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反思:不要总是批评中国教育

6月7日,又到高考时节!这是青少年们追梦与被收割的季节,不管成熟与否他们都将会被收割掉。他们有的将走入社会,有的将走入大学校园,当然也有的学生直接放弃了高考。放弃与不放弃,考取与考不取,谁得谁失这似乎也让人们难以评价。这背后也带给了人们很多思考和讨论:高考需不需要改革?大学教育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的人开始讨论农村孩子是否适合上大学的问题。

 

很多人都感叹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大学失去了原有的朝气和生机,感叹这些年来中国培养不出大师,感叹中国只有一个莫言。甚至很多人都开始反思,在当下这个年代上大学是不是一个错误?!开始有人认为于其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四年,还不如在现实社会这个大市场中锻炼四年……

 

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大学真的出大问题了吗?假如中国这些年培养不出大师,中国只有一人拿过诺贝尔奖,中国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然后,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的大学、怀疑中国的教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中国的大学有点冤枉。

 

很多人都在感叹中国的大学失去了前世纪中初期的那种朝气和生机。是的,提起那个年代我们会想到很多人,邓稼先、季羡林、朱光潜、华罗庚、三钱......“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又名叶鸿眷),在20世纪初期给同学的信中提到‘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中的会员守则为:不谈宗教、不论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在守则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那个混乱年代里中国学术界的清高、中国大学的朝气。而大学软硬件设施大大提高的今天,那些大学的朝气和学术界的清高是否还存在呢。这让很多人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的大学教育进行了大讨论,讨论热点主要聚集在:去行政化、自受学位、教授治校、全面教育、非功利性、招生选拨方式等方面的议题。这些方面对中国大学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足以概况中国教育的失败。

 

中国教育的成败不仅仅是大学校长、教育专家所能够左右的,因为在中国目前的现实社会中,在社会转型期间,学校教育的结果本身就没有畅通的渠道或者机会在社会市场中惯行,因而也就无法验证教育的成败。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一旦进入了社会市场,就会被迫丢掉学校学习中获得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去接受社会市场中其他要求,学校教育中是学习诚信、公平、还有做事的程序、原则和道德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遵循以上这些的重要性,但当他进入社会市场中后就会明白原有的认知在社会市场中是行不通的,为了谋生或所谓的适应市场需求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认知而从新接受社会市场的教育。这并不能表明学校教育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标准或说是氛围本身就是混乱和偏态的(这里所讲的偏态是指:不讲公平原则、不讲程序化、不讲诚信、不讲人性、不讲文化、丢弃道德,而是以利益为衡量目标的一种行为)。如果学校教育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那么教育也会像经济在社会市场中没有得到宏调一样出现“通货膨胀”,即学校教育偏态化。

 

当今,人们在社会市场中受到的教育往往超过学校中受到的教育。社会教育偏态化和以社会教育为主导的前提下,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思想认识一旦进入社会市场中就会损失惨重。本来一个人受教育的结果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合力,但在中国社会现状中,社会市场中的教育冲击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的本质或说是教育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掉落,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无法最大限度的在社会市场中发挥作用。因为当前已经开始形成恶性链条,即社会市场中偏态化需求出现之后,没有相应的政策纠正和控制,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社会市场的需求标准也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以偏态化的形式为需求标准。社会市场以自身的运转形式逐渐形成一种定势,造成学校教育的结果很难在社会市场中立足,也就造成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市场又缺乏很多所谓的“人才”,出现供需不符。最终人们也开始对学校教育感到失望,学校自身也越来越对现实的教育失去信心而又无法找到更符合现实的教育方式。

 

放弃高考,一方面反映了读大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或选择,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害怕竞争放弃竞争,起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对读大学之后的机会均等的担忧,对就业市场的担忧。当一个国家的国民失去竞争意识,那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在每一次付出当中本来人们都有责任去尝试获得成果。对于人类、对于大学生竞争不是件最可怕的事,更可怕的是没有机会均等的环境而失去竞争的机会或者竞争的意识。

 

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要求中国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因为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偏态的,中国学校教育、大学教育的结果根本就没有机会在社会市场中得以惯行,那么中国现有的教育也就无法验证所谓的成败。一种正确的思想认识教育无法再社会市场中得到认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而是社会市场要求偏态化,一种正确的教育结果去迎合一种偏态化的要求,当然会出现供需不符。假如社会市场的要求标准以学校教育的正确结果为主导,那么社会市场的运行将趋于正态化,学校教育的结果在社会市场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

 

中国的学校教育没有出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不要总是批评中国的教育,要验证中国教育的成败,就必须纠正社会市场偏态化的要求标准,一个偏态化的需求标准去寻找一群正态的人才,要不就找不到人,要不就把正态的人才转化为偏态的人才。因此要真正验证中国教育的成败,就必须而且应该首先纠正社会市场上的偏态行为,如非程序化道路、非诚信、非公平渠道……如果学校教育的改革以一个偏态的市场需求为标准,那么学校教育不管怎么改革都永远看不到光明。而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中国学校教育的结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不要总是要求学校教育去迎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人才的选择可以是而且应该是市场的,但前提必须是市场的需求标准是正态化要求。当今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才会有一大部分会失去理智,跟着市场偏态化的方向走,人们在偏态化中失去了被偏态化的感觉!而丢掉原有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本质,进而学校教育也会被社会市场推向偏态化,从表面上看这样学校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其实质是偏态化的人才增加,从长远看必将影响中国社会市场的良性运行。

 

不要总是批评中国教育,我们应该进行反思。我们应该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市场,而不是一味的改革和批评中国的教育。当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的那天,也将会是中国学校教育结果真正发挥作用之日,会是教育和市场良性互补之日,当中国学校教育真正能够发挥作用之日,也是中国社会市场趋向良性运行之时。

 

(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反思:不要总是批评中国教育  中国  中国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批评  批评词条  总是  总是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