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2018中国公益年会即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今年,年会将以“时代洪流中的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分享企业家社会担当的实践,并将落脚点聚焦于基础教育,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
眼下,不少企业家都将教育视为国之发展的关键,纷纷将社会责任及公益项目向基础教育进行倾斜。甚至,以马云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都已经或将在“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基础教育扶持工作。
日前,《公益时报》记者采访到的华侨企业家丁永庆,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中国大饭店大堂,丁永庆和我们细说他的公益经历和价值观。
下午五点半,身着深色系条纹西服和米色休闲裤,脚穿棕色休闲皮鞋,手提黑色公文包,丁永庆风尘仆仆从机场赶到酒店大堂。
“抱歉,让你久等了。”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一些,他礼貌且绅士地同记者握手并解释道。
年逾七旬的丁永庆依旧精神矍铄,连日来,一直在为贵州乡村学校走访而奔波,每天近13小时的驱车颠簸并未让他的脸上显露疲态,很快便进入访谈状态。
丁永庆,欣欣教育基金会(下称欣欣)理事长,亦是新成立的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下称向荣)荣誉理事长,曾叱咤世界顶级信息社会——美国硅谷。作为美国硅谷华侨,英文和高科技成为了他之后探索中国农村教育的背景和优势。
因生日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仅差6天,为永远庆祝这个日子父亲为他取名永庆。
1945年9月9日出生于重庆;4岁时举家迁往台湾高雄,在台湾成功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前往美国研究生院读计算机和数学专业,取得美国密苏里州、俄亥俄州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美国国籍,工作在美国硅谷,从业近50年,致力于高科技产业,曾任职跨国公司Nortel网络有限公司副总裁……
回看人生,这些亮眼的学习经历和事业上的成功似乎并未让丁永庆有很大的成就感。
2000年,55岁的丁永庆正值事业的巅峰期,然而他却选择了退休。在他看来,自己的人生后半场,公益将是最重要的“职业”。他说,退休便可夺回时间的自主权,如果等到六七十岁再投入公益事业,那时间就不够了。“当我们走向生命尽头的那一天反问自己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绝对不是做到某个级别的职位,亦或是挣了多少钱,而是有意义的经历。”
早在台湾高雄读高中时,学校安排去探访贫困家庭,作为学生没有什么钱的丁永庆,只能为贫困家庭带去关怀和爱心,然而那个贫困家庭的破败简陋让他至今难忘,或许这也是他坚持做公益的原因之一。
“若将余生投身公益事业,我绝对只选教育”。世界上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环保、卫生、贫困、疾病……作为个人若只能选择一件事去做,丁永庆认为那一定是教育,因为教育做好了,针对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出解决方案。
“既然是关注教育,为何会是小学教育呢?”
面对记者的发问,丁永庆快速的放下了正在喝水的水杯,一副问到心坎儿的感觉。“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倘若能够提升中国的教育,事实上是解决了一个世界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村孩子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城乡教育失衡,解决农村孩子小学教育或者学前教育问题,是你我每个人的责任。”
2002年,丁永庆以理事的身份加入了欣欣,担任无偿义工至今。欣欣是在加州政府登记注册,经联邦政府批准,成为的正式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本着雪中送炭的原则,关注农村小学教育需求为主,达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其精神、文化和工作特质是长期、持续、关怀、传承。
自2002年加入至今,曾担任会长(2010年——2015年)、副理事长(2015年——2018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2013年至今)。在欣欣的16年,他一直要求自己必须深入项目一线,而非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
16年里,“跑过的路”让丁永庆“赚到了整个人生。”他总结,“在欣欣的16年是我人生最好的16年,也让我余生的每一天过的充足而有意义。”
这一切,他归之为“向善的力量”。
欣欣教育经过21年的发展,拥有了长期参与工作的义工数百人,包括美国的义工和国内的义工。2013年,欣欣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支持下,在民政部登记设立了代表机构。
经过21年的探索和实践,欣欣也面临一些挑战和转折,比如如何加强与欣欣学校的联系、如何进一步激励义工、如何加强中美义工的交流、如何加强欣欣的品牌塑造……丁永庆觉得,这些除了需要专业的人去实施外,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2017年11月,在相关人士的推动下,向荣在北京成立,丁永庆认为向荣和欣欣已经达成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解决欣欣存在的一些问题。
向荣成立的使命是做中国乡村教育的践行者,自成立近一年以来,已经形成以欣慧教学、欣智阅读和欣悦成长为核心的项目体系,同时相继开展了乡村美丽园丁支持计划、乡土书香文化校园支持计划和乡村儿童关怀支持计划等多个公益项目。
除了深度参与欣欣以及刚成立的向荣外,丁永庆在美国也曾积极参与旧金山湾区多个非营利和服务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曾担任Cupertino扶轮社主席、中文学校校长和联合会主席等。因对社区的积极参与、付出和奉献,荣获了Cupertino市和Santa Clara县“最佳公民”和“亚裔英雄”奖、“硅谷慈善日荣誉奖”等荣誉。
