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政策对学校建设图书室(馆)和配备图书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00万字。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课外阅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图书资源缺乏问题较为严重。社会组织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3家基金会开展了32个儿童阅读支持项目,其中主要针对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的有17个(见表1),覆盖全国未指明特定地区的项目有5个,针对机构所在省份或指明特定省份的有7个,针对本地区所有儿童的有1个,其他项目2个。
从数据来看,项目实施范围和对象较为聚焦,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课外阅读项目占到总数的53.13%,其他项目也大多聚焦全国或本省农村地区儿童。
表1 社会组织开展阅读项目地域分布
立足解决图书资源缺乏问题
通过上述32个项目分析发现,几乎所有项目都涉及到图书捐赠,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图书捐赠最能满足显性的需求。中西部贫困地区图书资源缺乏是显性需求,相应的图书捐赠也就成了最简单直接满足需求的方式,捐赠机构也较为容易获得受益对象和社会的认可;二是图书捐赠较容易操作。目前的捐赠以新书捐赠为主,只需要捐赠人购买新书通过物流寄送到当地的教育部门、学校或社会组织即可。
单纯的图书捐赠对建立阅读支持体系来说还有差距,也有社会组织开始探索建立课外阅读的长效支持机制,较为典型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亚马逊(中国)合作的“书路计划”。该项目为中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贫困农村学校捐赠电子阅读器(Kindle),建立电子阅览室,并培训“护路者”老师,组织学生定期到电子阅览室看书,并组织项目学校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等。这个项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建立起了电子图书室+护路者老师+阅读知识运用的一系列服务,让阅读产生效果,但这样的项目凤毛麟角。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社会组织开展阅读支持项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来说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01
需求信息与实际捐赠不匹配
从图书资源缺乏角度来说,存在社会组织的捐赠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我国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课外阅读状况研究报告》[1](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儿童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需求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有显著差异,低年级的儿童更需要绘本等图文并茂的图书,这些需求在捐赠图书时应该给予考虑。但目前社会组织在捐赠时很难做到按需捐赠,存在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
02
开展阅读支持项目的基金会
占基金会总数的0.35%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展阅读支持项目的基金会只有23家,只占当前所有6498家基金会的0.35%[2],阅读支持项目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03
旧书循环利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书捐赠涉及收集、分拣、运输等多个环节,需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经验才能高效处理。但目前我国接收图书捐赠的专业处理机构数量有限、机构能力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实际执行中捐赠图书的接收、分类、处理、流转,以及捐赠信息的记录、公开、更新维护等方面效果均不尽如人意。部分公益机构尝试与提供物流和分类处理的创新性环保企业进行合作,但购买此类服务成本较高,可能超出公益机构的可承受范围,公益机构难以长期稳定地使用。
04
支持形式单一
尚未建立阅读支持长效机制
除了捐赠图书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阅读支持机制,具体包括老师的指导机制、图书流动共享机制和亲子阅读支持机制。没有这些机制,即使图书资源缺乏的问题解决了,阅读效果也不会太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组织已经意识到建立起课外阅读的支持机制的重要性。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试图建立长效机制的公益项目还是较少,大部分仍以一次性捐赠图书为主,这是确保阅读支持类项目产生效果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作者:葛均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慈善研究中心主任
[1] 该报告由亚马逊中国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
[2] 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search/orgcx.html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慈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