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生命之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
无锡市政府通过其网站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该是这个艰难时刻的主旋律,但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宣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则非常不妥,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蓝藻暴发的诱因很多,但是,这次暴发的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恶果。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一首《太湖美》告诉人们,在歌曲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湖流域还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倾泻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迹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祸”!
若要水清,必须治污,但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需要反思太湖治理的教训。这些年来,太湖治理的投资早已超过百亿,太湖水质好转的消息也时有耳闻。1999年1月1日零时,还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零点行动”,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但稍加深入研究我们就发现,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河涌依然不断流入太湖;而在“零点行动”宣布成功的多年之后,环太湖的苏锡常等地区还有许多企业依然不能做到达标排放。
显然,仅靠自上而下的“零点行动”不能根治太湖污染。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受到水污染影响的公民参加到污染防治中,鼓励公民参与高风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公民举报污染企业,鼓励对排污大户开展公益诉讼。当地政府应该和受影响社区一起,对污染企业严加约束,施加压力,而不是让压力落到努力保护自己家园的公民身上。
蓝藻泛滥,自来水腥臭,民生困顿,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共同面对良心的拷问。太湖流域内,环保部门近年来公布了超过三百家污染企业,其中有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回答,你们究竟只是对这些污染企业罚款了事?还是已经督促它们真正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在这些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中,既有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也有像均瑶乳品集团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正丹集团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甚至还包括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市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它们没有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在这个特殊时刻,这些企业应当回答,你们是否已经真正整改?是否能保证不再对本地环境和社区构成威胁?
自来水变味在太湖流域不是第一次发生,水污染的重灾区也不只是太湖流域,类似的供水危机在其它地区也曾屡次发生,此番重要城市无锡的自来水腥臭事件只是凸现了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今天太湖流域正欲赶超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但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竞争必须在基本的环境标准之上,否则,世界工厂的后院到头来就会成为世界的垃圾场和下水道,当地的水环境将遭受进一步的损害。
环境污染不是自然灾害,将问题推给老天爷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呼吁环保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呼吁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呼吁政府和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准确披露水污染物排放的信息,让渴望拥有清水的公民能够行动起来,帮助监督自己社区的每一个污染源。只有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才有可能切断滚滚排入太湖的污水,才有可能让蒙尘已久的太湖明珠重放光彩。
绿家园志愿者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地球村
天下溪
自然之友
守望家园
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
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绿色汉江
甘肃绿驼铃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淮河卫士志愿者协会
天津绿色之友
绿石环境行动网
野性中国办公室
自然大学
北京公旻汇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