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形式:会议培训&小额资助
2008年因为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不但社会发展领域如同春风化雨,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发展也受到极大促进。2009年开始,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发展领域的机构和项目不断增多,到2013年,会议培训与小额资助项目两种模式逐步形成,分庭抗礼。其中会议培训以MAD(创不同,Make a difference)为代表,每年年初在香港召开,有来自亚洲各地从事各类社会发展工作的年轻人与知名学者参加,充满了国际范儿。而在江苏无锡起步的春晖论坛,经过5年的坚持和探索后,也成为了充满鲜明本土特色的大聚会。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成为目前国内全领域参与的典型代表。小额资助最广为人知并具备影响力的是谷歌的“益暖中华”和零点咨询下的“黑苹果”项目,此外例如Co-China(我在中国)、康师傅创新挑战赛等都成为中国青年参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志(ChinaYouthology)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因为既不属于传统NGO,也不是传统意义的企业,同时关注更广范围的青年事务,所以虽然其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但暂且不在社会发展领域与青年参与的话题中进行探讨。
但是在整体上,大部分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发展形态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为不具备独立的知识结构、技术与管理发展能力。细分领域的社群是指具有具体而非宽泛工作内容的个体和组织,例如罕见病或者性教育。社群的形成并不只是个体或组织的存在,而是在一定规模基础上技术、信息、方法、理念的交流,活动与重大事件的串联以及公平竞争中的发展制衡。
青年参与社会发展项目应当包含至少三个条件:
1、为最终目标人群提供专业的服务。例如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在青年人中开展性教育、通过艺术促进自闭症儿童转变等。
2、为社会发展工作降低成本。例如志愿者工作降低时间与人力成本、分解机构零散工作等。
3、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并成为社会资源。例如经过培训的志愿者掌握了开展性教育培训或项目管理的能力,不但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于性教育机构或社会发展组织来说都是行业储备人才。
2009-2013五年期间,同益学生圈(Vjoin)于2011年上线的Ijoin项目是少有的优秀案例。这个项目的基本模式是:寻找到一批名牌高校(如清华、北大、斯坦福等)中管理、咨询相关专业的学生,经过培训后组成不同项目小组,为社会组织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同时在企业中找到一批具有相当管理咨询资历的职业工作人员担任顾问,在项目执行中提供指导。Ijoin项目成功的满足了三个基本条件: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咨询服务并提出具体行动建议,降低了咨询工作带来的成本,对自身专业提供了实践并成为咨询行业的储备人才,实现了三方受益。
虽然在多领域和机构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组织开始以专业的形式参与社会发展工作,但是因为发展阶段的限制,氛围快速变化的同时并未在实质层面造成太多高质量的改变。我们可以小额资助作为案例分析。
小额资助项目的基本模式是:机构提供一笔资金支持社会发展工作,符合条件的青年组织或个人可以提交项目申请,通过之后给予资助。根据不同机构的项目目标、项目设计以及机构风格产生差异化的三个要点是:
1、资金可能支持全领域项目,例如益暖中华与黑苹果,无论是助残、环保、扶贫、动物保护还是性教育都可以进行申请。也可能支持细分领域的项目,例如青基会与耐克2010年启动的“爱超越”项目,该项目目标是支持社区青少年参与运动发展,共支持100个小项目,每个项目最高可申请1万元资金,因此只有和促进青少年参与运动相关的项目才可以申请。
2、资助机构可能只对项目进行筛选、支持与考核。例如艾博基金会始于2011年的“青年自主实践小额资助”项目,该项目关注领域为“艾滋病直接相关的任何问题”,单笔申请上限为2000元,执行周期约8个月。项目结构较为简单,除申请、选拔、报告与财务检查外不提供额外培训。也可能提供配套资源,例如“爱超越”项目在申请成功后会先进行为期4天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训练(由耐克公司的专业运动教练提供)以及社区参与的认识与方法(由提供能力建设的专业机构进行)。
3、受资助“青年组织”可能只限定于学生社团,例如中华环保基金会2007年启动的项目,至今已发放6批资助,只有高校注册学生社团才具有申请资质。也可能支持更广义范围的“组织”。如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的“青年先锋”项目,支持包括跨学校与地域群体,职校工厂等流动青年在内的多元群体构成。
