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常夏中
编辑 | 张火鸟
“‘公益创投’的概念太老了,现在我们关注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一名资深公益行业从业者表示。
2008年前后,“公益创投”在中国开始流行。随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纷纷布局这一创新投资模式。上海、广州等地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如火如荼,联想、海航等企业通过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南都基金会、恩派等社会组织则是参与公益创投的先锋。
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可通过实施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为初创期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
深圳在公益创投领域独树一帜。2009 年起,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开始举办深圳市公益项目创意大赛,由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深圳社基会”)承办。2012年开始,这一地方性公益项目大赛由深圳拓展到全国,转型为“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连续在深圳举办七届。
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主题为“创新扶贫,为生活带来美好改变”。十年过去,大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新姿势,并尝试自我更新。
“聚焦快速成长期项目”
“我抱着学习心态来,希望能看到全国最顶尖的30个(社会创新)项目,给我带来非常充分的脑力激荡,让我头皮发紧。但说实话,这次我真没有那种感受,很遗憾。主办方应该在‘创新’上多下功夫。”在9月22日举办的“创新社会生态建设者”大赛十年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一名大赛获奖项目负责人表示。
2012年至今,大赛累计参赛项目达6423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累计获奖项目达420个,福彩公益金投放资助金1890万元,带动社会化项目资助金达5600多万元。大赛已成为中国级别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公益慈善项目竞赛活动,包含中国最多的创新公益项目数据。
大赛分为入围赛、晋级赛、决赛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入围赛:通过“海选+保荐”的方式,根据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和42个打分项考评项目要素完整度来决定当年入围的100个项目;晋级赛阶段:通过专家评审、网络推广,以及对项目需求分析、实施计划、团队、财务等方面的考评,入围的100个项目将有30个项目晋级决赛;决赛阶段:30个项目参与决赛评比,项目负责人参加“社创种子”特训营,专家、媒体、企业等多视角评审决出金银铜奖。
本届大赛设置了五大评选标准:针对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产生显著且可测评的效果;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高效率;避免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运行模式。
在第七届大赛行将结束之际,深圳社基会秘书长杨钦焕坦言:“我们还存在品牌定位不清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众+跨界传播力不足、项目跟进及服务不足等问题。”
大赛多届主席团评委、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劲也认为大赛“标签不清晰”:“它到底是一个创新大赛,还是一个好项目大赛,项目是好在‘成效’,还是好在‘创新’,还是好在‘靠谱’?”李劲提醒道:“标签不清楚,大赛的风向标作用就出不来。”
大赛联合承办方、国际公益学院教学中心学务总监刘丽波直言大赛“有点散”:“它缺乏一个核心,从上面定位的口号,到中间的执行平台,再到后来落地的成果,它应该都是一以贯之的。”
此前,大赛的定位是“国家级、开放性的公益创投平台”。杨钦焕透露,目前,大赛在定位上已经有了新的初步想法,会更加聚焦、关注“快速成长期的社会创新项目”。
深圳社基会还在研究“快速成长期社会创新项目”的特质、界定标准等。“商业领域的创投项目有天使轮、A轮、B轮、C轮等轮次,每一轮融资对项目的关注点都不一样。我们也不希望有很多只停留在创意阶段的社会创新项目,也不希望有很多已经非常成熟的项目。”杨钦焕说。
“国家办这样一个大赛,不可能关注到所有领域、所有发展阶段的公益慈善项目,希望将那些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项目通过大赛呈现出来,然后再将现有的支持投入到这些快速成长期的项目上面去。”杨钦焕告诉“社会创新家”新媒体。
更加开放
“大赛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运用政府资金带来的杠杆效应。”杨钦焕表示。
从“深圳市公益项目创意大赛”、“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到即将聚焦的“快速成长期的社会创新项目”,大赛在覆盖地域、资源方等层面不断开放。
2012 年经民政部同意,大赛由中国慈展会组委会主办,当时提出的定位是“国家级、开放性公益创投平台”。大赛随之正式转型为以“参加展览”和“公益创投”为目标,从面向深圳的社会组织拓展至面向全国的公益慈善类组织。
2012年7月,时任深圳市民政局局长杜鹏表示,大赛面向全国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公益慈善展示交流平台,为我国公益慈善资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大赛在支持草根公益慈善、改善民间公益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社会大众了解、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开设了一个新窗口。
