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者培育支持计划简介
该计划于2018年底启动。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提供核心资助,恩派公益承担开发实施,致力于社区建设者培育支持体系构建。通过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实践,提升社区建设者赋能的系统性,增加社区建设者实践经验的沉淀和积累,促进不同类型社区建设者的对话和交流。未来,该计划将为可持续社区的营造提供持续性的人才支撑。
作为“社区建设者培育支持计划”的重要成果,2019年6月30日,首届“象有引力”绿色社区嘉年华在上海成功举办。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恩派公益并于现场联袂发布了两份社区研究领域的最新报告:《全国优秀社区治理案例集》和《四地社区培力与实践行动报告》。
这两份报告由恩派发起的专业社区研究机构——知行社区发展研究院,通过实地深度走访,对全国八个优秀社区建设案例,以及北上深广四地社区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撰写而成,以期为社区建设者提供社区治理经验参考,并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提供案例依据和实务数据。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女士,恩派公益副主任丁立女士,恩派大学负责人李爽女士,与在场的包括街道社区干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学界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等在内的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一道见证了报告的发布,而这也正生动呈现了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恩派官微将分作两个专题,向各位社区建设爱好者们,详细呈现这两份报告的面貌。本期主推的,即是《全国优秀社区治理案例集》。
《全国优秀社区治理案例集》搜集了政府主导型、居民自治型和第三方参与型三类不同主导方的8个全国优秀社区治理案例,领域涉及老旧小区、高档商品房小区、保障性住房和乡村社区等。政府主导型包括上海浦东新区上港社区、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和成都成华区锦绣社区;居民自治型包括南京雨花区仁恒翠竹园小区和深圳罗湖区新天地名居小区;第三方参与型包括南京雨花区景明佳园社区、上海杨浦区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和上海静安区紫薇阁小区。该案例集从社区背景、参与方分析入手,详细的介绍了各个案例主要采用的行动策略和实施成效,并形成一定的治理模式梳理与总结,相信对于全国其他城市地区的社区治理工作,能够带来一定启发和反思。
全国优秀社区治理案例.节选
案例一:一米的幸福
上港社区坐落在陆家嘴街道,虽然毗邻陆家嘴金融圈的高楼大厦,但是这里的居民楼却是典型的“老破小区”,居民生活十分艰苦,和多户人家公用卫生间和厨房,早高峰时期三十多人争抢一个卫生间。认真听取了居民们对改善生活空间的心声后,上港小区居委赵书记为居民们争取到了区政府的资金支持,让上港小区开始了“非成套房屋厨卫改建”项目的实施。
非成套厨卫听证会
厨卫改造动的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需要得到全体居民对改造方案的同意,赵书记便拿着设计师的方案一栋楼连着一栋楼召开听证会征求居民的意见。小区居民张大伯虽然签了同意书,但觉得设计师的方案有点不尽如人意并拿出了自己手绘的设计方案。赵书记一看,竟然觉得这份方案更加合理,于是将这份图纸拿去给设计师过目。在得到了设计师的认可并帮助做了专业的绘图之后,赵书记用这份优化后的设计方案重新召开专家评审会和居民听证会,并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肯定。现在上港小区内的第一期厨卫改造已经结束,虽然空间有限,只是改变了小小的一平方米,但居民们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他们收获的幸福感已远远超过了这小小的一平米。
居民设计图纸
案例二:邻里义集,锦绣家园
锦绣社区位于成都市跳蹬河街道原东郊老工业企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域,社区内的小区类型多样,包括商业楼盘、惠民工程和拆迁院落。锦绣社区在2018年被确定为成都市成华区社区发展治理示范社区打造点之一,社区内已培育出了关爱社区内的老年人的“蒋姐姐公益助老服务队”、调解小区内的纠纷、开展全国法制日普法活动的“我来说法”评审团等比较成功的自组织。
在之前良好的社区治理基础上,锦绣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培育社会企业, “邻里义集”是新模式下较为成功的项目。锦绣社区离菜市场比较远,居民们购买食材非常不方便,为了让居民们在家门口也能买菜,锦绣社区居委引进一家专做睦邻文化、邻里集市的社会企业,通过吸纳各类农副产品提供方参市与集售卖,为居民们提供优惠又有质量保证的农副产品。截止2018年12月9日,“邻里义集”已成功举办了7次集市活动,居民们都十分满意这样便利的集市,并形成了一支“邻里义集”商居邻里互助队为民服务,获得居民们的好评。
像“邻里义集”这样联合社区内的自组织开创的“社企+社团”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资源解决社区内的民生问题,社区自组织也在社会企业开展活动时提供志愿服务,协助活动顺利进行,让各种力量汇聚一起,为锦绣社区添砖加瓦。
成都市华城区锦绣社区市集现场
案例三:一个乡村的社区营造
坐标社区: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
箭塔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原是一个贫困乡村,村内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的生产能力低下。2016年,箭塔村被选为精准扶贫开发相对贫困村,并派驻政协公务员伍茂源进村当第一书记。