在性教育领域,2000年起,包括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中国计生协(CFPA)、美国帕斯适宜科技卫生组织(PATH)、红十字会(Red Cross)、玛丽斯特普中国(MSIC)等数个国内国际组织开始在中国高校中支持性教育社团与志愿者小组的建立。这些机构在数年间建立了诸多社团并培养了大批志愿者。截止2012年11月, MSIC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CPWF)的社群调研资料共收录社团153个(估计全国类似社团总数超过300)。2008年起,项目逐渐结束,资金和技术开始撤出,但大部分社团留存下来持续开展工作。这些社团目前虽然都在正常运行,但开展活动多数陈旧单一,缺乏创新和信息传递的可及性。同时因为管理能力的不足,许多社团长期做同样的活动,重复消耗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源并没有为社团带来知识结构与服务提供能力(包括技术、渠道、可及性与质量)的增长。
青年组织的改革重点
虽然在十年之间,这些青年组织为上百万的年轻人提供了具备一定专业性的性教育服务,但一旦失去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工作质量会迅速下降,并且不具备自我更新与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除了环保和性教育之外,其他社会发展的细分领域甚至尚未成型。一分为二的看,青年组织与支持机构本身对社群整体的发展困境都负有责任,青年组织(以下以高校社团为例)需要改革的重点包括:
1、建立以使命为导向、提供细分社会服务的社团形态。几乎每所高校内都有“青年志愿者协会”,而协会开展的工作也大致相同:助残扶老、环境保护、帮扶助教……而很少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出的差异化形态。在有明确重点领域的小额资助项目中,申请者在回答“你为什么想做……(某个领域的工作)”,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是“我/我们对……很感兴趣”和“我们觉得……很重要”。这和企业面试提问“你有什么优势”时回答“我觉得自己很有潜力”更难以让面试方难以接受。因为跳出机构,从更广范围内看,虽然不乏有少数极为真心的社团,但大部分社团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可以拿到资助,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组织提供小额资金,只要条件并非无比苛刻,这些社团就很有可能逐一表示对此领域“很感兴趣”。这种短时的资助既不能带来真正的服务(因为无技术与经验的积累),也不能培养行业人才。
一些人提出异议的地方在于,是否只能做一个领域?如果发现不合适是否还要继续坚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不只做一个领域,但是不能漫无目的的做所有领域。即使是盖茨、洛克菲勒、福特以及全球基金这种拥有十亿甚至上百亿资产的全球超大型基金会也都会有自己的细分工作领域(全球基金主要关注疟疾、结核与艾滋病三个领域,福特基金则关注环境、性与生殖健康等六个领域),这些领域的选择都是建立在组织价值观、长期的实践探索以及多方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战略方向。虽然青年社团或组织与这些超级巨鳄相差甚远,但在发展的本质上并无不同。即如果社团存在只是为了have fun,顺便提供社会服务,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想要致力于为缓解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做出贡献(是为缓解做出贡献而不是解决),那么必定需要在使命的引导下确定工作的细分领域,并且寻求长期、持续性的发展。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考虑到年龄结构、流动性以及规模,青年组织和社团的使命与细分领域的最好有具体、明确的表述。例如青岛某高校做性教育社团的负责人说,他们社团的使命是:“让青岛XX大学的每一位女生都没有意外怀孕的困扰”,这种使命的表示既具体化,有可行性又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而诸如“为了实现青年人的潜能”、“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或是“快乐环保,你我同行”这样的描述只能成为流于形式的口号。
2、建立适宜的组织架构及以岗位为需求的招募方式。很多人都以社团组织的人数为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一位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骄傲的宣称协会在校内有2000名会员。组织形态千变万化,我们简单的将提供社会服务的青年组织等同于雏形的NGO,从目前国内NGO的发展形势看,大部分NGO的人数都在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偶尔有几十人(包括活跃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只有像NPI这种具有一定全国影响力的超大型(对NGO来说)NGO才可能拥有百位数级别的职业工作者。2000从数字上已经突破了当下NGO的极限,但是需要考虑的是,在服务状态的人员会有多少?
