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青海玉树 走过灾后生计恢复之路

4年前,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死伤严重。2012年初,当地又遭雪灾侵袭,令灾民情况雪上加霜。乐施会及其他救援组织在灾难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工作,可暂缓灾民燃眉之急。而往后的防灾及重建工作,对灾区的可持续发展亦影响深远。4年过去了,灾民终于从灾难中逐渐恢复过来。而我们仍然会陪伴他们一起走过漫长的重建之路。

 

重建策略首重生计

玉树藏族自治州(下称玉树州)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人口九成半是藏民。在中国的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玉树州的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大,当地人以放牧为主,再辅以农业。高寒天气、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令当地的发展受到局限,也对灾后的重建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在具有独特人文、气候及生态环境的玉树地区开展项目,必须因地制宜,配合当地的生计及发展模式需要。

 

在规划重建计划时,我们了解到:政府将会在居民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重建上投入大量资源;加上玉树当地民间组织的发展活跃,一些本土民间组织已根据灾民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响应灾区生计恢复的计划。因此,在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及推动当地民间组织发展的理念下,乐施会玉树的重建策略以恢复生产与改善生计为重点,辅以能力建设及改善健康卫生状况,并贯彻与合作伙伴一起推行项目的工作手法,以充分发挥当地民间组织现有的优势,积极争取与当地政府合作,过程中着重向合作伙伴提供培训,以及提高村民参与决策及管理项目的能力。除了受灾严重的结古镇、隆宝镇外,我们同时在周边偏远、被忽略及缺乏外部资源的贫困灾区,协助当地牧民(尤其是妇女)改善生计及健康。

 

2011年中,乐施会在重灾区隆宝镇措多村推行首个综合社区生计恢复项目,并推动成立村民管理小组,提升社区组织的能力。地震把藏民用来磨制传统主食糌粑的磨坊也震毁了,乐施会于是为村民提供磨坊及所需设备,以保障粮食需要,长远而言,村民也可把糌粑拿到市场出售,服务外围社区,增加生计来源。措多村过去亦多次受雪灾重击,导致牧畜死亡,乐施会于是为村民添置两台播种用小农机,令村民可以人工种植牧草,在冬天来临前收割并为牲畜提供牧草储备,用以防灾。乐施会工作人员在评估灾民情况时更发现,灾区妇女的工作极其繁重,每天须劳动16至18个小时,其中3个小时用于使用手动牛奶分离机制造酥油。乐施会遂向村民提供机动牛奶分离机,为妇女减轻工作负担。

 

“三江源”、“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

自90 年代末中国推行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分阶段在西部地区推行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的工程。玉树州位处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 (即湄公河)发源地的“三江源”地区,是伸向可可西里的最后一个补给站,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了保护这个“中华水塔”,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目前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生态保护工程,包括“退牧还草”政策 (通过围栏建设、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方式恢复生态),以及为受影响的牧民建立“生态移民”(为保护某个地区的特殊生态而进行的移民) 社区。为了鼓励贫困牧民放弃牧业成为“生态移民”,也提供了各类补助和救济。

 

改善生态移民生计

由于大部分牧民的文化水平不足,放牧几乎是他们的唯一技能。在缺少其他技能培训,以及补助救济只能维持基本生计的双重困境下,很多“生态移民”得不到可持续的生计保障,亦无法融入新的社区生活。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结合移民户的实际情况,有系统地推行可带来持续收入的生计项目,非常重要。

 

在称多县清水河镇,因退牧还草政策而逐渐迁离原居地的300多户牧民,基本上已在镇区居住,并已放弃放牧。称多县是地震的第二重灾区,清水河镇两年前遭受雪灾影响,令当地贫困牧民“贫上加贫”。因此,乐施会在清水河镇开展生态移民社区生计改善项目,以推动牧民成立养牛合作社和发展基金为项目重点,先由乐施会投入启用资金,负担购买牦牛、饲料、草场借租等费用,参与户则按贫困程度每户投入数百元。合作社共组织了272户有生计需要的牧户,随着牧场收入增加,各户就可获得更稳定及更可观的收入。若成员需要钱看病或供孩子上大学,可以向养牛小组申请无息借款或助学基金。

 

协助妇女提升能力

关注贫穷妇女的需要,是乐施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大多数因生态移民而搬到结古镇外围定居的妇女,因为缺乏技能而面对谋生的难题,也不能适应城镇的生活。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家庭都有成员在地震中伤亡,房屋倒塌令她们财产尽失,但她们还要继续承担因移民搬迁而借下的建屋债务。于是,乐施会在结古镇开展以妇女为主要对象的缝纫培训项目,支持在地震中失去亲人、需独力养育孩子,或因伤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贫困妇女,提升技能,自力更生。

 

另外,玉树州当地的藏族老百姓至今仍普遍喜欢穿藏袍和戴藏饰,但藏袍和藏饰的供货商较少、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整个玉树地区藏袍和藏饰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妇女在掌握缝纫技能后除了较能保证收入,同时也便于在家照顾家人,这个项目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市场需要。除了结古镇,乐施会还在称多县开展类似的缝纫和烹饪技能培训项目,同时为妇女提供如学习藏、汉语文和基本算数等文化课程,充实她们的精神生活。

