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2年初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北京市将在2015年前修建89个地下蓄水池,重点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问题。但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看来,这一做法“大逆不道”。
对地下蓄水池的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李迪华就坚定的认为,“北京在地下修蓄水罐(池)的做法,是大逆不道的。”
李迪华是在7月2日举行的“AECOM整体性的水敏感规划与设计”工作坊上做出上述评论的。李迪华认为,北京大兴土木地兴建地下蓄水池,对解决城区内涝贡献有限,甚至在蓄水池排水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水质污染、恶臭等后续问题。
2012年7月21日,北京经历特大暴雨,多处发生严重内涝,至少79人在暴雨中遇难。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在2012年7月25日的通报,经济损失约为116.4亿元。
排水部门此前调查发现,北京城区内90多座下凹式立交桥或铁路桥中,有78座最低点位置低于下游河道,在大雨时排水困难,只能通过雨水泵站用于排水。其中只有复兴门桥设有调节蓄水池。
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经理邝诺曾对媒体表示,地下蓄水池一方案优于建设200年一遇的雨水泵站,因为“地下空间不足无法安排足够宽的排水管道和大量的水泵”,但蓄水“能够保障强降雨后地面积水及时排除不影响交通,蓄积的雨水经过处理后还能使用,解决本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李迪华表示,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曾在2007年做过完整系统的北京区域水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和规划建议曾通过各种方式递交给北京市规划部门,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重点地区的蓄水、排水规划。这些观点、方案未被采纳,但“7.21”大雨的内涝分布情况却印证了他们的研究结论。
“我们建议北京当把绿地打开,这是城市最好的排洪设施,但是受到了绿化部门的巨大的阻碍。”李迪华说。李迪华举例说,北京城市绿化带高出城市地表面,使绿地损失了排洪蓄水功能。“是要淹死人,还是暂时淹一下过几天还会继续生长的树?”
根据李迪华的观点,北京应当发挥农田、绿地、城市内湖水体等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如在雨洪蓄滞和下渗的适宜区域建设有利于雨水蓄滞和下渗功能的绿地、减少城市内湖不透水防渗层的铺装面积、注重绿地系统与水系统之间的连续性,实现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雨洪调节等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