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校艾滋病,是你想像的那样么?

“我,21岁,女大学生,喜欢一个男生”

“一次聚会相识后,我大脑一热就相信他了,于是我们发生了不可描述的关系。”

 

“我后来才听说那个男生性伴侣很多”

“我心里急,去医院检测,看到检测结果我痛苦的要死了,怎么一次就中招了!”

 

“我从未觉得我离死亡如此近!”

“在我的强行逼问下,他终于说了出来他是艾滋病病毒(以下简称HIV)携带者。”

“说实话我真的很恨他!”

 

 

 

图示:图文无关,来自Pixabay

 

年轻的生命瞬时陷入了黑暗中......

当你听到上面的独白,是不是觉得像极了影视作品中的“烧脑片断”?

或者说你当真觉得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嘛?

 

这不是戏剧,更不是杜撰的开场白,这是媒体曾报道过的高校案例。

近些年全国各大高校陆续悄悄安放了艾滋病匿名检测包,基本用不了几个小时便销售一空。最为可怕的结果是:回收样本中确实出现阳性检测条,这就意味着有在校学生感染了艾滋病

 

 

2018年北京市教委通报本市高等学校艾滋病疫情,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学生艾滋病毒感染总数分布在北京59所高校中,为722例,而男生却占了98.48%。

 

 

艾滋病”不再和“象牙塔”毫无瓜葛,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各地疾控中心传染病相关筛查较多,发现大学生“染艾”人数有所增加……

 

 

 

图示:请给我一个拥抱,源自搜狐北京资讯

 

 

十年以来学生HIV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但用“暴增”等标签不符合现状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教授张林琦团队在 Science 杂志发表社论(Editorial)《中国高校感染艾滋病毒学生数量“飙升”》(HIV upsurge in China"s students),描述了我国高校令人担忧的艾滋病毒传播状况称,中国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人数增加令人担忧。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人数正以每年30%到50%的增长率上升。

 

 

此外,很多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一些文章,比如《为什么高校已经成为HIV“重灾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8年上升37倍!》等等,这些骇人听闻的标题让人直冒冷汗。

 

 

图示:网络上很多有关高校艾滋病的标题党文章

 

大学本是教书育人的乐土,却被有关艾滋病的标签频频捆绑出现。这些 AIDS“重灾区”、“暴增”、“高发、”“泛滥”标签用来描述高校现状是否合适?

 

 

就大学生艾滋病问题,在2018年10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尊友教授接受搜狐健康专访时,他解释,“很多人说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是‘暴增’,我认为这个词用得不恰当。在2007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因为筛查得到广泛推广,所以在2007年后有一个阶段这个数据是陡然上升的。”

 

 

从2007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报告学生感染者人数确实是增长的,由于基数小,增长幅度确实很大。而2016年、2017年数值稳定,未见上升。

 

 

图示:2007年至2017年,全国每年报告学生感染者人数情况

(制作:中国发展简报,转载使用请说明)

 

同时,从全国疫情总体上看,用全国疫情HIV阳性人数除以HIV筛查人数得到的阳性率是下降的。“比如,2008年我国报告HIV感染者5.6万人,2008年检测4503万人次;2017年报告HIV感染者13.5万人,检测人数20000万。2007年HIV阳性比例为12.5/万,2017年为6.8/万。“。吴尊友表示,“结合这个数据,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发病率还处于控制范围、且平稳。“

 

 

学校以外的青年病例明显多于大学生,是艾滋病感染的最主要受害者

 

 

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HIV感染者约125万。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总人口达14亿左右。全人群的HIV感染率约为9/10000,即每10000人里有9名HIV感染者。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艾滋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分布不平衡。

 

 

2005~2015这十年间,中国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明显变化。2005年,中国艾滋病病毒传播主要经由注射毒品、血液传播、异性传播三种途径。而到了2015年,性传播途径(异性及同性)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图示:图文无关,图片来自Pixabay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现在每年新诊断有3000多例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虽然近两年未见学生疫情持续上升,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中国疾控中心数据也显示,在过去十年15-24岁的青年中,包括在校青年和校外青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数量,从2008年的8354例上升到2011年的10299例, 2017年为16307例。其中,65%的感染发生在18-22岁期间,96%通过性传播感染。

 

 

图示:数据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制作:中国发展简报,转载使用请说明)

 

我们猛地一看数据会想,难道每年这么多大学生被感染了?

