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新闻市集」(https://www.newsmarket.com.tw/)是台湾一个尝试用新媒体作媒介,推动小农生态农耕,并关注食物、农业、土地和环境议题的网上平台。网站既有新闻报导和资讯教育,亦有网上市集具体支持小农,为小农开发生态友善产品和寻求产品销路。
此网路平台在2011年9月3日正式上线,初期共有五位创办人,主要分为产品部和新闻部;目前专职12人,新闻部有1名编辑、4名记者,产品和行政部门则有7人,另聘请一名驻日特约记者,也开放给其他民众投稿,协力参与新闻,是台湾第一个主打食物和土地的新闻网站。
在谈论上下游之前,得先介绍一下台湾的现况。时间倒转回上下游成立前四个月,台湾的食品主管单位卫生署(2013年改组为卫生福利部)检验发现,有不肖业者用工业级「塑化剂」取代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上千项产品受波及,连知名大厂「统一企业」也沦陷。自此之后,台湾几乎每年都传出重大食安问题,包括2013年毒淀粉事件、2014年饲料油混食用油。
这些食安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食品工业化后,人们渐渐不认识食物的原貌,归根究底在于失去和土地的连结,农业、农村在快速工业化、都市化的过程中被牺牲,形象也变得单一,成了等待政府补助的黄昏产业。上下游新闻市集的任务,便是串起这段从产地到餐桌的旅程。
主动出击关注软硬议题
上下游的新闻资讯选题专注在农业、食物和土地、环境相关议题,除了接受一般大众投稿,也聘请记者产制每日新闻,主动规划专题、调查报导,每天至少产出2~3篇新闻。不只介绍好吃好玩的软性题目,也同时关注食安问题、农业发展和政策变化,包括学童营养午餐弊案、美国瘦肉精猪、缺水休耕,以及最近的在农地上「种」(布满)太阳能板、农舍问题和食安事件。
其实,上下游的成立和塑化剂事件并无直接关系。创办人冯小非早在2010年就有此念头,但直到记者汪文豪加入,才补足了最后一块拼图。
汪文豪是传统媒体出身,曾在《联合报》、《天下杂志》工作,主跑环境、农业,2011年成为上下游共同创办人,也是上下游草创初期唯一一位专职记者,头一年便规划了「儿童营养午餐系列报导」,隔年入围台湾最大的新闻奬「卓越新闻奬」,打开上下游知名度;2012年报导瓶装水工厂「味丹」为了兴建工厂,让当地有机农民被迫放弃土地,吸引近9万人次阅读,最后「味丹」在庞大舆论压力下撤案,奠定上下游专业新闻媒体的名声。
选择聘请专职记者,而非单纯邀外稿,主要是为了有主动追踪议题的能力。先前冯小非曾是「小地方新闻网」的负责人,这是一个由政府出资补助的新闻网站,邀请社区写手投稿。由于大多数的作者都非专职记者,文章具有强烈的草根风格,补足传统媒体由上而下的报导形式,挖掘出许多有趣的农村、社区大小事。但相对的,「小地方新闻网」无法针对议题主动出击,因此现在上下游才会采取两者并存的方式运作。
2013年,上下游展开长达半年的调查报导,揭发市面上米粉九成都用玉米淀粉混充纯米,主流媒体陆续跟进报导,政府单位也因此修法,规定米粉含米量必须达五成以上,才能标米粉。一系列报导也幸运获得第12届卓越新闻奖平面类调查报导奖、102年度消费者权益报导奖评审团特别奖,上下游创办人冯小非也在去年获颁2014年卓越新闻奖第一届特殊贡献奖。
本文作者与网站创办人之一汪文豪。(台湾上下游网站)
此外,我们在2013年和2014年陆续到访缅甸、日本,推出「缅甸转捩关键报告」(认识缅甸农业、寻索台缅农业合作的可能)、「台日小麦复兴之路」等国际报导;目前每日约15,500人次浏览上下游,平均阅读近37,000千页。
从写到做,深入农村解决问题
上下游不接受任何广告,由「建蓁环境教育基金会」赞助我们一个记者人事和驻日特约记者,以及年度专题采访经费,其余收益全来自市集盈余。
这样的经营形式并非偶然。一开始,上下游也曾想过单做新闻,号召全民募款或设立基金会,但一方面不晓得募款能维持多久;若设立基金会,又必须面临理事改选对营运主轴的影响,因此决定自筹资金。
除了新闻资讯,上下游亦藉网上订购和在地设店两个市集渠道,贩售来自全台各地的农产品,只有少部分无法自给的品项才会从国外进口,包括有机、生态友善和减农药产品。除了直接贩售农民已经包装好的产品,上下游也主动和农民契作开发新农产品,「回家李」便是一例。
回家李的原料来自高雄桃源乡的红肉李,这是由传统原住民部落生产的,但因部落位处深山、道路崎岖,红肉李又容易因破撞烂掉,农民只能贱价抛售,或眼睁睁看着果子烂掉,因此上下游和当地人契作,制成果干、果醋、果酱等,希望能让当地原住民有稳定收入,安心返乡。
冯小非认为,创办市集是希望有行动的机会,写新闻必须考量到新闻点,同一件事可能只能写一两次,但市集可以直接帮助农民。例如苗栗湾宝农民洪箱先前因为抵抗土地征收,被封社运女侠,但镁光灯消退后,仍遇到产销问题。上下游市集知道后,便协助洪箱卖地瓜、磨地瓜粉,持续支持湾宝社区转向有机、友善农业。
协助原住民开发的农产品「回家李」果干。(台湾上下游网站)
「回家李」果干在店面的销售情况。(台湾上下游网站)
目前上下游主要是透过脸书传播,根据流量分析,新闻和产品部来自不同的分众,点进新闻的读者会直接跳出页面,极少因为看了新闻转进市集,当然新闻部也严守新闻伦理,不会宣传自家产品。
不过为了避嫌,当新闻部做了一个新闻后,若产品部想要上架同样类型的产品,会避开新闻风头,例如假米粉事件爆发前,产品部曾想上架纯米做的米粉,产品已经搬进仓库,但为了新闻已作报导,便硬是拖到半年后才开卖,先前批次的米粉因此报废。
迎接数位图像化的未来
上下游成立近五年,渐渐打出口碑,不过随着资讯爆炸和网路阅听众兴起,我们也在版面和新闻规划上做了调整,改变以往大标、小标、内文、图片的编排方式,运用大篇幅照片吸引读者,适时加入空拍、影音,发挥网路优势。
许多传统媒体纷纷拓展网路版图,我们也还在摸索接下来的路,未来希望加强和读者互动,不只是回应读者留言,更要设计有重点的图表或问与答等等,思考如何用不同形式呈现内容,用生活化的语言解析新闻。
台湾媒体产业近年逐渐走下坡,政治力和商业干预越来越严重,虽然很多人称上下游是独立媒体,但我们其实不会这样自称,一方面是因为大众对「独立」两字的定义并无共识,一方面是上下游早已知道自己的核心思想。我们要做的是有公共性、不受政治、商业干扰的新闻,这其实就是媒体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不必刻意说是独立媒体。冯小非说,如果硬要形容,或许称我们是「小而专业的媒体」会更贴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