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公益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更多放权给年轻人,让他们能有更大发展空间,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然而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让这些年轻人每每面对家人和朋友对自己工作的“关心”和质疑时,都难以应对。未来要何去何从,可能就像万通基金会汤婷讲的这样,“如果家人和朋友能更认可我的工作,给我更多支持的话,我会更坚定的继续在这个行业工作”。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社会工作学硕士期间,汤婷就已经在一家NGO实习,毕业之后顺理成章的进入这家NGO工作。由于这家NGO的工作人员普遍比较年轻,虽然相处起来非常愉快,但是大家都处于探索和学习的阶段,汤婷总觉得能从同事身上学到的非常有限。加上这家NGO因为资金状况,没有帮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家人也常常以此为由给她一些压力,在工作快满一年的时候,汤婷有了换一家机构试试的念头。
这个时候,汤婷正好在中国发展简报的NGO招聘栏目看到了万通基金会的招聘信息,想到基金会在行业中拥有更多资源,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于是她投出了自己的简历并成功得到了这份工作,成为万通基金会的一名项目助理。
支持与信任,让年轻人有更大发展空间
2013年,一直专注于资助NGO伙伴开展生态社区项目的万通公益基金会,为了更系统的了解生态社区落地社区的实践情况,以及更好和资助的伙伴沟通,计划在北京史家社区自主运作一个生态社区项目。在基金会工作团队的指导和协助下,汤婷进入社区执行史家生态社区项目。在进入万通基金会之前,汤婷对“生态社区”几乎一点了解都没有,基金会也没有自主运作项目的经验,这对基金会指导工作团队和汤婷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万通基金会在“生态社区发展”这个领域有着四五年的经验,因此在一开始,他们并没有要求汤婷马上做出一份项目计划书,而是指导汤婷查看了这四五年来相关合作伙伴的项目申请书、活动记录、总结报告等。汤婷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仔细了解了每一个项目,从什么是生态社区开始,一步一步了解不同项目的特点、适合不同社区开展的活动的特点、如何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这个领域的相关专家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汤婷拟出了第一份项目建议书,基金会的其他同事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并给汤婷反馈意见和建议,最终完善项目建议书。通过多次沟通交流和实地考察,基金会于2013年7月启动了史家胡同生态社区建设项目。
作为一家规模并不算大的基金会,万通基金会只有5位全职员工,具体负责项目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在史家项目启动之后,基金会工作团队提供总体指导和协助,由汤婷进入社区具体执行。通过借鉴合作伙伴的经验,以及在前期社区调研中了解到居民关于绿化种植的需求较高,项目一开始就以“绿化种植”为切入点,以“芽苗菜种植培训”为主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汤婷特别紧张,虽然有基金会工作团队的细致指导和来自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但作为一个外来机构能不能吸引居民来参与呢?
虽然居民们都还不了解环保、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的理念,但在前期社区的走访中了解到社区居民的种植热情很高,至少50%居民家庭都种植了花卉或者果蔬,有部分居民家庭还有自己的“小农园”。出乎汤婷的想象,这次活动吸引到了很多社区居民的参与。通过芽苗菜种植培训,居民认为芽苗菜种植方便,还健康可食用,居民的兴趣非常大,都积极开始在家里实践种植。10天之后举办的芽苗菜种植展示,现场气氛热烈,居民表示,“这个种植我很喜欢,泡种、发芽、出苗,每天变化都不一样,特别是看到绿油油的芽苗,心情都变得很好”。
以芽苗菜种植为切入点,逐步调动起居民的热情和参与,特别是居民对生态社区技术的了解和认可,紧接着逐步的引入厨余垃圾堆肥、垃圾分类回收、废物再利用手工制作、跳蚤市场、节水节电等一系列生态社区活动,通过居民亲身参与及实践这些家庭及个人“触手可及”的环保活动,一点一滴的影响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现在,居民已经可以熟练的和别人介绍生态社区的理念和实践……汤婷也从一个“外来者”变成了社区的一份子,不管走到哪儿,都有居民热情的和她打着招呼,跟她唠唠社区里新发生的事情。
除了收获了社区居民的理解和信任,汤婷在基金会也学到了很多。基金会五年来专注生态社区实践、研究和发展的经验丰富,基金会的其他同事也都是在公益界、生态社区领域、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在这种氛围中以及团队的指导下,逐步的学习了项目管理、与合作伙伴的沟通、生态社区项目管理及实践等等。另外,在基金会自主实践的史家生态社区建设项目中,基金会的领导及同事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史家项目是基金会首次自主实践的项目,基金会工作团队会为你提供指导和协助,你要深入社区具体执行,并积极主动沟通及协调”。有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汤婷在开展项目时也更有信心。而在基金会每周的例会上,汤婷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分享自己的项目活动进展、下一步的计划以及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协助,其他同事都会积极提供建议和帮助。无形之中,汤婷从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困惑,如何收获更多社会认同
而被问到对未来的规划时,汤婷表示仍然有点迷茫。虽然她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得到很多成就感,但是家人和亲戚朋友并不是很理解,在他们眼中似乎考公务员、做老师这种特别稳定的工作才算是正经工作。家人也总劝她,希望她能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
逢年过节回到家乡,每次被问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汤婷都觉得有点尴尬,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介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很难与家人分享,甚至与自己同龄的同学、朋友,也很难理解汤婷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份“做慈善”的工作。在他们眼中,慈善就是有钱人捐捐款、盖盖楼,他们无法理解汤婷自己收入都没多少的时候以帮助别人为工作,无法帮助自己怎么帮助别人。每到这个时候,汤婷都觉得非常失落。和很多公益行业从业者一样,汤婷希望这个行业能更多被其他人了解和认同。
南都基金会联合其他七家基金会在2014年慈展会上发布的《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人反对和其他家庭因素”是导致公益行业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比例高达31.4%。而公益人才更多都是向行业外流动,37.5%的公益组织离职员工会去企业工作、16.9%选择自主创业做生意、9.5%和8.6%的人分别进入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如果家人和朋友能更认可我的工作,给我更多支持的话,我会更坚定的继续在这个行业工作”,汤婷这样说。
作者介绍
6年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在一家扎根社区的NGO工作一年,主要开展社区融入项目活动,之后入职万通公益基金会至今,开展生态社区项目实践以及协助项目资助的管理及协调工作。在公益界工作三年,感受到这个群体的热情和朝气,看到公益项目实践中的参与和互助成长,一个人的影响有限,但一个群体的影响是无限。
【栏目介绍】作为行业资源汇聚之地,基金会总是能吸引更多目光,然而过往基金会发出的声音大多来自深孚众望的公益大佬与意见领袖,中基层项目官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2015年,在第七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支持下,中国发展简报设计执行了“倾听一线的声音-—项目官员眼中的基金会与行业”项目,通过国内非公募基金会一线项目官员的公益观察或个人故事,展示他/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由此呈现项目官员如何成长、基金会如何运作、又如何对社会议题和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版权归上述项目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office@cdb.org.cn,并请保留本段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