2015年,深圳市民政局对慈善项目大赛提出新要求,要求社基会将慈善项目大赛 提到紧贴深圳市建设“国际创客之都”的高度,创新办赛方案,并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元素。
大赛不断“向外生长”,已对接诸多社会创新资源。深圳市华强公益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好公益平台为大赛推荐好项目,国际公益学院为大赛提供培训支持,并提供国际慈善管理EMP(Executive Management of Philanthropy)入读名额,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为“社创种子特训营”提供场地支持等。
“在大赛的资源整合、链接资源方面其实也还是不足的。目前并没(链接)有很多大的基金会,尤其是(提供)资金的企业。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每年只有百万的整合资金的数量,跟它的地位以及影响力是远远不能匹配的。”杨钦焕坦言。
“大赛的定位是国家级,所以要走到公益慈善圈外去,让老百姓都感兴趣,要竖立‘中国最好的社会创新项目都在这儿’的标签。标签、旗子立起来后,大赛在圈内是主流化的,它还会影响到圈外去。”李劲建议。
深圳社基会正在深度链接一些平台资源方,以期在项目展示、资源对接等层面多维度助推“创新种子”项目发展。
不久前,深圳社基会与阿里巴巴签了一个框架合作协议,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系统呈现历届项目大赛的“社创种子”,以期帮助大赛获奖项目获得更多社会捐赠、项目推广、志愿者等资源。
深圳社基会也在构想布局项目线下展示窗口。基金会希望在诸如商业中心、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展示大赛获奖项目。接下来,深圳社基会计划打造大赛对外统一的线上线下流量输出接口。
第六届大赛金奖项目“喜憨儿洗车中心”创始人曹军提醒道:“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树一个标杆,术业有专攻,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指望项目获了一次奖,接下来所有的资源都来找你了,最牛的是把自己的摇杆挺直了,让别人来找你。这和爱心、道德、情怀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能不能带来改变?” “喜憨儿洗车中心”在第六届大赛中位列金奖第一名,曹军获得全额奖学金参加国际公益学院EMP课程。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寻找更多的资源来支持‘社创种子’的诉求。”杨钦焕表示。
“陪伴成长”
第七届大赛自2018年7月5日正式启动,共计收到参赛项目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34个申报项目,最终共有30名“社创种子”参加在深圳举行的为期6天的特训营活动。
特训营活动期间,组委会邀请了名师进行《从尤努斯模式的成功和青苗法的失败看社会影响力投资》、《公益项目的产品化和规模化》等主题实务课程分享。另外,还安排参访了国家基因库,特设“基因‘贫’变者团队竞赛日”专项活动。
“大赛结束之后,怎样为入围的(项目负责)人提供一些相对深度的服务?我觉得只有入围的项目在社会影响力、可持续性等方面做得比较好,大赛这个公益创投平台才真正有价值。”大赛往届获奖项目方“公益啦”创始人宋凯表示。
此前,深圳社基会为大赛获奖项目提供后续服务,帮助“乡村数字图书馆”、“爱树”“公益资本论”等8个获奖项目建立了专项基金,累计募集资金超过400万元。深圳社基会今年上半年曾组织“5•20”徒步活动并募集资金,有4000民爱心市民参与的徒步和捐赠,活动结束后将募款捐给了第六届大赛金奖项目“喜憨儿洗车中心”。
大赛在进行过程中落地“拾点公益募捐计划”:通过互联网募捐创新推动社会创新理念传播,激发公众支持、让公益更有爱、更有趣。以线上线下多渠道互动,累计92万人次参与捐赠善款4000多万元。此外,大赛还开展 “社创种子培育计划”:全过程植入多层次能力建设模块,含资源对接、社会创新卓越案例学习、举办全国巡回分享会、特训营、监管评估等系列陪伴成长服务。
“此前大赛一直在推进对项目的后续服务,但很多时候是不成体系地在跟进和支持个别项目,系统帮助‘社创种子’方面还有所欠缺。”杨钦焕坦言。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未来(大赛打造)一个社会创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同伴学习网络,因为入围大赛的项目地域分布足够广泛、涉及的领域足够全面,‘社创种子’都是做项目出身,有很多共通性。如果把这个价值发挥出来,能量不可限量。”刘丽波认为。
在大赛十年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深圳社基会发布了“社创种子陪伴成长计划”。该计划的其中一项就是设置同伴成长体系,深圳社基会从大赛经费里划出10万元作为基础费用支持该体系,这笔资金支持各地的“社创种子”以大赛组委会名义召集伙伴,举办论坛或其他交流活动。
目前,“公益创投”概念在中国流行十年后,已开始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但很多公益创投机构仍离真正的“公益创投”相距甚远,机构人员的投资能力、项目风险的把控能力等都有诸多欠缺。
公益创投的能量还远未被释放。此前,摩根大通银行和洛克菲勒基金会预计,2020年公益创投可以达到4000亿到10000亿美元。
“公益创投”并未老去,它正在与“影响力投资”等发生“化学反应”。今年6月,大赛专家评委、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亚洲公益创投网络AVPN2018年会”表示:“中国基金会在构建公益创投—混合金融的探索中,通过各种平台建设形成了影响力投资的‘接力平台’。”他认为,中国具备成为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世界大国的基本条件。
众多社会创新项目因大赛坚定了持续“快速成长”的底气。“学童饮水健康关怀行动”(“温暖水杯”)项目发起人张广义告诉“社会创新家”新媒体:“大赛为我们之前七年的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为我们扫清了许多前行的障碍,它就像一幅地图,准确标注了‘温暖水杯”的位置和价值。永远相信行动的价值,永远相信行动者可以创造想要的未来!”
“成为‘高速成长期社会创新项目’聚集和支持平台,优质、高效的社会创新资源和项目对接平台,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项目模式输出平台。”杨钦焕说,这是大赛的未来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