丁永庆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他很喜欢印度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我们觉得我们所做所为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没有凝聚这样的一滴水,大海就不成大海,就会枯竭。”所以,即便是小善,也一定要去做,话语中凝聚了一位七旬老者的睿智和淡定。
中国乡村教育是民族基业之本
《公益时报》:向荣公益基金会创立的背景和初衷?据了解,向荣公益基金会和欣欣教育基金会已经达成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那么,两家机构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丁永庆:欣欣有着21年的背景和经验,21年来,欣欣作为无偿义工的组织凝聚了大量的善心人士,当然,如何凝聚无偿义工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学问。那么,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能否带到国内同国内的公益慈善组织、以及国内志同道合的人来分享。向荣基金会的成立一方面是经验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是水到渠成。
我觉得国内的公益慈善行业发展时间不长,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公益慈善机构在做。我个人觉得,2008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激励了很多人参与到公益中来。在不断的交流和探索后,我们觉得现在的环境相对比较成熟了,所以想把我们的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当然,我们的经验并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分享也许能够让双方碰撞出火花,正是这样一个背景,向荣基金会成立了。
向荣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和欣欣是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因此欣欣的经验和资源会毫无保留的跟向荣分享。欣欣的项目目前分部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持续不断关怀近350所农村学校,因此,我们将350所学校的现状、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跟向荣分享。
向荣自成立之日起就具备先天的优势,它不是一张完全的白纸,有欣欣经验的分享和平台的分享,因此,双方是非常紧密的关系。
要说两家机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我觉得有两个层面吧:
第一,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国内公益基金会的差距,我们是非常正规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是被国务院侨办、民政部、公安部认可的,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会有一些原因使得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遇到挑战,比如距离方面,想更深入了解项目需求,就需要更深入的参与,而绝大部分的义工都是在美国,时间和距离的差别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国内做慈善先天的局限性,这方面向荣就没有顾虑。
第二,我们作为一家正规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项目地找项目合作伙伴的时候就没有作为国内公益机构的向荣所具备的优势。欣欣和向荣的目标是一致的,服务群体也是一致的,都是农村孩子的教育,但是两个基金会背景不一样,未来的发展也一定会不一样。
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农村教育
《公益时报》:向荣成立时设定的三个主题项目——欣慧教学、欣智阅读、欣悦成长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丁永庆:2017年11月,向荣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之所以没有在那个时候举办成立大会,是因为我们觉得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如果在刚成立的时候就举办成立大会,那可能就只差画大饼了,所有的东西都只停留在想法的层面,根本没有实际的东西,因此我们有意把成立大会放在了一年后。
2018年的前9个月时间,向荣都在做登记和成立的准备工作,包括战略规划。最终我们设计了三个项目主题:欣慧教学、欣智阅读、欣悦成长。
以欣悦成长为例,简单来说就是音体美。近两年,教育部针对农村的教育特别提出音体美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们的教育并不是有了语文、科学、数学等就可以了,尤其是小学生,音乐、体育、美术同样重要。城市里在音体美方面有很多专家和专业教师,而农村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因此,欣悦成长要满足学校基本的设备要求,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操场、篮球架、乒乓球架、音乐器材等设备。有了硬件设备之后,培养合格的音体美老师也同样重要。所以,欣悦成长是关注设备器材和老师的教育水平。
从欣悦成长再到欣慧教学,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中除了面对面培训,我们强调跟师范大学合作,例如跟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合作,利用线上进行培训。互联网和电脑是上天给农村教育最好的礼物,我们通过信息化应用,用互联网教学的形式来解决农村教师的水平。
此外,向荣专注“小而美”项目,即关注的对象是小规模学校,小规模的概念就是不到200个孩子或者200个孩子左右。学校的资源一般是按照人数来划定,不到200个孩子的学校跟有1000个孩子的学校,资源肯定不一样。所以,如何满足小规模学校的需求是向荣专注的重点方向之一。
公益机构治理与企业运营管理殊途同归
《公益时报》:作为向荣基金会的荣誉理事长,您对向荣的内部治理和外部运营有哪些基本要求?
