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凤凰网、凤凰公益、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计划”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在“公益跨界与创新”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凤凰创新公益实践中心首席顾问沈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发展部主任张莉、尼尔森科技电信媒体行业副总裁龚毅围绕新形势下的创新公益路径进行了探讨。
对话集中在以下三个议题,即公益在哪些方面亟待创新?面对公益创新,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公益?企业参与公益为品牌营销服务,如何做好公益与商业结合?以下几位对话嘉宾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尼尔森科技电信媒体行业副总裁龚毅:从过去几个月间与凤凰公益做的一次公益调研数据来看,。他说,新的数据跟老的数据比,有振奋人心的趋势,概括起来可以分为“1+3”。“1是”参与者年轻化,他们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高。“3”是以下三点:第一点,对公益的关注点和出发点变了,之前的关注点在感动,就是分享等等。现在更关注的是,我要改变整个社会,我要改变对这个事物的看法,大家都想促进别人的行为改变。第二点,活动参与的形式,从单纯的捐钱到他愿意捐献出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能。第三点,公益阵营发生很大变化,从公益活动关注和发生的地点都有变化。
在第二个问题上,可以提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如果企业本身能解决社会问题当然是最好的模式,包含所说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包括新的创业商业模式,在解决企业的问题的同时,让企业盈利,这是最好的模式。第二个方面,企业更精准地帮助公益的对象,更精准地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更精准地传递所需要的价值,这一类是企业应该考虑的是数据和信息方面的搜集。第三个方面,覆盖面更广,今天谈的创新公益以及公益IP与企业营销的结合。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是有机会去做公益创新,比较传统的企业,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予钱。在新的方式下,是要把公益打造成一个IP,企业本身通过参与IP的创造,在IP变现里面获利。
基本的评估模式是有效的,有三个大的指标,第一个,叫触达;第二个,是触动,包括关爱孕妈妈的活动,包括心脏复苏急救,还有“承诺胶带”的公益倡导,都是很好的触动;第三个,是触发,是不是很多人参与,是不是贡献时间,贡献金钱,还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贡献。根据这三个框架,我们就可以评估,到底是不是很好的一个创意,是不是值得去全面去推广。当然具体的数据手段有大数据的方式,有调研的方式,有心理学的方式,等等都可以采用。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所有社会问题解决和推动,每个个体,每个组织都是有责任和义务推动的。原来理解公益和商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我们现在考虑商业模式是不是带有公益的因素,甚至就是以公益为目的。
我们要警惕在商业和公益之间那条不可跨越的底线,中国某些企业做公益的时候,把公益做嫁衣,目标是商业领域,以慈善的名义去做庞氏骗局的传销,这个案例太多了。只要本身坚守住做一个好企业,真正做一个事业的话,用各种模式都可以,但是唯一,不要把慈善公益作为一个幌子去欺骗我们的社会。将商业的主题跟公益的结合,像公益营销,像苹果的“红苹果”那是非常好的例子。之所以双赢或者多赢,是因为它两方面的规则都遵循。如果破除某一个规则,有可能导致这个案例的失败,我们公益为企业服务的时候,要做专业的评判,要做尽职调查,要做防火墙和风险的防控,要有专业人士的介入。我们一定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尽管所有的主体都参与这个事,但是要记住,因为专业,所以领先。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公益在产品、服务和创新方面比商业落后,公益自娱自乐、自嗨,还划地为牢。作为基金会来讲,我们在项目当中,从一个项目基金会转为资助型基金会,这是基金会的创新。基金会给企业的建议是,企业跟基金会一块来找好的项目,找社区基金会,找受助人,这个效率更高一点。社会最需要公益和商业坚守的问题就是诚信,无论是公益也好,还是商业也好,诚信都是立足之本。
凤凰创新公益实践中心首席顾问沈翔说,“老”的公益跟创新公益差异太多。原来的公益是我有钱了捐赠给你,没钱了就少捐点。现在新公益嵌在商业模式中可持续运营,不会有资金断裂的问题,受惠的面比较多。公益持续的创新,第一,要从态度上来改变。第二,我们在平台上跟很多伙伴、很多资源方一起进行,这样可以引起大众更多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开始。
公益跟商业结合,得有一个商业的模式,有一个公平、公正值得信赖的公益基金会的认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发展部主任张莉看来,公益本身是要引发人们对公益和社会责任的反思,是人性积极的引领。公益也要洞察人性的本质,我们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之上再去认知他人,以及认知自身跟他人构建的关系是怎样一个状态,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公益的创新才能做好。对于公益的项目,我们能够做到真正让它持续的、有效的管理,这也是一个创新。公益为品牌服务,一定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要拿着这样一个幌子是为了其它的意图。这里面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我们做心理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以小博大的研究。
编辑:中国发展简报 /唐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