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2013公益慈善战略研讨会研讨三个战略趋势

请允许我代表研究院做一个引言,我们今天到底会讨论怎样的话题,我们先做一个引言来介绍我们相关引言。

 

100年前,中国第一个留美的博士就是讨论中国慈善精神,这是我们11月份会出版的,中国的慈善将会从以前的救济走向公民的慈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国家民族的形成国家,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过程,这跟慈善的变化是紧密相连,我们每年都会出版一本中国公益发展报告,第一年我们谈到透明度、公信力、创新;第二是策略联盟、青年公益的产生,跨界联盟,我们每年都会出版这样的蓝皮书,我们遇到正在走一个从计划时代走向公民公益的道路,我们看来公益包含着慈善,但是超越着慈善,涉及到一些公益价值,这跟市场行为不同,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一种来自于民间自发自愿的行为。同时与市场相应的,公益慈善是一种公民的权利也是一种公民的责任,而公益慈善组织,尤其是现代公益慈善组织是公民公益的主要方式,我们认为中国正在这样的道路上,这个转型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但是大势所趋,浩浩荡荡。在这个过程当中里面,我们完成了2012-2013年家庭捐赠行为跟踪研究,我们有一个调研平台,我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们初步的发现,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捐赠参与率与西方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在另外一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捐赠为主,虽然政府和单位的强制性的捐赠行为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采用自愿的捐赠。那么也看到自愿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中国的慈善还是在救济慈善的框架为主,主要是以救灾、救助为主,这是我们初步的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慈善还是在初级阶段,2013年我们观察到有三个重要的战略开始,在这里说明一下,我们这个战略研讨不是管理学上的研究,我们更多从历史、人文、文化的脉络里面了解中国慈善的趋势。我们发现第一个华人慈善传统在最近几年中得到一个传统再造的过程,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我们研究院研究了非常严重的概念,在潮汕地方有很多的善堂,善堂主要扩建到老人院、学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中国有更加新兴的生命力,我们今天非常有幸听到梁教授介绍香港善堂。去年宗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促进宗教慈善的规定,宗教在中国也发生了非常大推动慈善新的动力,我们今天会听到关于慈济,我们感觉到它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第二,公益慈善越来越和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体制改革当中,我们更重要的是社会组织,现代社会组织的建立,我们研究院做了一个大概7个省市地区的现代社会组织的调查报告,明确了非常目标。在现代社会组织的建设过程当中,公益慈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可能是一个官民共识,通过公益慈善组织的改造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组织。我们发现有10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着这次改革是否能够继续,这是我们去行政化或者是社会化的改革是否能够进行。

 

一是党政机构兴办的社会组织机构是否去行政化的过程当中是否能够活下来,这是红十字会特别关心的问题,去行政化,是否能够继续的活下来,这依赖于是否能够完成专业转型,适应慈善市场的需要。

 

二是是否会产生更多的特别复杂的寡头政治,是否会重新出现一些善霸的现象。

 

三是在登记注册方面逐渐的取消软门槛,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包括以前的农民工服务领域的组织能够获得普惠的直接登记的这种政策。

 

四是我们谈到政府如何提供有效的资源,不仅仅购买服务的这样一种方式,而是更好政府资助的方式。包括税收优惠的政策如何落实,这是困扰着我们很多的问题。

 

大量的社会组织目前还是在传统的情况下控制下,如何建立现代的治理结构,枢纽性的社会组织的建设。

 

我们还有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是涉外的组织如何进行开放,进行有效的监管,云南走在全国的最前面;二是如何改变政府里面多头统治混乱的状态,如何性质强有力的管理,这些问题我们在会议上进行探讨。

 

公益组织内部出现了非常强烈的趋势是强调对专业公益和有效公益的需求。专业公益就是雅安地震当中可以看到感动中国转到理性公益进行有效的实现公益的打算,壹基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今年很重要的趋势公民公益要向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神话,在跟企业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的判断,我们向社会学习,我们参与发展,下面的时候萧教授会介绍一些探索。

 

我们发现这三个趋势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希望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有很多重要的学术大将能够热烈讨论相关的话题,我们希望鉴古而知今,查往而思来。

 

(本文系第二届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主持人朱健刚发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战略  战略词条  研讨会  研讨会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研讨  研讨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公益

 一位中国建筑师的环保公益路

2012年年初,《纽约时报》报道一名中国建筑师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此奖一直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于是,王澍的名字走到了媒体的聚光灯前,他是第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