丁永庆:两方面吧,一方面,欣欣拥有的21年经验也吸取了美国当地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教育需要长远持续不断的推进,这就要求欣欣必须要有非常完善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方式。
另一方面,基金会的理事会成员以及义工等很多在公司里都是管理层,所以欣欣一直以来在用企业管理的模式运营基金会。从设定宗旨到梳理战略思路再到运营管理最后到资金筹集使用机制等等,跟企业运作模式类似,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欣欣同样把这样的经验分享给向荣,因此向荣的发展也会遵照运作企业的管理模式,我们会把企业的观念和实际的工作方式带到向荣。
此外,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深入一线,了解客户群体的真正需求。所以,我经常强调,即使你做理事长,也一定要到一线去,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截至目前,在欣欣覆盖的25个省市自治区落地的350所学校中,我走过了220多所学校,包括新疆、西藏、黑龙江、辽宁、海南、四川、广西、贵州等等。
向荣的成立具备先天性优势
《公益时报》:欣欣和向荣在业务上,比如筹款、项目设计、社会合作等方面是否会有一些重合?
丁永庆:筹款方面,这是两个完全独立运作的基金会,善款是完全分开的。
项目方面,欣欣有350家平台,每个平台的需求不同,我们可以把需求和农村学校的现状根据平台跟向荣来分享。从项目的设计来看,欣欣和向荣是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假如有项目需要双方来合作和交流,那么有些项目内容欣欣可以跟向荣分享,向荣也可以经过欣欣的牵线搭桥和同一家企业合作。
欣欣本身有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比如时间、距离等。以图书阅览室为例,从2005年开始,欣欣做了10年,也掌握了一些经验,欣欣可以把这个经验跟向荣分享。欣欣在国内的350所学校,阅读的需求非常大,那么,这么多学校,这么大的需求,欣欣不可能覆盖的那么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项目的经验和内容跟向荣分享。
向荣之所以第一个项目落地在湖南湘西,是因为欣欣在湖南有60所学校,其中35所都在湘西,相对比较集中,所以向荣在这35所学校中选择了14所落地。
项目的分享、内容的分享、学校平台的分享、经验的分享等等,向荣作为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基金会,跟其他刚成立的基金会相比,有了许多先天性的优势。
《公益时报》:向荣公益基金会未来在筹款方面有着怎样的考量?
丁永庆:当然了,做任何事情,人和钱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向荣从一开始就在专注如何能够鼓励企业参与公益文化,其创始人之一刘圣博士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年轻企业家,理监事里也有几位是企业家,他们已经有爱心参与到向荣的项目落地,如何把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到更多的企业?理监事邀请了很多企业家参与了向荣的成立大会,我们希望企业家的参与不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希望他们的参与能够影响更多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责任。
说到筹款,首先,我们的重要筹款来源就是企业,所以向荣一开始就针对合作伙伴的需求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规划。对向荣来说,如何借用企业使得向荣发展,并在募款方面得到企业的支持是重要的方向。
其次,筹资募款的责任要落实到执行团队,一定要注重实际的工作内容,有实际的工作成果,用成果来说话。
最后,向荣是非公募基金会,在今年的99公益日,将项目挂靠在儿慈会下面,共计筹款约100万元左右,约有5000人的参与人次。这其中不乏有欣欣的义工、欣欣的服务对象、农村学校的校长及老师等群体参与。对于一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基金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有这样的筹资成果实属不易。未来,在做好项目执行的同时,希望筹资能够有所突破。
将公益的精神和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企业家
《公益时报》:“公益”于您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丁永庆:这个收获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个人,一个是机构。
在个人层面,比如因为我们做的一些小小奉献孩子们见到我们就非常开心。“爷爷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看我?”牵着你的手,紧紧地抱着你,舍不得你离开。看着他们真挚的面孔,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回报。
另外从机构层面,向荣就像是欣欣的传承,有着共享精神和共享文化,这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回报。
《公益时报》:未来在公益路上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丁永庆:我现在73岁,虽然自己觉得还很年轻,但是年纪已经放在那里了。我常常感觉自己在跟时间赛跑,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公益的精神和文化同更多人分享,尤其是企业家们,这对我来说是责任亦是挑战。
欣欣教育基金会自成立至今已有21年,第一批资助的孩子们如今都已经成年。他们从事在各行各业,如果他们都成为了高知识、高水平的员工,那么一定能够反哺社会或者企业。所以我跟企业家们说,别总觉得你是在帮助别人,或者帮助农村教育,其实你是在帮助自己。要想企业长远发展,未来还是需要靠这些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这个观念一定要深深的植入到企业家的头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