 

 

其实你仔细看,在校大学生和校外青年人的数据是分开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校以外的青年病例,是青年中艾滋病感染的最主要受害者。据报道,在2008-2015年期间,学生感染人数上升也是伴随校外青年疫情上升而上升。2015-2017年,校外青年学生疫情不再上升,学生疫情也就出现相对稳定。

 

女生HIV感染人数相对稳定,男同是主要防控对象

 

 

和异性恋者一样,大学生中的不少“同志”也期待爱情,而现实的危险性性行为往往击碎他们的梦想。

 

 

李海 (化名)是一名25岁的“同志”,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从大四时发生男男性行为开始,他有过七个性伴侣,其中三个为一夜情。李海自己对“同志”安全套也没有好感,认为会降低性快感。 

 

 

尽管深知“同志”群体的艾滋病病毒高感染率,但他和很多“同志”一样“存在侥幸心理”。大家在一起不问名字,也不用安全套。几次无套性行为之后,李海出现持续高烧,这让他非常忧虑,赶紧去做了初次检测,结果是阳性。可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被哪位“男友”感染的,是否还有人因为自己而感染。

 

 

 图示:图文无关,图片来自Pixabay

 

男男性行为人群(简称MSM) 由于存在多性伴、无保护性肛交等高危行为,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同志”社区是整个中国“同志”社区的一个缩影。因为寻找性伴的途径多样,大学生MSM与社会HIV感染危险人群有着密切接触,加之性观念日益开放、无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使大学生MSM人群成为HIV传播的桥梁人群,也导致HIV在大学生中快速传播的原因。

 

 

所以,目前对于中国大学生内部防艾工作,我们应该关注的的重点人群是男大学生。吴尊友说,“近十年,女大学生感染人数数据,一直都比较稳定,波动在每年50至60例之间。男大学生主要因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感染。“

 

 

以北京为例,从2018年1月至10月,北京疾控中心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2874例,经性传播2784例,占96.87%,其中异性传播777例,占27.04%,同性传播2007例,占69.83%;注射毒品传播27例,占0.94%;母婴传播4例,占0.14%;传播途径不详59例,占2.05%。

 

图示:数据来自北京疾控中心 (制作:中国发展简报,转载使用请说明)

 

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11年到2015年的数据,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均增长率达35%,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感染者中大学生人数超过半数。而大学生感染者中,男生又占98.48%,男男同性传播的比例为86.7%。

 

 

我们该了解的问题是,同性恋的“亚文化”不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同之恋》节目中,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曾分析过,同性恋之间有感情成份在,他们的“亚文化”就是说“你要防我的话,你就是看不起我”。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同性心理辅导专家Damien lu认为:对于同性恋这样的性少数群体,如果他的心理状态不好,自我认知不好,他就不太会考虑保护自己,在与别人有性接触的时候,怕对方觉得没有信任感,怕对方觉得自己挑剔,就做不到要求用安全套。

 

性好奇、网络“约炮”等等,种种未约束行为存在感染HIV隐患

 

 

“约炮”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网络上。社交娱乐及聊天软件给对性好奇的青年人群提供了便利,制造了所谓“刺激火爆”的约会方式,其实这种交友方式会给带来非常大的健康安全隐患。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陌陌2018 年《大学生社交报告》显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认识新朋友的首选方式。45.2%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App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其中女同学这类人群占54.0%,高于男同学的40.7%。对于使用社交App的主要目的,受访大学生中68.1%的人是为结交新朋友。

 

 

2017年,中国红丝带网曾针对15-24岁的青年展开了为期半年的网约性行为调查。在有过性经历的青少年中,13.4%存在网约性行为。

 

 

图示:数据来自中国红丝带网 (图表制作:中国发展简报,转载使用请说明)

 

这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从2017年9月8日至2017年11月29日,共收到8771份有效反馈。所有受访者都承认其曾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包括4833位女性(55.1%)和3938位男性(44.9%)。在8771人中,有1177人曾经使用社交平台发生过网络性行为,占比13.42%。1177人中有425位女性,752位男性,男性使用网约平台的人数明显高于女性。

 

有网约性行为的青年人群中,年龄在20-24岁间的占比过半。在1177人中,20-24岁的青年使用网约平台的人数高达591人,占比50.21%。

 

 

图示:数据来自中国红丝带网  (制作:中国发展简报,转载使用请说明)

 

 

此前,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Meta分析(荟萃分析)报告称:2010年—2015年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达17.4%,较前5年增长了2.8%。

 

而且,对大学生充满诱惑的是,网约社交娱乐及聊天软件平台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存在网约性行为的1177人中,有42.3%的人仅使用一种网络平台。众多平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微信和QQ,其次是陌陌和探探。并且,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表示,曾使用陌生人社交平台发生网约性行为。

 

图示:数据来自中国红丝带网  (制作:中国发展简报,转载使用请说明)

 

调查发现,最近一年内,482人有1-5个网约对象,64人有6-10个网约对象,甚至有39人的网约对象人数超过20个。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5-19岁的人群一年中交往超过20个网约对象的有14人。

 

 

