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卫士’一手拉着政府,一手拉着俺老百姓,把两家的关系拉近了。”长期处于淮河污染困局下的某癌症村村民对霍岱珊领导下的民间环保团体?D?D“淮河卫士”作出了非常质朴而实在的评价。2004年“淮河卫士”通过基金会的资助,募集到350台滤水器和医疗药物,发放给流域内两个癌症高发村。霍岱珊介绍,“淮河卫士”调查发现,由淮河流域污染导致的癌症村有十几个,淮河卫士将继续对其他未经公开的癌症村进行调查和披露,推动救助行动,改善污染区人们的生存状况。由于该组织多年不懈的倡导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河南省政府决定,今后三年内每年拨出4000万元用于开挖深水井,解决污染区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目前,政府的项目已经覆盖了6个村,效果十分明显。
“淮河卫士”发起人霍岱珊1987年开始关注淮河污染问题。针对淮河 1997达标之后流域普遍存在污染反弹和治污造假的情况,1998年他辞去《周口日报》摄影记者职务,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摄影考察。200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启动“淮河生态警示教育摄影展览”, 在街头、机关、学校进行展出和演讲,以真实的镜头发出生态警示,呼吁加快治理进度,并成为常年性 活动。作为公众倡导的另外一种方式,霍岱珊同时发起“污染淮河千夫指,万人签名促治理”活动,表达公众要求治理水污染的强烈愿望。“淮河卫士”的系列活动,以“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整体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迄今为止,粗略统计表明,霍岱珊已沿淮河走过20多个县市,行程大约近30000公里,拍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照片20000余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视资料。他的摄影作品先后在20多家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以2004年央视“新闻调查”和“共同关注”栏目为首的大量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霍岱珊相信,以河南省政府投资解决饮用水的举措为例,“淮河卫士”推动了政府政策的转变。
目前,“淮河卫士”正积极推动流域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其目标是要打破淮河治理的地域观念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流域治理观念,通过配备自己的监测设备对淮河流域所有排污口实行实时监控,达到散点分布,覆盖流域,形成网络,全面治理的状态。在操作手法上,通过自己的信息发布渠道,与新闻媒体连接互动,除扩及公众,还要打破地方的信息封锁,使公众信息和要求及时传达至高层领导。而第一步策略,是筹集资金在一些点上建立示范,再复制推广。霍岱珊介绍,“淮河卫士”已和成立不久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测局建立了沟通报告机制,使民间行动得到政府的支持。
2003年,“淮河卫士”经县民政局批准获得注册身份,由河南沈丘县科技局为主管部门。这标志着从个人行动到组织行为的转化。因为“环保代表了很多人的利益。共同的利益以及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得大家走到一起。”霍岱珊说,“由于淮河水污染把流域内人的生态安全推向崩溃的边缘,‘拯救淮河希望工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淮河卫士”汇集了1100多名来自不同界别的会员。
与许多草根组织的情况相类,“淮河卫士”的主要资金来自发起者个人,以及一些企业和亲戚朋友零星资助。霍岱珊表示,由于申请经验不足和渠道不畅,加上淮河污染问题有一定敏感性,申请基金会资助难度很大。他呼吁国际组织在关注一般性的环保宣教项目的同时,应改变环保资源过渡集中的现状,给予其它地区以及 “战壕里面的一线组织”以应有的支持。霍岱珊强调,尽管直接挑战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面临较为明显的利益冲突,“ 淮河卫士”10多年的活动表明,它一直是在法制的框架下采用和平、非暴力的方式开展工作。 而他个人同时作为县政协委员的身份,使他能够得到政府和民众双方的认可。
2004年,霍岱珊当选为时政杂志《南风窗》“维护公众利益十大新闻人物”,并入围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评选。
联系:霍岱珊
河南省沈丘县新华街“拯救淮河希望工程”(466300)
0394-5225770;13353852599
hhwsw0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