将会传播得更远,及时最后能够消除谣言,由此带来的损伤也已经无法弥补了。
3. 在真相不明确以前不要妄下断言,要尊重媒体和公众,更要避免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语句,铁道部新闻发布会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4. 在新闻发布重要坚持原则,代表机构说话。既要传达真实、可信、有效的信息,同时要同媒体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正面面对媒体,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在舆论上得到媒体的支持,也便于准确表达机构的意图,而不是捕风捉影的猜测。
5. 要用诚恳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不要试图回避事实。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勇于承认并积极补救,制定并公布合理的补救措施,通过诚恳的态度和合理的补救措施来重新获取公众的信任。
向少林寺学创新
一个机构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僵化不但让机构裹足不前,无法发展,也将引导机构逐步走向衰亡。但创新是大多数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大部分机构都墨守成规,按照自己的固有模式在发展。我们发现少林寺的创新能力和举措简直让人感到惊讶,他们在品牌建设,筹款,机构发展等每个方面都有着其独到之处,走出了和其他寺院不同的道路。
早在1996年少林寺就开始制作自己的网站,而当时马云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比释永信大一岁的张朝阳也刚刚得到第一笔风投。该网站在1997年正式开通,现在已经成为少林寺最重要的对外宣传渠道之一。国内大部分寺庙依然依靠出售香火,给香客解签以及做法事等传统活动捞点小钱的时候,少林寺已经开始在网上出售少林药品、香火、武功秘籍以及佛教用品等。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第一个佛教界成立的公司。这些念头是其他寺庙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却成了少林寺的有力工具。
NGO一定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国外的大部分NGO都有自己的facebook,tweeter等账号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机构的相关内容。因此,一个机构必须学会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渠道来宣传自己,无论是网站,微博,QQ,facebook,YY广播频道,tweeter,不管什么新工具,都会帮助机构宣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西方的宗教团体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而吸取了摇滚,hiphop等音乐的优点并把它们加入到赞美诗的演唱中。很多西方的NGO把捐款同高尔夫比赛,登山,奢侈品拍卖等活动统筹款连在一起,很多国际知名球队的比赛服上都印有联合国儿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标志,国际知名防盲机构奥比斯同老劳力士联合开发了带有奥比斯标志的劳力士表。NGO必须在宣传渠道、工具、技术、筹资渠道,项目领域等方面都应该不断创新,那些因循守旧,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依靠新渠道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必然会走向衰败。
不管功夫再怎么厉害,少林寺毕竟是佛教胜地,为了改变少林寺只擅长武术的印象,除了常规的佛教活动及少林禅堂一年一度的“精进七”等集中修禅活动,少林寺还举办了"机锋辩禅"大赛等来增强寺庙的佛教特色。
目前很多机构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申请资金,并且因此迷失了自己。他们为了申请资金处心积虑设计能够取悦捐款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捐款人的要求,为了满足捐款人目的而开发项目。但是少林寺从来不像这样,不管外面有什么样的传闻和批评,少林寺依然我姓我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虽然它有些特立独行,但是却依然越走越远,走得比别的机构都更具有发展性的道路。一个机构要长期发展必须认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他们可以应该从少林寺身上学习以下几点:
1. 坚持自己的使命不放弃,坚持自己的原则。
2.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组织。
3. 机构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文化和传统,不要盲目跟随别人。他不是别人意愿的执行者,而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它应该依靠自己的实力来筹款,而不应该是依靠完全听从于其他机构的意愿来获得支持。失去自我精神内涵的机构,即使段时间能获得一些资助,但是也必然不能长久,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独特性和竞争力。而一个自主性强的机构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捐助人的意愿。NGO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己成为专业的机构,才会赢得尊重,才能获得更多捐款。
少林寺所面临的挑战
早在1995年,少林寺就成立了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以扶危济困,救助孤苦。数年来,少林寺在赈灾救灾、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助学助教、放生护生、印经结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少林慈幼院是中国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于2004年12月发心捐资成立的非赢利性民间慈善机构,是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目前,慈幼院收养了第一批来自河南各地、符合少林文化传承条件、适合集体生活的50名孤儿。从可以找到的资料上看,少林寺的慈善活动并不是很多,相对于它强大的品牌和宣传来说,其开展的项目是微不足道的,人们知道少林的寺庙,知道少林功夫,却没有人能从少林身上看到佛教最根本的东西:善。
同少林寺类似,项目管理也是很多NGO的弱点。有的NGO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去迎合资助人的口味,按资助人要求来设计项目。或者根本没有明渠的工作领域和目标,只有一个模糊的公益概念。不管你的品牌做得有多好,如果没有专业的有影响力的项目作支撑,也难以长久得到公众和捐款人的支持。所以NGO除了在全国营造品牌和影响力,大力扩展募捐渠道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项目开发和管理,没有项目支撑的机构必然不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那些把主要精力放在品牌建设和筹款上的机构不妨问一下自己:少林寺至少有三个核心优势:功夫,古刹及千年文化。你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本文写作参考了2010年第三期《商界》杂志作者樊力的文章《硝烟上市少林寺》以及少林寺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