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与信任的问题、身份的合法问题挥之不去,但行动还在,希望还在……
新闻缘起
今年,“大眼睛”苏明娟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新生入学的九月,助学升学又成了热门话题。
镜头拉回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D?D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D?D“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等等迷人想法。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概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尽管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震撼人心的一跪
富人“车迷会”转身助学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1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004年车迷会一次平常的活动,“说到自家更替下来的旧衣物,扔了可惜,不扔又累赘,有人提议送到需要的地方去,众人都支持。于是又凑钱买了文具,10多辆车浩浩荡荡地便向乐昌进发了。”
就在这次行动中,金星见到了让他一生震撼的场景。日暮时分,一路颠簸到了名叫小连敏的女孩家,读初一的女孩竟然头发花白,每天走5个小时的路去上学。因为没钱交学费,小连敏曾休学一年,和爸爸一起在当地的水库搬石头,200元一个月,硬是把读书的钱凑齐了再回课堂。
“第一次感受到‘家徒四壁’这四个字的含义。”到过小连敏的家,金星忍不住感叹。
“妈妈呢?”金星问。小连敏不回答,再问,还是不说话,第三次,她才低声说:不知道她干什么去了。金星更奇怪了,怎么会不知道妈妈做什么呢?她立刻红了眼睛,说“妈妈有精神病”。
金星一行人离开连敏家时,女孩过来问:“能不能帮我读书?”一时大家都不知所措,只说回去看看,待车行了十多米,再回头,愕然看到小连敏正跪在地上看着他们远去。“正是那一跪支撑着我们办起乐助会,并且一直走到今天。”
一千多人次下乡支教
方向引领一生
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鸭舌帽,双肩背包,甘宁来去虎虎生风,她是“灯塔计划”(后简称灯塔)唯一的专职工作人员,从初中开始接触义工,读大学后加入灯塔,毕业后从事了一年旅游行业的工作,“起初想把自己的一些公益想法在生态旅游中推广,后来便放弃了,现在把所有的理想都放在了灯塔。”甘宁希望一个成功的“灯塔”,能给中国的农村教育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四会龙甫中学学生小明(化名)在参加灯塔活动前,已经被学校认定为无可救药的“小混混”。灯塔在当地的寒假活动结束后,义工张雪雨与其一直保持联系。初中毕业后,小明终日在外流浪。两年前因参与贩毒被判刑两年。张雪雨得知后到看守所探望,长期与狱中的小明通信,时常探望小明家人。如今小明已出狱开始新生活。
灯塔认为:“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体,“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1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00多人次。
重重困境中的民间助学
信任与理念的考验
青基会的争论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律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都因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是缺少一个合法身份。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
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对于灯塔发展的讨论,在灯塔成员内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观点对对碰
关于“身份”合法性的争论
“我们的体制,不善于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今年6月16日的岭南大讲坛,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坦言。
“我们要以宽容的精神对待慈善中的缺陷。”王司长说,“当我们进行慈善体制完善的时候,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多了一份道德的支持。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认为社会需要展开一个全方位的关于慈善事业的自我调整、自我学习的过程。”
“一件事情成为社会活动,很多人来参与时,就必须考虑合理合法的问题,而不能简单以事情好坏来判断。否则,一旦发生意外谁来承担责任?”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王世国副局长明确指出,民间组织应该积极谋求主管单位,解决“身份”问题,“没有合法登记,却对外开展活动,都是非法组织。”
以“灯塔”为例,他建议其负责人积极和相关教育部门做好沟通,解决注册问题。
作为“灯塔”主要的发起人,陈建华在为公司事务忙碌之余,仍以理事身份参与“灯塔”的日常管理。“我们很希望有一个身份,做梦都想。”他说。
■专家视角
以透明财务制度保证长期发展
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刚教授坦陈,国内的民间助学组织较前几年已经有了较大的起色,不但捐款捐物多了,修建学校的也多了起来,且更多关注教育本身,例如编写乡土教材等。“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民间助学组织内部的问题自然会发生的。”
“就目前而言,要解决这些组织的注册和融资难题。”朱教授认为,任何新式的教育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发展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关键是坚持下去。”
对国内民间组织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朱教授认为,组织内部应建立起透明的财务制度,保证捐助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承担起虚假资料的风险,用专业性的社区查访规避风险,一个组织才能不断进步。
■记者手记
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
怀集。白晃晃的太阳,光秃秃的操场。一群广州大学生的到来让这里变得热闹非凡。搏击拳、健美操、街舞……有板有眼的表演拉开了一场五校联合的“十人十一足”跑步比赛。未来两年,当地所有中小学都将被纳入“乡村体育运动项目”,受捐各种体育器材和设施,并将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不少民间组织的活动平台,那里流传着一句话:“脚踏实地干不可能之事。”当然,他们所做之事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派。
大部分参与者都有普世情怀。尽管政府正以越来越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视野来搭建他们的舞台,他们却依旧势单力薄,步履维艰,不少组织在运作一段时间后就寿终正寝了。不过只要讨论还在,行动还在,这些组织都将在困境中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