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1年开始就没买过外衣。”陈立雯说。
陈立雯是深圳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起人。2015年到2016年,她留学加拿大,就读纽芬兰纪念大学环境史硕士专业。留学归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仍是“朴素”。穿着素色的衣服,背着普通的双肩包,走在北京街头,你很可能会把她跟农村女士联系起来。
对于7年都没有买过外衣,陈立雯解释,是因为“发现周边的人都在大量扔东西”。她不无惊讶地讲到,朋友从北京返回南京,给她邮了3大箱衣服,拆开一看,“同款不同颜色的衣服,朋友能够买上最多3件”。
2017年,陈立雯开启了环保公益组织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近一年里,陈立雯亲手操作的两个村庄和指导协助同事开展的三个村庄,均在3个月内实现90%的家庭参与垃圾分类。今年还将在河北省献县西蔡村、涞水县野三坡旅游区进行新的试点,与湖南省娄底市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不过,难题很快到来,最先试点的河北省涞水县南峪村在陈立雯离开后,“持续性遭遇了重大挑战”。这成为陈立雯“最大的心结”。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难题,城市尚且难做,一个女生来到农村,她将改变多少?她能改变多少?
驻村3个月, 80%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2017年8月初的一天,陈立雯抱着“很大的希望”走进南峪村。
“进村”3个月前,她刚从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归来,正面临职业的选择。有一家基金会很想让陈立雯加入。但她做了多年的垃圾议题工作,自2009年就在环保机构“自然大学”工作。
陈立雯自幼生长于河北农村,回乡,目睹了严重的垃圾问题,在农村搞垃圾分类的念头由此兴起。2016年,她发起成立了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因缘巧合,河北省涞水县南峪村要建设“美丽乡村”,垃圾处理问题迫在眉睫,他们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找到陈立雯。
陈立雯最初的设想就是做“垃圾不落地”,这是她在调研之后借鉴台北的做法。要实地操作,融入农村社区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为了让村民认识她,陈立雯一看到外面有人坐着,就主动去跟人家打招呼、聊天,慢慢地就混熟了。
没有现成的垃圾车是摆在陈立雯面前的又一难题。城市的垃圾车都是电动的,但农村走的是山路,电动车动力不够爬不上去,因此需要将购置的柴油车改装成垃圾车。陈立雯跟着村里的人东奔西跑,到处找修车的人,几经周折,幸好“遇到一个好人”,才改好垃圾车。“有很多的条件就是需要创造”,陈立雯感慨道。
为了便于工作开展,陈立雯还特意见了一个微信工作群,有关南峪村垃圾分类的大小事都在群里通知、讨论。
接着要挨家挨户上门做垃圾分类教育,陈立雯碰到了一对特殊的老人,女的“说不清楚”,男的“听不清楚”。村里的人说“先不用管他了”,可陈立雯还是坚持拿着垃圾桶跟他们比划着讲解。本来没抱什么希望,第二天却发生了意外的事情,“分得清清楚楚”。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女儿在微信群里,她说可以用写字的方式告知父母。
意外时有发生,有一次突然发现已被清理的地方又倒了一堆垃圾。“不是不让扔了吗?”陈立雯又惊又气,亲自察看之后,“这不是一般的生活垃圾”。一问才知是一户人家过红白喜事产生的。她首先想到得找人专门管这件事,然后在微信群里说,“谁家再有红白喜事,再有大量垃圾集中产生的时候,赶紧告诉我们,我们把垃圾桶提前给你弄过去。”结果后来有一家人嫁女儿时真就这样做了。
陈立雯还在南峪村做了一项新试验——建了一个堆肥场。
她是可以将留学光环抛在脑后,可以拉下脸的人。“我就是属于那种,你今天不理我,我明天我也接着跟你打电话”,这种不顾面子和不厌其烦的特质为她在农村开展工作带来便利。
驻村3个月后,南峪村实现了全村参与垃圾分类,80%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陈立雯与村民立下《南峪村垃圾分类村规民约管理方式》后,顶着垃圾分类“网红”的标签去了下一个试点村。
探索权威和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先是垃圾车停留太短,“等他们提着垃圾桶出来的时候,垃圾车已经走了”,堆肥场上,厨余和树叶乱倒。继而出现垃圾混装的情况。到后来,收集时间也不固定,村民把垃圾直接倒在原来“约定俗成”的倾倒地,堆肥场俨然变成了混合垃圾场。
工作中的陈立雯。
陈立雯在今年4月初第三次回访后,忍着内心的焦急,和村支书坐下来,尝试沟通如何解决问题。为了防止口头反映问题后再次无效,她决定孤注一掷,在微信群里捅破所有的问题。“公共事务的解决,越是透明越好解决”,陈立雯总结说。
问题揭露出来,村委会及相关负责人开始纠正所犯下的错误,一起挽救还未完全崩溃的垃圾分类体系。陈立雯却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走后,为何一切都失灵了?”
“垃圾分类不能靠自觉”,陈立雯分析,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监管的问题,当监管不存在时,除了极少数自律的人,大多数人会偷懒和放任自流。因此,陈立雯将下一步的工作重心调整为:在农村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如何探索出权威和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为了走出监管困境,陈立雯将尝试两个村一起做,“我们同时把其它村的人叫来,让他看着,这个事情怎么做,就是以一个村两个村带更多村”。此外,垃圾分类一开始就要让村委参与进来,“不要假手于我,而是我在旁边协助你”,这是陈立雯认为必须改变的一点。
谈到将在野三坡风景区开展垃圾分类,陈立雯极其兴奋,“那真的是另外一种新的探索”。野三坡是涞水县的一个旅游景区,那里家家户户开餐馆,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场所,陈立雯的团队现已在那里驻村做调研。
在陈立雯看来,要做更大范围的垃圾分类,机构自身的可持续是个前提。她的团队现有8人,专职做垃圾分类,经常在处理具体事务之余还得纠结“下个月工资能不能发得出”。
目前,陈立雯正在努力申请基金会项目资助来缓解资金压力,但她更希望得到有志于环保的企业家支持,“如果是在农村长大的人,他功成名就,愿意回报家乡,就可以从环境治理这个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