虽然目前尚无权威或有影响力的青年组织发展报告,但经验表明,大型的规模(100人以上)并不能带来大规模高质量的服务,大多数的成员都处在一种闲置状态,而组织本身最终会成为主要负责人简历上的几行经历。考虑到青年人的学业或工作等时间因素,一般建议成员规模在5-30之间,比较适宜发展。
另一个需要改变的重点在于招募形式。以高校社团为例,大多数的社团招募都是接受无限的报名和面试,最终每个部门保留大约和上一届相同的人数,虽然这个数字本身并没有什么依据。而好的制度应该是有明确的岗位需求,例如“宣传部”今年需要4个岗位,在部长的协调下,一人主要负责微博、公共邮箱等日常维护与管理,一人负责各类文件的撰写,两人负责海报绘画。那么在招募时就应该有明确的岗位描述与具体职责,例如报告撰写人的职责包括:学年5个主要活动、1个项目、1份年度报告的撰写以及其他日常活动的通讯。此外招募的人员和方案也需要具体的培训(下文第4点中会介绍)。
如果这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招募与组织形态的职业化,需要提前规划,而目前社团的运转模式大多为活动前的两周开始进行策划,或是因为某个特别机遇、甚至是管理者的心血来潮而突然决定增加某个活动。这种发展模式类似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社团无法具备长期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形成的深层原因是没有长期的目标。所以无论何种短期问题的结局,经过讨论最终都会发现,所有实践层面的争论都会回归到同一个问题:组织存在的使命是什么?虽然其答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使命为导向是世界范围内一切伟大组织基业长青的先决条件。
我们给出一个简要的两年社团运转模型:即将“退役”的管理者与新上任的管理者共同讨论并确定接下来一年的发展目标、关键指标以及主要活动。并以数字化以及时间表的方式确保一切进程可以被监控和评估。新上任的管理者需要在一年时间内推动目标的实现,这听起来就像公司董事会确定战略目标由CEO进行管理实现一样。
如果更进一步,在中国高校本科4年(除医学、城市规划等特殊专业外)的制度下,3年制参与期的结构更为合理(相比常见的2年)。即具有岗位专业潜力或能力的成员在大学一年级时参与具体事务,2年级可以担任部门负责人,带领小型团队推进目标完成,3年级时可以成为社团总负责人协调各部门推进战略目标实现。这一切的先诀条件包括三个:社团使命与个人兴趣相合、社团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与服务、社团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更广泛的社会事务(例如外界培训或项目等)。三个先决条件确保了在社团中能够得到非常具体的技能训练,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人(包括负责人)常常对工作产生无力感,失去一切激情,总感觉被推着完成不愿意做的工作,接到负责人的短信就心烦感觉又要干各种各样的活,这在职业发展中被称作“耗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疲倦与逃避情绪。
3、建立痕迹管理制度。“痕迹管理”对大多数的组织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如果将“痕迹”换成“档案”或许更容易理解。举例来说,如果某个社团在世界艾滋病日当天要办一台晚会,在晚会之前所有成员都会很忙,直到晚会结束收拾完会场,所有人都觉得这件事终于过去了,但实际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被漏掉了——晚会痕迹资料的总结与传播,或是只将痕迹材料粗暴堆砌而非筛选整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个社团在某次活动中拍了400多张照片,结果他们将所有照片一次性一起上传到人人网,其中有大量重复的照片——真的会有人看吗?许多支持机构收到的项目材料中也经常是好几G的未经筛选的照片。其实高质量的照片只要几张就足够了,如果每次活动的照片都经过筛选,那么用不了一两年的时间,社团就有很多精彩的照片可供不同场合的宣传、文件封面等使用。
痕迹管理基本构成包括两个方面:
(1)规范的痕迹体系。例如我们一般推荐的社团痕迹包的一级目录中包括“行政与传播”、“人事”、“活动”、“项目”等几部分,二级目录为年份,既不能太复杂也无法太简单。还有文件的命名方式,我们经常会看到例如“项目书final”、“项目书final2”、“项目书最终final3”这样充满辛酸的文件夹,如果在修改过程中统一使用一定编排的方式,例如“文件名+姓名+时间”(“志愿者年会报告-wlx-20130405”)不但能顺利的找到最终文件,也能很好的了解修改过程。规范的痕迹体系能帮助每一个查找痕迹资料的人都能轻松顺利的找到需求的资料。
(2)使用网络提供的系统进行公共管理。如果一个社团在经过良好的改革之后将痕迹资料完好的传承了5年,假设每年有10G资料(考虑到照片、视频等文件),5年就是50G。5年之后这些资料会让新任的负责人非常头痛。而社团与机构毕竟不同,无法(至少绝大多数)通过购买服务器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就非常有效。例如建立优酷的视频空间,将所有高清视频传至优酷,视频只由原有人员保留,如果有特别需要可以通过保持更新的“人事”档案里联系该成员。建立公共邮箱,重要对外事务统一用邮箱联系。建立公共相册,经过筛选的照片统一传至相册,每届负责人掌握相册空间密码,每一届的人都得到细分相册密码随时下载等。
(3)有效痕迹材料的识别能力。(见下文第4点)。
缺乏痕迹管理的最大弊端在于一切相似的工作都需要从零开始,而不是直接复制和改进以往的工序。社团于是就陷入了重复不断的轮回,年复一年的做同样的事情。
