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中国·关注·年度公益特刊
陈建华: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外号“垃圾市长”,在他的推动下,拥有1300万人口,(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日产垃圾1.4万吨的广州目前垃圾回收率达到33%。而陈建华的目标,是让这个数字达到国际先进的50%。
陈建华为广州的垃圾处理编了句“顺口溜”: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在市长陈建华的动员下,广州市领导从9月起分组挂点联系各区、县级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每月至少督查一次,督查情况直接向市委报告。市直机关各部门、市属企业也被分别安排至全市166个街镇督导帮扶,每月需撰写督导报告,报市固体废弃物工作办公室。
“壮士断腕、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之死地而后生。”10月21日,陈建华用一连串成语来形容自己100天前向垃圾分类宣战的决心。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外号“垃圾市长”,在他的推动下,拥有1300万人口,日产垃圾1.4万吨的广州目前垃圾回收率达到33%。而陈建华的目标,是让这个数字达到国际先进的50%。陈建华为广州的垃圾处理编了句“顺口溜”: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在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难题。广州垃圾产量年均递增值约7%,一周的生活垃圾容积相当于一幢24层高的大楼。曾有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老总公开表示,生活垃圾价值低,处理成本却很高,谁爱收谁收,反正企业不收。
这是一个公益共识——— 垃圾分类有助于实现垃圾的有效回收,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污染以及垃圾填埋所需要的用地。然而,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垃圾处理产业链的打造却并非一朝一夕。
2012年,广州市政府在重重困难下开“啃”这样一块城市治理的“硬骨头”。
垃圾围城
近几年,广州生活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用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占比高达90%。去年2月,广州市城管委发布消息称,新增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经用尽18000万立方米,“垃圾围城”的现状开始让广州人感到了危机。
政府一度寄望于新建大型垃圾焚烧厂,但在去年,垃圾焚烧厂选址番禺区引发“邻避效应”,当地居民强烈的反对声音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宣布暂缓建设来平息争议,但是日增的垃圾仍然是头疼的难题。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说,按目前的垃圾生产量,到了2015年,广州市中心每天会有6000吨垃圾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局。
备受公益人士推崇的垃圾分类处理又如何?事实上,广州是中国内地首个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的城市,《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从去年4月1日就开始实施,在全市16条街道推广垃圾分类实行区域。但因“不少居民对分类一头雾水”、“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未同步跟进”等掣肘,广州垃圾处理的进展颇为不顺。
据广州统计局去年8月的一项民意调查,近6成受访市民认为垃圾分类成效不大。李廷贵坦言,垃圾分类面临设施配套不到位的情况很严重,尤其是占垃圾总量50%以上的餐厨垃圾缺乏处理设施。此外,街道的垃圾分类经费存在缺口,“宣传教育、家庭配套分类设施、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末端处理建设费用样样要钱。”
今年3月,上任仅两个多月的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就“垃圾围城”一事问计于民,并让广州地区的新闻媒体就此问题组织全社会讨论。
“垃圾处理,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陈建华说,他在1月11日接到市人大的决议后,立即进行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决意将“城市废弃物的处置利用放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高度来谋划”。在陈建华看来,广州应按照“分类”、“减量”、“无害化”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废弃物处置的循环经济体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骨头”不易啃
4月6日,广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落实〈罗家海等20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推进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的决议〉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今年底前,广州12个区市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到明年底,全市城乡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根据《实施方案》,广州现有的垃圾处理费管理模式将会进行改革,倒逼各区市政府落实垃圾减量。今后,如果垃圾实际处理量比基数增加,各区市政府要按照一定比例征收高额的垃圾处理费。
广州市政府“动真格”了,但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却未能立竿见影。“钱花了,赚足了吆喝,效果实在不敢恭维。”4月中旬,一位“老广州”对试点街道实施垃圾分类一年“成绩单”做出了如是点评。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政府部门卖力吆喝,但“全民动手”的热情却不高。在垃圾分类试点南华西街,一名匆匆把垃圾扔进桶内的街坊觉得垃圾分类没必要:“我们忙了半天,政府部门却没有设备处理。”在社区内经营牛杂档的一店主则认为,市民不愿参与分类,因为“对乱抛垃圾的市民不处罚,我走那么远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却没奖励”。
同时,大张旗鼓的分工之后,人手、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开始困扰基层执行部门。黄埔区文冲街城管科科长李兴良说,街道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办公室,他兼任主任,成员有11人,但仍然感到人手不足。“我们要对5个社区的居民、市场、机团单位一个个做工作,每个月还有配合上级进行明检与暗查。”李兴良诉苦说,“不仅人不够,买分类垃圾桶的钱也不够。”
有基层工作人员抱怨:广州生活垃圾分类主导者是城管部门,但具体掏钱的却落到街道、小区物管公司甚至个人身上。不少财政拮据的基层单位甚至拿不出购置基本设备的费用。这样的垃圾分类投入机制,颇有“我请客,你埋单”的窘态。
市长揽“脏”活
垃圾分类处理迟迟打不开局面,把“垃圾活”揽在了自己身上的陈建华感到着急,他开始“千方百计”地为此项工作加力。
5月17日下午,陈建华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处理工作座谈会,邀请了10余位权威专家为全市各区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就垃圾处理的问题“讲课”,并积极开展“对话”,不厌其烦地解释广州垃圾处理疑点,以期形成共识。正是在这次会议中,陈建华“编出”了有名的顺口溜:“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7月8日,南方都市报在越秀区东风东路万科金色家园小区启动垃圾分类“按袋计量”的“南都试点”,陈建华出席并受聘成为南都试点“001”号观察员。他还在启动仪式上承诺,今年广州在垃圾处理上的投入,在去年22亿元基础上继续追加,主要花在分类运输体系打造上。
8月4日,市长陈建华在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大会总结发言时,花了近1个半钟大谈“垃圾经”。他分析广州垃圾分类的难度、详解广州日产2万吨垃圾去处,并现场给10区2市区长市长们明确责任、下任务。最后他自我调侃,如果能把广州的垃圾分类做好,愿意当“垃圾市长”。
“需要我去派垃圾袋,搞分类啊,我随请随到,过了吃饭时间给个盒饭就行,”他说,自己是垃圾分类“南都试点”1号观察员,也是城管志愿者,宣传垃圾分类义不容辞。
在陈建华的动员下,广州市领导从9月起分组挂点联系各区、县级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每月至少督查一次,督查情况直接向市委报告。市直机关各部门、市属企业也被分别安排至全市166个街镇督导帮扶,每月需撰写督导报告,报市固体废弃物工作办公室。
“壮士断腕、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之死地而后生。”10月21日,陈建华用一连串成语来形容自己100天前向垃圾分类宣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