伍茂源进入村内后,除了争取资金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外(如道路和沟渠的修建),更是利用自己的时间做了箭塔村历史小地名的田野调查。他通过查阅古籍和报刊资料,和村里老人访谈,把箭塔村的地名和历史文化串联了起来,村民们第一次知道箭塔村原是马可波罗的行经之地,是陆羽《茶经》中的八大茶叶主产区……这样一来,很多村民顿时对自己生活的村落有了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伍茂源还逐渐挖掘出村里一批热心公共事务的村民骨干,在他们的提议下,年猪祭和幺妹灯这两大箭塔村代表性传统文化被恢复了起来,还办的有声有色,通过这两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化活动,村民们对箭塔村的认同感也不断提升,村民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塔村代表性传统文化年猪祭
2017年,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与箭塔村合作,开始为期三年的社区营造,开展了“乡村箭塔·禾趣计划”夏令营活动和“乐乡计划”,两次活动炒热了村民志愿者们的热情,安逸舍抓住时机成立了箭塔村社区发展协会,并于次年六月正式注册,更名为“蒲江县箭塔社区发展中心”。社区发展中心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工作人员均由村民和村委组成。安逸舍为社区发展中心搭建制度,培育中心成员。如今社区发展中心可以不依靠安逸舍正常运转,村民成员们已经能够独立链接资源,处理乡村事务。
现在箭塔村早已摆脱贫困村的帽子,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并能够在不依靠大量政府资金的投入下实现自治。村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能够独立接待游客,独立链接外部资源,将乡村治理的井井有条。
案例四:“翠竹园模式”谁主张谁受益
坐标社区:南京雨花区仁恒翠竹园小区
翠竹园小区位于南京市雨花区雨花街道,属于高档小区,居民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都相对较高。居民们通过各种兴趣爱好相聚在一起,有的结成伙伴。阿甘也是热心的居民代表中的一员,他发起成立了“翠竹园社区互助会”这个组织,目的是为了将社区内和他一样有相同需求的居民们集合在一起成立社团,一起搞活动。互助会成立后帮助社区里的居民社团成长,为其活动策划、宣传提供帮助,并提供活动场地等,一时间,翠竹园的居民社团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有了较好的居民基础,翠竹园很快便搭建了四方意识平台,“四方”指的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互助会,成立这个平台是为了解决社区内信息不对等、组织不对等造成的社区问题踢皮球、问题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该平台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在会议召开前预先汇总整理居民的需求,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会议召开期间,各方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考量,共同分析、相互商讨、并达成共识,最终形成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那一方还要受到民众和其他三方的监督。
目前翠竹园小区内目前有五十多个活跃的自组织,居民们会自主寻找有相同需求的人并自发结社,居民们的自治意识大大提升。四方议事平台也成为社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翠竹园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推广。
案例五:业委会该如何管理
坐标社区:深圳罗湖区新天地名居小区
国内业委会的发展有五大难: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运作难、司法维权难以及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但是深圳新天地名居小区的业委会成立十年来一直正常运转至今,成为居民与物业沟通的桥梁,改善了居民物业之间的关系。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新天地名居小区是深圳市罗湖区文华社区的一个中高档商品房小区,于2004年建成。一开始物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很大,居民们甚至提出要更换物业公司。从2009年业委会成立以后,在业委会的疏导沟通之下,物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对此进行改进。业委会成员共5名成员,他们分别是主任、副主任、秘书、财务委员,安全委员和文艺委员,其中文艺委员由主任和财务委员兼任,业委会成员虽不算多,但是他们却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业委会还制定了完善的《业委会章程》,明确了业委会的责任、成员们的职责以及会议制度等。有了制度的保障,业委会经常在小区内举办活动,邀请居民来策划活动,资金来源于物管费用。对于小区内的大问题,比如近期的电梯老化问题,业委会总是及时更进,将解决进度与效果上传到业委会与居民的微信群里,得到居民们的认可。
完善的制度、将行动落地并且实实在在为居民们解决问题是新天地名居业委会得以良好运转的重要因素。业委会目前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并会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上传到这一公共事务平台,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业委会举办的2019年迎新春活动
案例六:从“脏乱差”到“和而美”