 

强化健康医疗

玉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恶劣,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且技术水准不高,加上牧民缺乏卫生及健康意识,导致传染病和普通疾病蔓延。地震后,问题更为严重。此外,村医、乡医是当地人最直接获得医疗服务的渠道,但相关培训机会却很少。为了减少因病致贫的情况,有需要在当地开展强化健康卫生项目,并提高牧民的健康意识。例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曲麻莱县,乐施会向县级医疗部门补足设施,也为县内多个乡、村的乡医、村医提供医疗技术培训,并提供药物、听诊仪及血压计等医疗仪器,改善当地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质素,以促进贫困牧民获得医疗服务的权利。

对于位处偏远地区的贫困牧民来说,交通不便更成为他们求医的障碍。我们亦为多个乡镇的贫困牧民提供免费巡回医疗服务及健康教育。相关的社区卫生健康及医疗项目,已令玉树州超过2万人受惠。

 

附表:震后遭逢雪灾  安全过冬成重点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于2010年4月14日早上7时49分,不少居民仍在梦中,震中距玉树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仅30公里,城中约有10万居民,85%以上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倒塌,很多人被埋。由于整个地区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加上余震不断,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地震导致近3000人死亡或失踪,超过10万人无家可归。玉树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均告受灾,受灾人口近25万人。

地震发生后,乐施会随即启动兰州、成都和昆明三个备灾仓库,兵分三路为灾区提供帐篷、棉被、床褥等物资,是首批进入灾区开展紧急救援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同时,为藏族受灾群众提供适合当地群众口味的藏族食物,为妇女提供生活用品、卫生用品,更安装公用的简易厕所,以改善灾民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

玉树平均温度只有摄氏零度,无明显四季之分,冬季一般由10月至翌年4月,最低温度可低至摄氏零下20多度。灾区4月下旬气候变化多端,不时风雪冰雹交加,令救援工作备受考验。让灾民平安过冬也成为乐施会在当地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除了在震后的前两个冬季,先后为结古镇1400户贫困户及关爱生命协会学员,提供燃料用牛粪 (当地人大多以牛粪作为火炉生火燃料) 以作取暖之外,也在其后因实际需要,为称多县超过800户孤寡老人和贫困单亲妇女家庭提供燃料,协助他们度过寒冬。

2012年1月中旬后,青海省南部受雪灾侵袭,造成大量牲口死亡,亦进一步打击仍未完全从地震中走出来并恢复生计的灾民。乐施会于是向称多县清水河镇受雪灾影响最为严重、最偏远贫困的扎哈村和尕青村,约700户牧户提供粮食和牲畜饲料,还为清水河镇全镇约7,600人提供巡回医疗服务,以减少雪灾对灾民生命的威胁及他们的财产损失。

至今,乐施会玉树地震灾区的紧急救援及灾后重建项目,使超过9万人受惠。

 

附表:我们不会忘记玉树

玉树地震,灾情严重,身处困境的灾民及他们在重建路上的各种需要,驱使双胞胎姊妹林家慧和林家欣,过去四年多次自费到玉树助人。地震发生后几天,她们就启程往当地,试过为灾民烧柴煮大锅饭、在最大的灾民安置点结古镇赛马场爱心学校当老师、与爱护动物组织一起为灾区流浪狗发狗粮,每年寒冬前,她们都会把收集回来的御寒衣物,亲自送给当地有需要的人。

本身是乐施之友的林氏姊妹,2010年底也曾在香港透过个人网络为灾民筹款,捐给乐施会,同时也亲力亲为与乐施会合作开展过冬紧急救援项目,与工作人员及伙伴一起,走家串户作需求评估确定受益户,并协调当地政府及合作伙伴,采购作为燃料之用的牛粪,并及时送给结古镇的贫困户灾民。去年底,她俩再访玉树,亲自把收集回来的衣物送给当地有需要的人。

 

通往青海的道路路况复杂,震后数位民间组织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赴青海途中死于交通意外。这其中也包括长留在乐施会每位同事心里的,我们的团队成员牟逸超。2010年9月18日,逸超于前往灾区考察重建工作时,遇上严重交通意外而身故。他曾经说:“每一个农村都有独特的故事,在农村多留数天,便可以明白农民更多的挣扎、困境和生活。”逸超,我们会永远怀念你。

 

(注: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玉树县,设立县级玉树市,以原玉树县的行政区域为玉树市的行政区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玉树  玉树词条  青海  青海词条  之路  之路词条  后生  后生词条  走过  走过词条  
公益

 公益组织微博公开救狗账目 152...

4月17日,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通过其官方微博公布了4月16日京哈高速救狗行动资金使用情况,除了乐宠和上善的赎狗费用外,现场志愿者募集了4万余元,募款中除一部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