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本女童“防狼手册”下月起逐步投放到重点区域
面对近期接二连三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不少市民惊呼:孩子,我们拿什么来保护你?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妇联获悉,由妇联属下巾帼社工中心制作的全省首部《宝贝,别害怕》14岁以下女童“防狼手册”即将发布。市妇联主席苏佩表示,该手册首期将印刷1万册,从6月份开始逐步投放到广州市内曾经发生过儿童性侵犯事件的重点区域。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省市妇联、幼教专家及儿科医生,总结出以下“防狼攻略”。
“防狼手册”
广州市妇联发展部部长袁微认为,家长教育孩子防范性侵的时候不宜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图画可以更直观地传递信息,他们也更容易理解”。
因此,市妇联在制作“防狼手册”的时候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我们借鉴了韩国和日本此类手册内容的精华,由本地的社工编写,并请来漫画家给我们配图,力图直观、清晰地让家长和孩子们掌握所有‘防狼’要素。”
袁微举例说,在他们制作的防狼手册里就有一幅图,上面画了一个穿泳衣的小女孩和一个穿泳裤的小男孩,并在女孩和男孩的隐私部位作了标记,“家长可以通过这样的图画告诉孩子,凡是泳衣遮盖的部位都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碰的,这比家长费尽唇舌给孩子解释什么叫做‘隐私部位’要简单得多。”
此外,要让孩子知道如何最直接、最坚决地拒绝别人的侵犯,“我们在手册里就会教孩子,如果有人对你的抚摸或接触让你感到不自然、不舒服,就要坚决地说‘不’和‘走开’。”
防孩子被性侵
家长该怎么教
据了解,儿童性侵害易发生的年龄是8~12岁,但其实从5岁开始,性侵害的危险就开始逐步增高。因此,性保护教育应从幼儿开起。专家指出,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应避讳与孩子谈到“性”的问题,而且对于性侵的防范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5个要素
1.指导儿童合适的穿着和言行。
2.教导儿童正确的性观念,任何人提出的性接触,都要断然拒绝。
3.让儿童知道身体某些部位是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可随意触碰的。如:胸部、两腿之间的私处、臀部等。
4.要儿童学习分辨不同形式的触摸,哪些是可以,哪些是不可以的。如:可以摸头、肩膀,不可以摸两腿之间的私处。
5.对于不当或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儿童要勇敢说“不”。让儿童知道不正当的触摸可能来自陌生人或熟人,应避免独自在无人的场所逗留。
4个注意
1性侵可以来自任何人
省妇联权益部部长杨世强指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对他带来性侵犯的可以是任何人。根据省妇联去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儿童性侵案件的作案者并非陌生人,而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邻居、老师、父母的朋友等。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孩子对这些人完全没有防范意识,不会想到他们所爱的人和尊重的人会对自己性侵害。
2哪些部位不能随便让人抚摸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刘海燕认为,父母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哪些部位是最重要的,不能随便让人抚摸和接触。
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好的,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好的。人类会用身体接触来表达爱意,在生活中人们会用亲吻或拥抱,表达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的身体接触让人感受到爱与被爱,是好的接触。
“但如果成人与我们身体接触的时候,成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反复触摸或者摩擦,这就是不好的接触。”
“当孩子遭遇不好的接触时,要立即想办法离开这个成人,并把事情告诉父母。”
3哪些行为属于性侵
父母可以利用媒体报道的新闻案例,教孩子辨别性伤害行为,例如:把孩子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部位;
让孩子摸他的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者让孩子看他的裸体或者隐私部位;
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裸体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
用他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触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隐私部位。
4遇到伤害一定要告诉父母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一旦遭遇性伤害,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与他人接触中,如果判断出是不好的接触,尽快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机智地离开。
不要激怒侵犯者,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
如果被性伤害,要做三件事情: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报警、到医院检查身体情况。
如果力量无法与侵害者抗衡,也没有机会逃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先顺从罪犯,不要以跳楼等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如何识别孩子遭到性侵
留意孩子生理变化:
1.生殖器官(包括阴部、肛门、尿道)有受伤、疼痛、出血或感染症状。
2.行走或坐卧时感到不适。
3.处女膜破裂或两腿内侧有红肿、瘀伤现象。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
1.孩子出现反常情绪,如:恐惧、退缩、攻击等。
2.对异性或特定的成人反应异常,不是过分亲昵,就是极度害怕逃避。
3.极力掩藏生殖器官等身体部位。
孩子遭遇性侵后,该怎么办?
危机处理:
1.保存受侵害的证据。
2.安排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
心理支持:
1.倾听、接纳、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事实,并给予支持与安全感。
3.表达父母的关心,给他温暖与安全感。
4.请学校心理老师配合辅导,或向医院的心理科医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