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22日正式出炉。报告称我国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仅少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007—200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对我国10—100岁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测查。
结果显示,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如从表面上看问题则易被忽视,但本人内心有不适感,也会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不进行心理辅导,可能自发缓解,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部分人群应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如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可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
此外,有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
2011~2012年,科研人员又通过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项目调查发现:我国农业户口的国民中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约为2.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约为18.3%,非农业户口中这两项比例分别为2%和13.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说,这4年间国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相对变化不大,农村户口或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城市或非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一些。
另外,报告还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分析。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01:大学生、幼教、农民工状况改善
报告称,近几十年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相对平稳的状态,有略微上升的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逐年改善与城镇化、国民收入、大学生比例、消费水平、招生数、财政支出等社会因素有关。
在研究生群体中,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升。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比普通大学更为全方位,且改善的幅度也更大。
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农村幼儿园教师。
2012年针对14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研究分析发现,农民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年代变化来看,农民工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在上升。
针对1995—2011年的研究发现,在这17年间农民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是逐步上升的,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最为明显,制造业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升,而建筑业的农民工并没有提高。
有研究发现,农民工的流动时间越长、流动范围越大(跨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流入新一线城市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传统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的农民工。
02:银行业职工总体压力水平较高
报告显示,银行业职工在身心健康方面呈现总体压力水平较高。银行业职工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运动少,亚健康躯体症状明显,心理问题存在隐患。
其中,31—35岁年龄段的员工、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柜台岗的员工、高层管理者以及离异员工的压力水平、抑郁倾向、焦虑程度、工作倦怠水平最为严重。
研究发现,银行业职工情绪低落、压抑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大,经常加班;业绩考核压力大,业绩排名与收入挂钩。
面对压力时,银行业职工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排名第一的策略是运动健身,排名第二、三位的策略是向家人倾诉、与同学朋友聊天聚会。
03:女性心理健康得分总体高于男性
报告称,在心理健康领域性别差异是一个常见且稳定的现象,总体而言,女性在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障碍上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
然而,针对我国国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整体上我国成年女性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低于男性,不过女性在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男性。
报告称,对于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能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
研究显示,在科技工作者群体中,女性拥有较多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较高,并且比较适应当前生活状况。
同时,她们的人际交往水平也显著高于男性科技工作者,说明女性科技工作者对他人的情绪比较敏感,能够给人以情感支持,轻松地展现自己,应对多种社交情景。
另有一项研究发现,2002—2011年,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下降到了每10万人98例,降幅达58%。对于这一降幅贡献最大的是35岁以下的农村女性自杀率的大幅度降低,减少了约90%。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仍然巨大
在“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否”的问题上,有40%的受访者选择了“说不清”,表现出国民对于当前的心理问题状况缺乏了解。
这不仅提示对国民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科学调查非常必要,也提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尚需加强。
然而,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又如何呢?对“你觉得获得心理咨询服务是否便利”这一问题,有74%的受访者选择了“不便利”,只有26%的受访者选择了“便利”。这提示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与目前能够提供给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差距很大。
报告列出了六项常见的心理健康需求,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53.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以下依次是“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心理疾病防治”、“职业指导”和“婚姻”。
但即使是需求率最低的“婚姻”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有28.9%的受访者选择,其需求仍然是巨大的。
如何判断是否产生心理问题?
情绪是否正常:是否有过于严重以及持续时间过长的负性情绪,如恐惧、担心等;
思想认知:是否反复出现负面想法,或者脑力迟钝,无法有效思考,记忆力下降等;
社会功能:如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娱乐,说明心理状态已非常不健康。
快来测试一下吧:
抑郁程度自测表
请在符合情绪的项目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
1.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2.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3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4.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6.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8.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9.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 做事情毫无动力?
10.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1.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14.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15.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评分标准:0-4,没有忧郁症;5-10,偶尔有忧郁情绪;11-20,则有轻度忧郁症;21-30,有中度忧郁症;31-45,有严重忧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
(提示:仅供自评测试,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有必要请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