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的开幕现场,本届论坛轮值主席百度基金会理事长郭力引用狄更斯的话形容当前的公益慈善领域:“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句一百年前的感悟契合了郭力此时的心境。
当我们在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一样界限模糊,我们一只踏在现在里,另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只不过才20年时间,已经从IT(信息技术)时代,跨越DT(数据技术)时代,人们毫无准备、一脸错愕地进入了AI(人工智能)时代。
“新价值、新生态”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对于这两个热词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这样解释:“面对正在到来的新时代,我们将探讨中国基金会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建设方面的新价值,以及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社会新生态和需要建立的行业新生态。”新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态?两天的论坛里,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了11场议题丰富的平行论坛,900余名与会者在短时间内头脑风暴,试图对“新生态”找到合乎时代特征的注解。
走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在11月23日的一场平行论坛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发表了题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基金会——谈公益行业的“名”与“实”》的主旨演讲。谈到了公益圈“墙内开花墙内也不香”的现实:“前些天,公益圈“两光”之争炒得如火如荼,朋友圈里转发,评论热火朝天,“向左”还是“向右”?“利己”还是“利他”?前两天,我和办公室的小伙伴聊天,问他们有没有看过《公益向右,商业向左》,问他们知不知道两光之争?居然有一半的人摇摇头说不清楚,不知道。我问为什么,他们说自己的朋友圈里没有大V,感觉这些讨论只存在与大佬之间。”
当公益人对公益圈也是一知半解时,圈外人又是怎么一番理解呢?胡广华曾与一位商界的朋友谈及公益,对方十分坦诚地说: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对公益行业的印象,隐隐约约有三个标志性的事情,一是“希望工程”,二是“郭美美”,三是“陈光标”。“我的天呐,这就是中国公益?这就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企业高管对中国公益的印象。”胡广华一下子懵在了原地。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这几年公益慈善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募捐只存在于电视里的大型晚会中,甚至仅仅是在三年前,人们都很难想象动动手指就完成一笔捐款。现在“99公益日”已成为公益圈人网络募款的狂欢节,今年9月7日到9日期间,腾讯公益平台共动员1268万人次主动捐出8.299亿元。但同样是狂欢节,今年双十一,天猫一天的交易额就有1682亿元,比中国一年的慈善捐赠还多出500多亿元。人们已迷失在数字的旋涡里,我们的公益慈善到底是发展得太快?还是太慢?是太热?还是太冷?
说到底,公益的热,只是在一个一个小圈子里热,在一个一个小群里热,也就是说,公益名义上的虚火与实质上的影响力相去甚远,名不符实。“我们可以说是小得可怜,微不足道,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提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大口号。”胡广华总结道。
“互联网+公益”期待新玩法
两天的时间里,900余人参加的盛会,有一个人成为与会者追逐的焦点,她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毫无疑问,腾讯公益已成为目前公众最熟知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之一。在今年的99公益日涉及的6000多个项目上,腾讯基金会及其爱心伙伴的总配捐额超过6亿元。孙懿认为,当公众将善款托付给有专业能力的公益机构时,善款才更有机会做到社会效能的更大化。
“我们腾讯公益的定位是‘人人可公益的创联者’,是为公益伙伴赋能的平台。现在的互联网公益已经不再着力获取流量资源,更多的是获取大众的注意力资源。” 孙懿说。想要获取注意力资源,对于项目的创新成为一个发展瓶颈。孙懿举了一个例子:当年腾讯的人脸识别技术以99.65%的正确率获得了国际大奖,彼时正好福建公安找到腾讯,希望能用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解救被拐儿童,而太多随手拍的儿童照片辨识度太低。如果将这项技术用于打拐,受限于照片的清晰率,其正确率只有40%,并不能满足打拐的需求。在这样的动机激励下,腾讯的程序员们对于研发的积极性更高了,最后倒逼自己将人脸识别正确率提高到99.8%。“公益伙伴是距离社会问题、受助对象最近的,他们对场景的描述有助于互联网技术能真切地为之服务,所以,捐赠人、公益人、受助人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公益人将专业的能力带进这个生态,才能让捐赠更好地服务于受助人。”
今年8月,“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曾引发网络“刷屏”,6个小时筹到了1200万善款。对于该项目是怎样火起来的,出品方之一、WABC无障碍艺途的机构创始人苗世明仍然有些发懵:“8月29日那天并不是原计划的宣传时间,就是程序员对此活动的一个内测,没想到竟然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此前我们还为‘小朋友画廊’拍过一个超级棒的纪录片,到现在也没有机会跟大家见面。”
“小朋友画廊”带来了惊人的传播量,如何回馈信息给用户、让公众了解项目的意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苗世明打算明年在机构下成立一个研究院,对整个传播时间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小朋友画廊’可能是一个点,我觉得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和需求。”苗世明认为,公众对公益领域理解的深度和参与度决定着这个行业的未来。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11月23日下午,“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分论坛——秘书长说”聚焦新时代下的核心价值回归与坚守。对于“新价值”的涵义,与会嘉宾总结出几个关键词:担当、专业、陪伴、创新、多元、合力。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看来,有些价值是亘古不变的,就是从事慈善事业的发心,在慈善业态迭代升级的今天保持初心最不易。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认为,公益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社会问题及其根源,为政府和企业不能、不愿解决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公共服务。慈善法的实施,让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规范,但随着企业公益的快速崛起,我们也看到了国际公益力量的消退。“实际上,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国际NGO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式方法。”
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阿克曼在论坛上分享了国际组织与中国基金会的合作感受。他说,国外特别是欧美的社会组织有着很长的发展史,相对年轻的中国社会组织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组织结构、财务管理、目标战略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在社会、科技、生态和文化等未来发展方面的行动。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双方潜力,提升双方影响力。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已经发生实质的变化,世界必须学习如何理解中国。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基金会的态度更加开放,国际对话与合作越来越多,国际合作伙伴也希望能从中国基金会这里学到知识和经验,促进跨文化的教育和理解。
在闪电300秒活动中,纽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袁易卿作为新生代公益人分享了海归心路历程。论坛当天,是袁易卿正式留学回国的第34天。在纽约留学的经历,让她认识到改变中国的贫富差距,人才素养的建设很关键。就公益行业而已,她希望,国内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公益行业自身的管培体系。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传承,而管培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在培养后辈,更促使新公益人对前辈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梳理和总结,这些都是行业的财富。
公益人要体面地挣钱
本次论坛年会发布了若干个公益领域的成果报告。其中的《中国全职公益人保障状况调研报告2017》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中国全职公益人60%为女性,70%为26-45岁的中青年,单身公益人占比46%,普遍高学历,低收入,60%没有自己的房产,绝大多数公益人有较大工作压力,37%的全职员工没有购买社保。报告呼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也希望基金会更加重视公益人保障问题,倡导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推动改善公益人的保障水平。
“穷酸不是公益人的代名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在主论坛演讲中的这句话,赢得现场同仁的掌声。在胡广华看来,没有基金的基金会,名不副实;公益评奖徒有虚名,有名无实;理直气壮列支管理费,名正言顺拿体面的工资,才是名副其实的基金会。基金会要强化市场意识,推行企业化管理;要更加重视保值增值,让基金会拥有更多基金;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员工共同成长。胡广华说出了基金会的共同心愿:做有公信力、有高效率、有生命力的名副其实的基金会;做纯粹的、专业的、体面的、快乐的实至名归的公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