南京市雨花区景明佳园小区是全市第一个保障性住房社区,修建于2002年。小区内的居住人口主要为南京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拆迁安置家庭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居民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小区内争吵斗殴、违章搭建、破墙开店、毁绿种菜等乱象时有发生,社区治理难度极大。
2013年,雨花区政府铁心桥街道与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合作,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来为政府分忧小区的治理问题。屋里厢针对社区需求引进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屋里厢自身则负责提供咨询、人员管理和活动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成立了社区微基金,引导居民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项目来申请使用微基金,并用过挖掘居民骨干逐渐培育社区协调员与决议员,策划开展社区活动,引导居民将自己的想法进行立项。
景明佳园社区微基金的模式是国内社区治理实践的一大创举,时至今日不少城市的社区治理仍在广泛运用这一模式。经过三年的社区治理,景明佳园小区内的社区环境和社会资本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居民们的社区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也明显增强,居民们由原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小区居民转变成为其他小区居民羡慕的对象。
案例七:百草园——可以吃的都市景观
百草园位于杨浦区四平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中心广场。小区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最早的工人新村。小区的中心广场内虽有一块绿地,但是由于长期被人踩踏,草地早已变成光秃秃的泥土,上面到处是纸屑和宠物们的粪便。
杨浦区四平街道一直致力于低碳环保社区建设工作,于是引进了四叶草堂并在社区内开展环境提升项目。项目团队选择了中心广场上的这块绿色,想要打造一片社区花园——百草园。在百草园的方案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和运作阶段,项目团队都非常有意识地让居民参与其中——在方案设计阶段,团队就召开居民会议,广泛听取居民意见,还举办了“小小景观师活动”,让孩子们绘出自己心目中的百草园;在建设阶段,项目团队引导居民采用废旧木料、废弃轮胎、公园落叶等废弃资源自己动手参与松土、施肥、施工、涂鸦等建设环节;在运作阶段,社区内成立了自组织“花友会”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花友会会长统计每个成员的空闲时间,制定施工排班表,组成浇水施肥组、捡拾垃圾组和整理花园组等。
百草园不仅为居民们打造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并且首次形成了以学生、年轻妈妈等年轻人为主导的社区志愿者结构,改变了社区活动以老年人为主的传统局面。一个小小花园的诞生,却在居民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
百草园改造中
案例八:垃圾分类视角下的社区营造
坐标社区:上海市静安区紫薇阁小区
紫薇阁小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共和路街道,修建于2002年底,是一个矮层商品房小区。在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的政策下,小区引进了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服务咨询中心(简称“爱芬环保”)。
紫薇阁小区原有内设的垃圾桶就较多且覆盖面较广,一开始开发商也没有建垃圾集中处理箱房。小区居委在接受了爱芬环保的培训和引导后,当机立断定点撤桶,建造垃圾箱房。在基础硬件设备修建后,爱芬开始为垃圾分类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成立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小组和垃圾分类志愿者,邀请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会。在短短不到两个月内,爱芬环保成功建立了小区的垃圾分类的运作机制。
以“垃圾分类”为着力点,紫薇阁小区不仅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实施了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更主要的是激发出了居民们的自治意识,现如今紫薇阁的不少居民自发组织巡逻队,制定排班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每天实时排查是否有堆放在桶外的垃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紫薇阁小区实现垃圾分类后
《全国优秀社区治理案例集》中八个小区虽类型不同,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不同,社区治理切入的角度和手段也不同,但这些手段的共同点都是挖掘社区居民积极分子,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赋能形成居民自治,并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多元包容、和谐共处。
除了以上节选,我们亦为有兴趣进一步研习报告内容的伙伴提供完整版报告分享计划,期待在“社区建设者培育支持计划”的助力下,有更多人可以更加专业地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中来,享受社区建设之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