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育公益结缘,肇始于2011年参加了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我与其他5位刚工作不久的同仁以驻校社工的身份驻扎在甘肃省陇南成县的三个贫困级的乡村小学里。我们是这个项目的第一批社工,那也是我第一次深深切切感受中国最基层的农村教育,虽然我与几位同工在驻点之前都经过了各方面的严格培训,曾经在汶川乡村工作过的一线社工也为大家进行了有关乡村文化、学校以及学生情况的讲解,但在真正进驻项目点以后,我与几位同工还是被乡村教育的真实情况所震憾。
高速的城市化迫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进城打工,老人和儿童成为驻守农村的主要人群,因为没有劳动力,农田大量的荒芜,住房空置,想象当中的美丽的乡村一副凋蔽的景象。
反过来说学校,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有的孩子在几年之后见到自己的父母都已经认不出来。儿童只能长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而乡村学校因为资源和待遇有限,很少能留得住有资质和能力的老师。多种因素的叠加就导致乡村儿童的教育水平基本处在较低的水平,辍学率居高不下。在我们做过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接近7成的乡村儿童青少年在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打工,女孩则是早早的嫁人,而在此之前,这些孩子需要经历长期孤独无人照管陪伴的状态,没有人教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没有人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和世界,沉重的生活现实逼迫着他们做出这些无奈的选择,他们几乎是带着茫然无措的心态强制推入社会并过早独立。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在项目主管和督导的带领下,我与几位同工从最基本的陪伴和倾听开始,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情况和需求,与歌路营、一公斤盒子等多家公益机构合作,为不同需求的孩子带去创造力课程、同伴关系、社会认知等课程,设置“社工小信箱”,开通“校园广播站”,培养学校的广播员和图书管理员,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们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需求,与扬帆计划合作组织孩子们到北京参加夏令营,与来自全国各地同龄的孩子们参观首都的名川大山、博物馆、大学,学习团队合作和认识城市。
2012年,“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获得慈展会执行类项目金奖,2013年,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同学们满满的祝福离开了那个我服务了两年的乡村学校。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落地甘肃陇南三个贫困县区的学校,近30名社工驻守在不同的学校,为那里的孩子们服务。
此后,我供职于北京的公益机构,以一名项目官员的身份执行了包括“乡村图书馆”“大学生破茧计划”等公益项目,我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NGOer,并决定以此为自己的职业。从那时起我接触到了不同领域的公益教育,这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真正思考:究竟怎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
我想, 教育的目的应是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好的人是指心智丰富,热爱生活,与人友善,对万事万物有敬重和正义之心,可以勇敢的追逐自己的梦想。
对于儿童来说,顺应其天性,接受丰富优质的创造力培养,激发他们的的求知欲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是首要的任务,过早的进入系统知识性的教育会让他们丧失很多基本的能力。中国目前教育的硬件教育资源的投入已经基本普及到乡镇小学,相较于此,我们需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浮躁和高节奏的社会不仅会给成人带来心灵创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也是如此。近几年来频发的留守儿童自杀以及城市学生跳楼的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诚然,留守儿童这样巨大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的,需要整个社会各个系统长期的关注与合作,欣喜的是许多公益机构正在做着有益的尝试。
2015年年初,我回到自己的家乡云南,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了所在城市第一家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服务家乡当地的青少年。虽然诸多不易,但我要感谢一路来曾经指引和帮助过我的人,感谢那些给予我无尽人生感悟和收获的孩子们,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同其他同仁一道在教育这条能够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改变这个世界的路上一起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玉溪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云南) 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