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齐鲁晚报:刘思宇谈公益

 

    2月24日,齐鲁晚报记者采访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青少年爱心大使”刘思宇,刘思宇一直在关注张国顺的感人事迹,并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了转发。

 

    “小事”比大事更有榜样力量

 

    在刘思宇看来,张国顺这样的典型事迹值得宣传、发扬和学习。“不少媒体对于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宣传,例如某人用多少年时间干了一件好事,事件确实感人,但是在很多普通市民眼里,做这样的好事离自己太远,自己很难做到,从而起不到榜样作用。”刘思宇说,像张国顺这样的感人事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是大家容易做到的,容易发挥榜样的力量。

 

    “当有单位用单面印刷的宣传单来宣传环保理念的时候,这说明宣传单位自身就没有做好环保工作。”做了8年的防艾和环保方面的爱心工作,刘思宇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怎样才能形成全社会“学雷锋”的良好风气呢?刘思宇建议,不同职位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市民可以专门拿出一段时间,尝试做一次义工,尝试过了或许就能感觉到其中的快乐和意义。刘思宇也希望具有专业化技能的职工也参与爱心组织,像律师、老师、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等,增强爱心组织的专业化技能,不要一提环保就是捡垃圾、发传单、举行知识讲座。

 

    社会鼓励可造就更多“雷锋”

 

    说起“好人难当”、“做好人难”这些话题,刘思宇认为,对“雷锋”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学雷锋”是一种优秀品质的体现,谁都不希望让好心人“蒙冤”,但是这仿佛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就连刘思宇也经常因为公益活动招来不少骂名,同校的同学经常在网上留言进行言语攻击,认为他做公益活动是为了名和利。刘思宇经常这样劝说别人:“我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我能得到的,你也能做到。”

 

    生活中,很多人做好事是发自内心的,不在乎名和利,但是当做好事招来骂名的时候,市民做好事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这就需要社会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当好人越来越多,这就会给周围的人形成无形的‘压力’,这样会使更多的人成为‘雷锋’,当然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刘思宇说。

 

    刘思宇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青少年爱心大使”、NPP公益创投基金专家成员、SIPChina社会创新俱乐部(SocialInnovationPark)会员、“记忆健康360工程”记忆健康大使、中澳青年联合会中国导师、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会员、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员、世界自然医学组织健康组织促进会注册会员。

 

    刘思宇于2007年发起并建立了“思宇责任社会”,在山东工商学院团委注册,开展并执行了多个国际和国家级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0个小时。

 

     本文地址:http://sjb.qlwb.com.cn/html/2011-02/25/content_88214.htm?div=-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齐鲁晚报:刘思宇谈公益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