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公益行业,“公益职业经理人”的提法并不多见。公众普遍认为,公益只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但事实上,公益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除了一些公众比较熟悉的救灾、环保、扶贫、助残等传统慈善领域,还有些公益机构是以保护地方方言、戏曲和地方民俗为自己的使命,也有一些公益机构的主要领域是在高雅艺术推广、安全教育等这些公众普遍认为跟慈善不沾边的方面。
由于专业和视角不同,即使在同一种领域里也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公益组织。所以说,公益行业的内涵非常深与广,且有其自身的高度复杂性。这也就意味着,“公益”所包含的职业范畴是很广的,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能够涵盖“公益职业经理人”各方各面的职业素养。
尽管如此,公益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里的职业经理人都需要具备一些共同的素质,比如团队领导能力强,高效率,思路清晰、执行力强等等。但公益行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或许会更高,除了商业里的标准以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专业素养:
高度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要洞察服务人群的真实需求,找到对方的真正优势所在。公益不是授人以鱼,是要助人自助的。同理心不只是一种同情心,而且要能够真正进行换位思考,而不是想当然地 “己之所欲,施予他人”,因为这往往就会产生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公益行业,同理心还指除了真正地做到感同身受之外,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弱势群体的潜力,助人自助。对公益职业经理人来说,不论他在什么领域工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素养。
高效的协作者
公益组织的关键特性之一就是志愿性。一般来说,有志愿者参与的才叫公益组织。正式注册的公益机构,和企业相比,有一个显著特征是理事会(broad)的成员不一样。公司的主要投资人自然是股东,一般也都会当董事,掌管着公司的重要决策,企业有了利润也享受分红的权利。在中国注册成民非、社团和基金会的所有公益组织,它们的资产是属于全社会的,所有的理事,除了那些在公益机构直接担任全职工作的,都是实际意义上的志愿者。即使有的理事也投入了资金,但也不能享有分红的权利。
此外,一定的民主意识和程序对于公益组织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能够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以及参与到公益项目中的志愿者,都能从工作中体现出价值感,并充分施展自身的能力。
以上特色,就需要公益组织从业者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担当“协作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协商能力。好的协作者,要有一定的无我、忘我的精神,要有较强的亲和力。要采取各种方法同各类利益相关方实现充分、有效的交流,并促进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激发合作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建立即时反馈环,以促进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好的“社会活动家”
所有公益组织可能都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动员社会资源,探索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定要动员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企业),还要动员社会大众参与来完成目标。
因此公益组织里面的职业经理人一般来说,都需要经常和大量的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必须善于倾听、性格乐观积极、思路开阔、乐于(至少是不惧怕)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往,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能引导大家形成共识,开展共同的行动。对公益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说,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基础,是建立在很强的沟通能力之上的。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认为,任何组织,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形象或技术,而是领导人才的能力。
早在1841年,两列客车相撞,美国人意识到铁路企业的业主没有能力管理好这种现代企业,应该选择有管理才能的人来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世界上第一个经理人从此走上历史舞台。此后百余年,职业经理人跨越国界跨越领域,随着企业基金会的影响扩散到非营利组织。
1990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出版《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其中指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平衡和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评价业绩的一系列标准,推动社会利益最大化。
社会问题的多样元化促使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职业化的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的身影开始在公益场上若隐若现。将公益两个字加在他们前面,就表明他们也都是圈中人,因此他们也脱离不了公益场里那些圈子套子的关系。
“公益职业经理人”一词从无到有,从不被理解到被社会关注,乃至成为未来职场新宠。这无疑表明了经济迅速发展后,更需要“公益职业经理人”释放领导力。
公益两个字将“职业经理人”推向道德的制高点,职业两字又将这个近乎神圣的群体拉回到现实,拉回到他们有苦有乐的生活中。先理想再现实再理想如此往复,这就是“公益职业经理人”圈子里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