此外,在网约性行为中,包含了多人性行为(23.28%)、使用药物(19.88%)以及肛交(27.53%)等高危性行为。在接受调查的1177人中,有50人因网约性行为感染性病(包括HIV感染),占比4.25%,有959人最害怕感染HIV,占比81.48%。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是积极且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可能缺乏的辨别是非能力,也会在软件平台的使用中,出现联系更多的性伴侣、以致更频繁的无保护性行为,甚至有的会出现更高的吸毒风险。而性行为活跃、临时性行为、多性伴、同性性行为及不使用安全套,这些艾滋病的高危性行为,会导致HIV在大学生中快速传播。

 

 

国外大学生群体呈开放趋势,HIV感染人数也以男同居多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 由于社会上性信息的泛滥和大学生观念的开放,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婚前、 婚外性行为持认同态度。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TO)都表示,大学生年龄段正处于性活跃期,思想尚不成熟, 爱冒险、 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不足, 极易受社会中各种诱惑的影响,容易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这些都是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那么,国外的大学生群体可能感染HIV的潜在危险大吗?看看以下调查数据。

 

 

国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自我报告总体性行为发生率均在70%以上,远高于我国大学生自我报告性行为发生率8%~26%,男生普遍高于女生5%~8%;我国大学生存在多性伴的现象,其中性伴数大于等于2人的为30%~55%;国外大学生性伴数达4人的占14%。

 

 

泰国一项对20~24岁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60%学生有性行为经历,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近25%,有偶遇性伴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可能性更高。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学生婚恋观表现出更加现代、自我、宽容、开放的趋势。在美国13~24岁青少年HIV 感染者中约 60%不知晓自身的感染状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HIV感染人数最高比例(32.9%)是25-29岁的人,其次是20-24岁的人(28.7%)。其中,美国CDC调查表示,男男性行为HIV感染率约为67%,有男男性行为且药物注射行为的感染率约为3%,药物注射的感染率为6%,异性个体间性行为感染率24%。

 

 

 

图示:男男性行为HIV感染率约为67%,有男男性行为且药物注射行为的感染率约为3%,

药物注射的感染率为6%,异性个体间性行为感染率24%,源自美国CDC数据

 

 

“要爱不要艾” 养成不随“性”所欲,重防治还要拒绝歧视

 

恋爱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只要双方自愿,可以在恋爱时发生性关系”。加上如今就业压力大,大学生选择晚婚的人越来越多,但在这种非常态的恋爱背后埋藏着很大的HIV感染隐患。

 

 

点击视频:红丝带网《青少年网约行为现状和性病艾滋病风险调查》

 

值得大数人思考并认识的是,干预与艾滋病有关的性行为模式,确实不能等到一个人的世界观已经成熟、个人生活方式形成,才去呼吁或是关注。有媒体表示,在最近一次中国CDC的艾滋病防控策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性传播已经成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的主要渠道,进入大学后再做性行为干预为时太晚。

 

我国有研究表明:50%以上的新发感染者是通过未知感染状态的HIV阳性性伴而感染的。我国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时,最近1年内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25%~50%,其中多性伴者安全套使用率仅为10%~20%。“ 性”不应当成为避而不谈的字眼。社交平台只是工具,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止和约束青年使用,而是如何教会青年合理使用。

 

在大学校园中,有专家呼吁应该重视同伴教育,这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同伴之间应该互相了解、认识到危险环境因素,并正确保护自己。因为相当比例的所谓“男男性行为”可能是一种“时尚观念”在作祟,并非“同志”之间的感情,或许仅仅是好奇、为了生理欲望发泄。

 

有时,比起人们对疾病的无能为力,人们更容易站在“性”的道德至高点去评判和指责别人的行为。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个祖国的未来都健康成长,在重视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同时,也应该拒绝给当代青年学生戴上“性乱”、”性知识匮乏”等标签。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传染病的受害者,这个问题,与你我都息息相关的。就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所描述的那样,“对患病的人,我们应该抱以淡定、包容、共情的心。如果谈不上救助,至少你可以不歧视,不要人为划下一道恐惧的鸿沟。我们都在同一战壕里,战火的另一头是我们交战的,是同一个敌人。“

 

 

图示:手捧红丝带,关爱和防治艾滋病刻不容缓(源自中新网)

 

(此文特别鸣谢:中国红丝带网执行主任蔡凌萍女士提供红丝带网有关调查数据)

参考资料:

1、信息时代,青少年性安全如何保障   作者:蔡凌萍

2、杨银梅,沈雅利,李十月,等.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情况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1):142-147

3、张丝艳,徐震雷.北京市四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 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0,19(2):3-9

4、搜狐健康:生命科学 | Science说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令人担忧?作者:蔡娘婉

5、莫园园,苏丽西,蒋莉,刘桂瑛. 大学生伦理观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现状[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2019,17(16):1928-1931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艾滋病  艾滋病词条  想像  想像词条  那样  那样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