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正式启用,地震发生7秒内,公众可通过手机软件、微博、电视等方式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据研发此项目的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介绍,此次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大同等首都圈区域13万平方公里范围。
首都圈是以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是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当该区域发生地震后,预警系统可在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发出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地震预警利用了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等应急措施提供时间。
邻国日本自2007年便启用地震预警系统。因地震频繁,日本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投入巨大。据日本气象厅资料,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到全日本境内,它可以让高速行驶的火车提早减速,避免出轨;或是让运转中的电梯停在接近的楼层并把门打开,避免人员受困。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该系统最快在震后5.4秒便向重点地区发布了地震预警,几乎是在地震波到达陆地的同时,居民也都收到了警报。其中摇晃最剧烈的极震区宫城县栗原市获得了18秒的预警时间,而东京都在警报发出1分钟后也感受到了剧烈摇晃。
“比日本还快3秒”
据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介绍,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应用了该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该技术经过几百次实战检验,误报率低、通信延迟时间短,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以该系统建成的汶川余震区域预警台网为例,从2011年8月7日以来,它对400多次地震成功预警,所有警报都由实际地震触发,没有误报,同时对网内2.7级以上地震没有漏报。”王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王暾介绍,这套预警系统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比日本的预警系统还要快3秒,快1秒都是突破极限,就能救下不少的人。”
2013年2月19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附近发生4.9级地震,该地震预警系统对此次地震成功预警,为巧家县部分地区、昭通市等周边区域提供了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预警时间。这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成功预警。
高投入能否有高回报?
然而,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投入巨大,能起到的作用有限,部分学者对中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实用性便持质疑态度。
原中国地震局首席预报员孙士宏告诉财新记者,“建预警系统的代价很大,建成后运营费用也很大,远高于投入其他地震监测相关科研、推动科普、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费用。”
2013年2月,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在地震大国美国,至今仍没有实际运作的地震预警系统。因为有美国学者批评建设此类系统会挤占大量地震学的研究经费,不利于地震学的长期发展。
此外,地震预警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就在几天前,5月5日,日本关东地区6.2级地震造成17人受伤,但由于震源太深,地震预报系统在地震发生前并未发布预警信息。
孙士宏也表示,由于预警系统是利用了电磁波和地震波的速度差,只有距离震中一定距离后,该优势才能显现出来,因而对真正需要及时反应的震中地区帮助有限。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需要有针对性”,孙士宏任认为,“中国国土面积太大,是否有必要大面积地建立预警系统还需要作非常认真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