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故事】余朝清:他心中的爱,擦亮了别人眼中的世界

 

 

今年光明行医疗团队有一位非常特别的志愿者,他的名字叫余朝清,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眼科主任。

 

 

十年前,余朝清从外科医生转学眼科,凭借一己之力在维西县医院建立眼科。从一开始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劝白内障病人下山手术,到如今,已为3000个维西老百姓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成为傈僳族的光明使者。

 

 

机缘巧合,今年年初去云南维西县考察的光明行先遣队见到了余主任。当他了解到光明行13年为边远地区群众送光明的情况后,特别兴奋,积极要求加入这个大家庭来服务和学习。而对于光明行团队而言,也非常希望当地的眼科医生有机会参与进来,学习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帮助他们提升系统性能力,更有效地为病人解除病苦。

 

 

非常有幸这次从昆明到大关的长途车中,我俩刚好坐在一起,于是,这一路我饶有兴致地听余主任讲他的光明之路。

 

 

  从背锅上学到医学院学生 

 

 

余朝清是傈僳族,出生在维西的一个傈僳族村寨里。那是一个迄今为止都保存完好的传统村寨,海拔2500米,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的交流自然就非常少。当地人很淳朴,过去信奉的是原始宗教,崇拜火,当地有一样非常出名的绝技,就是“上刀山,下火海”,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火的敬仰,展现傈僳族人的勇气,同时也是一种驱邪的仪式。

 

 

傈僳族传统里没有医学,以前有人生病,大多就是随便找点草药来吃,然后做一些驱邪仪式,能好就好,不能好也就认命了。从那里出来学医的人非常罕见,一方面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医学,特别是西医更是完全没有了解,另一方面上医学院机会和学费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维西县的傈僳族村寨。

图片提供/余朝清

 

 

从家到学校,路途实在太遥远,而且必须翻山越岭,路上又有危险,所以余朝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只能住校,而且要自己背着锅和粮食走到学校,每天下课后去捡柴烧火做饭吃。

 

 

 

那时候学校宿舍的门口就用小砖沏了一个小小的灶,孩子们自己点上火,随便煮点玉米面填饱肚子。因为烧柴又没办法洗澡,每星期回家的时候,浑身都是黑黑的,洗也洗不干净。

 

 

 

后来政府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在云南省成立了一个民族中学,从各个地区挑出前5名的优秀学生,免学费和住宿费让他们在昆明上学。就这样,小学霸从镇上来到了昆明,一直在昆明上完了初中和高中。

 

 

 

在高考前决定方向的时候,余朝清本来也是考虑一些农业技术或者教师之类大家比较熟悉的专业,但偶然听到老师说的一句话,说你们那里没有什么人学医,如果报考医学院说不定机会更多,他就动了心,走上了这条学医从医的道路。因为自己的经历,他也一直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能够走出旧思维,接受新教育,改变自己和身边人的命运。

 

 

下乡找病人的眼科主任 

 

 

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后,余朝清被分配到了维西县人民医院,成为了一个外科大夫。在外科做了九年,当时的老院长就让他去建眼科,因为当地没有办法治疗眼疾患者,就这样他从外科又转学眼科

 

 

当我问起他刚建眼科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尽然说,是找病人。因为以前没有眼科,当地人大多对眼疾没有什么认识,有了病自己不知道,也不去医院,很多人就这样渐渐地进入越来越模糊不清的世界,直至有一天生活都无法自理。

 

 

 手术后,余朝清同傈僳族大妈合影。

图片提供/余朝清

 

 

余朝清对我说起了当时对他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有一次医院组织了一个下乡办残疾证的活动。我那时走到一个村子里面,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坐在那个地方,目光呆滞,没有一点生气。就上前问她,为什么一直坐在这里呢?老太太回说,眼睛看不见了,已经有五六年了,儿子、媳妇一早出去干活了,两个孙子上学去了,都没办法在家照顾她,只能在出门之前把老太太扶到门口坐着,然后在她身边摆了一碗水和一碗饭,让她中午可以自己摸着吃。可是老太太看不见,农村又有很多鸡啊鸭啊到处跑,最后老太太旁边摆的水和饭经常是给那些鸡鸭吃掉了,只能饿一天肚子。其实老太太家离我们县医院很近,也就四五公里的样子,可是她们完全不知道要来看病,不知道她的眼睛是有机会治好的。后来我帮她把眼睛复明了,生活能够自理了,家里人负担也减轻了许多。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让我感觉到必须要走到下面乡村去教育老百姓,请他们上来看病。”

 

 

 

从那以后,余朝清坚持每年都把维西县全部的乡村都走一遍,每到一个村里,就把老人组织起来,做眼科检查,普及白内障知识,劝病人到医院就诊。因为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当地白内障发病率很高,大概在8%。也因为高原山区,所有的乡村都躲在山沟沟里,交通极为不便。

 

 

 

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医院也没能力给余朝清任何支持,他只能靠自己的双腿去跑,有些地方就请村民用摩托车送一段。最辛苦的一次,他独自一人用9天时间走完了3个乡镇20个村,收治了70个病人,最后为他们成功做了手术。

 

 

 傈僳族的光明使者 

 

 

在余朝清多年的坚持下,也通过手术复明的病人在村里的宣传,渐渐地当地老百姓对眼疾的意识转化了,有什么问题都会主动来县医院找他看病,由于白内障而影响生活造成贫困的状况大大减少了。

 

 

如今来找余朝清看眼睛的病人越来越多。

图片提供/余朝清

 

 

 

余朝清在维西县人民医院手术中。

图片提供/余朝清

 

 

这其中让余朝清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病人。一个是当地的一个喇嘛,因白内障失明已经十多年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盘腿坐着,最后两条腿的肌肉全部都萎缩,走路都走不了了。后来余医生为他做了手术,手术半年之后,他竟然自己走来医院复查。因为他的眼睛可以看得见了,也就开始慢慢四处走动起来,萎缩的肌肉也恢复了。

 

 

 

另一个是他在一个村子走访的时候,见到一个18岁的小伙子正在喂猪,小伙子先天性双目白内障,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一些影子,所以父母都出去干活,他只能守在家里做点简单的事。

 

 

 

余朝清就坐下来和小伙子聊天,问他的情况,然后劝他去医院做复明手术。小伙子听着听着,突然对他说:“你不会是人贩子吧?我们这里好多年轻姑娘都被人贩子骗走了,再也没回来。”后来,这个小伙子还是去他那里做了手术,双目都复明了。

 

 

现在这个小伙子已经在上海打工好几年了,结了婚生了孩子,靠自己的劳动付出,不仅让自己的小家过得越来越好,也带给了父母极大的欣慰。这些都让余朝清觉得自己做的事特别有意义,也是他多年坚持下乡,走家串户的力量来源。

 

 

 

余朝清的无私付出,使得那些经过他治疗的病人都非常感激,逢年过节总是有许多病人会带着家里的一些土特产来看望他,让他感觉很幸福,也更愿意为病人付出,为医院眼科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在他的影响下,家乡人也开始相信医学,愿意学医了。他的三个侄女都选择了考医科,她们觉得从医是可以让自己过得好,又能帮助到别人的好职业。

 

 

余朝清(后排右一)在光明行手术室学习观摩。

图/朱丽芳

 

几天下来,从余主任以及光明行团队中每一位医生、志愿者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人心本有的善良所传递出来的简单而直接的力量。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心中的爱,会擦亮一些人眼中的世界,会点亮更多人心中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擦亮  擦亮词条  眼中  眼中词条  心中  心中词条  别人  别人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