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实习生项目是希望帮助那些怀揣社会理想的年青人通过在NPO的实习实践踏上公益之路。作为一个曾经的“公益新丁”我觉得颇有一些话要和这些年青朋友们说。
人常说“中年危机”,我进入NPO是缘于一段“青年危机”,它很像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所描写的:人们在接近30岁时可能出现极度迷惑不安的情况。我认识的几乎所有快30岁的人,都突然变得行为古怪:结束一段长期的恋爱关系;宣布与明明是个疯子的人订婚;不切实际地放出狠话,要辞掉他们在伦敦金融城污秽的高薪工作,转而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压力较小但更有意义的事情――公益事业。
从2003年开始,在一连串看似偶然的事件中,我逐渐被所谓的第三部门“深度套牢”。和多数半路出家的同行一样,我的“公益之路”最初充满困惑和挣扎。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NPO,最迷茫的是在进入公益领域不到一年的时候,我曾经对一位引导我进入公益领域的前辈抱怨:“原以为NPO界是一片净土,没想到其实也是一个江湖。”那些我本想从原来的工作生活中摆脱的诸如“办公室政治、帮派码头林立”之类的问题,在NPO界应有尽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效率低下、偏激自恋”的NPO“特色”,让我这样一个在政府、企业等不同的“江湖”混过的人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来趟NPO这一趟浑水。
的确,原来我所在的“江湖”虽然刀剑无眼、血雨腥风,但起码有成王败寇的江湖规则可遵循,有恩仇必报的带头大哥可拥戴。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只要不违法,高呼“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也自有一种“不做伪君子,愿做真小人”的痛快自在。可到了NPO界,仿佛进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虚拟空间:有时间坐在一起倾诉生存的艰难,没兴趣放下身段切实的解决问题;没钱发工资,有钱做着飞机四处开会,而且是见同样的人说同样的话;讨论一整天没有结论,美其名曰追求了民主过程;项目做的很烂,报告写的很好;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其实为了促销和寻租;峨冠博带的公益人物总露出“皮袍子下面的‘小’来”……
“公益新丁”朋友们,如果你也对所处的NPO环境有同感,则意味着你将有一个漫长的思想斗争过程才能决定是否留下来,而这个斗争的结果多半是你落荒而逃。
至于后来我为什么留下来,为什么停止了发牢骚?原因很简单,我成了“局内人”。就如同炒股炒成股东的人已经无暇去骂股市而是盼望着它能够快点好起来。
现在想来,当时作为“公益新丁”的我对NPO的批评一是因为对这个行业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哪里都不是净土,而江湖无处不在,净土和江湖都在你心中,你想看到江湖,它就是江湖,你心中想着净土它就是净土。红尘世外、公益商业皆是如此;二是脱离了中国NPO的发展阶段,一个处于萌芽期的行业怎么可能没有乱象呢?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哪个新兴行业不是泥沙俱下、乱象频出呢?当然因为公益事业占据着“道德高地”,人们的要求自然会更高。
一个人站在局外批评总是容易的,可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和耐心,更多的去探寻这些状况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去改善。
最后,想给准备加入公益领域的朋友们一些忠告:
如果你想找一个比企业和政府更加轻松的工作就别来了,一个NPO从业者丝毫不比在别的地方工作轻松,这里的管理者丝毫不会因为他发给你比企业低得多的工资而有所愧疚,他们总是拿着帮助弱势群体来激励你,似乎你不加班加点就会一定有人因此挨冻受饿;
如果你想象进了公益机构就能被当成特蕾莎修女就别来了,这里同样有着一个组织必备的枯燥分工,那些从事人事、财务、IT等工作的人可能从来没有去过灾区,也从来没有机会作为慈善人物受到领导的接见;
如果你想在商业成功之后到公益组织完成从一个“能人”到一个“好人”的“华丽转身”就别来了,公益机构永远处在无数双挑剔的眼睛之下,一个你认为无所谓的轻率言行就有可能招致剧烈的舆论批评,你那些在商言商的习惯思维搞不好会让你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你把NPO当成“职业理想破灭者的疗养院”就别来了,因为你会从一次幻灭走向另一次幻灭……
如果这些劝告还不能阻挡你来NPO,那我们只有张开双臂欢迎你,而且没准儿我们会成为公益路上志同道合互相扶植的伙伴。
(作者为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