4、建立培训体系。培训体系是为了保证一个新成员加入社团后具备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团使命的实现,说小一点为了更好的完成各种各样的活动。举例来说,招募时通过统一的制服、胸针、标识以及纲要性的语言介绍社团,招募人员的站立以及接待的流程,提前的演练,考核之后统一发送短信的内容,谢绝和录取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工序化。大部分社团每年的报告很多,但真正拿得出手经得起考验的报告少之又少,如何能写出一份高质量的报告,这些都不能仅仅靠挑选一个文字能力不错的“新人”,这只能让他成为具备写好报告潜力的人,而在真正进行工作前需要进行基本的培训。还有上文中的痕迹管理,在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需要保留下来,例如一个社团一年实行了一个性教育的培训项目,在整个项目中需要搜集哪些材料,哪些数据、什么形式的感言、哪个角度的照片能够最好的反应项目的成果,这些都需要培训。培训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在长周期内促进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发展。每一届人在接受过培训后都不需重新摸索,而在实践中可能有更深的体会和改进,从而通过痕迹系统更新培训内容,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通过培训体系,个体在组织中才能获得更专业细分的能力拓展,这也从利己的层面减少了人员流动性。
虽然一个青年组织能够长远发展的因素复杂无比,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点:发展眼光与执行能力。发展眼光是指能够敏感观察到社会动向并积极参与其中的视野与远见。近几年来各类社会发展组织在青年参与领域投入的钱并不少,每年超过千万,真正的问题是缺乏具备资质甚至申请勇气的人。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爱超越”项目。为了更广范围内的挑选申请者,项目启动后青基会与耐克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数所大学进行大规模发布活动,鼓励社团申请。但也许长久习惯了校园温室环境的社团觉得受到基金会资助执行项目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所以在100个最终支持社团背后,只有不到400个候选申请者。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支教类型的项目,并不具备任何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另外一面在艾滋病领域,一些提早了解动向的社团领导人以非常积极的姿态开始尝试,例如南京某大学社团2010届的负责人成功独立申请到了全球基金项目,在国内高校中不说绝无仅有,但也十分罕见。
执行能力则保证了在公开市场中能够胜出。例如09-12年间北京出现了数个以“分享社会发展领域信息与思想”为核心工作的青年组织,而目前看来,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在建立网站、网络小组转发各类信息一阵后都很快的销声匿迹,而706空间却在众多同类组织中高歌猛进,成为北京地区青年活动的一道风景线。这与其诸多细节的执行是分不开的,例如每位参加过706活动的人都会进行登记,专门的工作人员会在每次活动前通过飞信系统进行预告,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痕迹管理做法,但大多数组织并不会很好的运用,因此如果眼光决定了道路,执行能力就决定了组织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
支持机构的变革方向
支持机构同样需要作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制定核心信息或知识结构的框架。通过网络培训(基于QQ群或YY语音)、阅读材料与水平考试确保受资助人对行业基本信息有统一水平的认识与了解。将集中培训的内容集中在对课题的深入理解、实践方法的探讨与技能的训练。例如性教育领域,受资助人或组织应当在资助机构的指导下先自主进行学习,了解生殖健康、性行为、性别等基本知识,之后进行水平考试,考核通过的人才能够继续参加深入培训。
2、深入培训中对理念与技能方面应采取不同策略。理念方面寻找行业内杰出的人员进行培训,如同教授为小学生上入门课,多年的理解与工作实践能够促进参与者在最开始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实践方面应当选择最具备一线经验的工作者而非知名人士,并且采用参与式的方法。例如“项目管理”是许多培训中常见的内容,而大多培训内容都枯燥无味,只是简单的进行框架与概念性的培训,例如“什么是项目”,“什么是管理”,“项目与活动的区别”、“项目书的结构”。良好的参与式培训可以在培训前一天晚上布置作业,发放经过整理的数份不同类型的项目书,并提出具体问题,例如“项目的基本要素包含什么”、“X号项目书的是否有设计缺陷”、“Y号项目书的预算合理与否”等,参与者需要提前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正式培训上进行分享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提炼与总结。
参与式的设计能让参与者有对主题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在青年人的培训中,除了那些最具有大智慧的培训者能从理念上触及参与者心灵,相当多具有各类头衔的“知名”人士对于“领导力”“管理发展”等内容的培训都流于概念,而缺乏实践技能。最明显的是在目前国内的小额资助领域,几乎没有机构能提供操作层面的财务培训,包括发票的识别、票据管理与保存的形式等,更关键的是,机构财务通常要求所有花销必须有发票,而青年组织开展活动大多难以得到票据,特别是在二线城市或农村地区,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票据作假,项目花销的合理性几乎难以得到验证。因此深入培训的整体策略应当是重两头轻中间,即找到教授甚至院士级别的人来进行深层次的影响,找到最一线和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
3、项目开展过程中给予持续性的反馈、指导与监督。小额资助项目的长远意义并非寄希望于从中产生出具备重大变革的社会发展项目,年龄与专业性限制以及中国本领域的发展阶段的因素限制了这种可能的产生,虽然不排除有少数极其优秀的年轻人做出具有一定影响力与革新价值的示范,但小额资助项目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供早期的行业技能训练,支持社群发展并遴选潜在的行业人才。青年人毕竟有自身的限制,如果缺失反馈等过程性工作,项目形成的影响非常有限,仅仅是拿一笔钱资助一批年轻人做了一些事,参与者在其中得到的仅仅是开展工作的经历,在没有监督、规范与优秀参照的前提下,这些经历几乎不能带来任何个人或组织技能与视野上的拓展。而资助机构有多年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帮助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
例如,在性教育领域,受资助的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很可能遇到强大的阻力,社团为了争取支持会告知校方要在学校内开展某组织的项目,而校方或当地政府通常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特别是资助机构是国际组织时,青年组织甚至可能会遇到来自国家安全部门的调查。很多社团都曾经抱怨校方不开放或观念落后,但实质是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与经验。解决的方式是,社团先告知校方学校的学生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意外怀孕与艾滋病感染),而自己想要为同学的健康做出努力,但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就找到这个领域内某知名机构寻求帮助,其后得到资金与技术支持,现在需要开展具体活动希望学校也能提供一些资源,这样不但所面临的压力和审查会减少很多,还可能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
4、对社会发展以及专业性的理念进行澄清,使参与者具备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来观察社会发展工作,而不是用“充满热血”但却略显幼稚的思维方式。诸如“不收费的纯公益”、“没有商业合作的真公益”、“志愿服务不求回报”等简单层面的思想水平,看似具备感召力,其实毫无实际意义。少讨论爱的奉献、神鬼轮回、善恶循环、感恩的心、商人唯利是图等,多讨论服务可及性、商业思维与社会发展、非盈利组织的管理等,鼓励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辩论文明讨论可能存在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性看待社会发展领域的各类问题。
5、对专业性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包括守时、参加会议自带水杯、使用一次性水杯做好记号以免浪费、开会结束主动收拾会议室等基本自觉行为,成为具有职业素养的工作者。在项目书、报告、宣传等事宜中学会客观叙述,祛除习以为常的空话套话,例如从“与各大高校共同开展”、“立足校园,关注社会,奉献爱心”、“刮起了一阵……的热潮”、“X位一体、科学创新”。学会用数据以及简单易懂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字和语言叙述。在总结报告时学会从深层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抒情,例如“我们的团队就像家一样温暖”、“为我的青春画出了闪亮的一笔”。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让许多青年人深受其害,许多报告通篇寻找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除了具体措施外,从整体策略看,支持机构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与受支持组织或个人保持合作而非从属关系,同领域内机构相互推荐,共同支持优秀组织与人员的发展,加强技术与管理方式的竞争,减小门户之见所带来的互相猜忌。
2、注重培训与过程的反馈监控、初期进行单笔额度高总体额度少的资助,挑选重点项目进行培养,以有效和创新为导向,社群形态成熟后进行单笔额度可调总体额度大的分级资助,复制和推广,发布指导材料,以管理与执行为导向。
3、注重长期回报,社群的形成需要技术与人才的发展,这些都需要5-10年的周期才能初具规模,特别需要鼓励优秀的人员毕业后参与领域之外(企业、政府)的工作,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国内社会发展领域刚刚兴起,各类优秀组织数量和规模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业岗位,早期受训实践并有优异表现的年轻人应该在更广的舞台上寻求发展,他们都会成为未来同领域发展的重要资源。
作者系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