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国内知名公益慈善专家徐本亮老师在看了我的个人公众微信号发的《去养老院慰问,先看看老人需求什么》文章后给我语音留言:
福国,你好!现在这个媒体很重要,媒体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和常识,正确的舆论导向;否则媒体是凑个热闹,轰轰烈烈去报道那些脱离需求的公益活动或者志愿服务,那实际上更加会助长这种无效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泛滥和盛行,所以你拿起笔发挥你媒体人的作用,我觉得很有必要。
徐本亮老师不远千里发来的语音留言甚为感动,自己写的一个自媒体小文不仅得到徐老师的关注还给我鼓励和留言,真的看到了一个老一代公益人孜孜不倦的公益之心。
从徐本亮老师的语音留言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人,面对现在国内公益环境和媒体传播,徐老师直言利弊坚决摒弃媒体凑热闹、反对无效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泛滥和盛行。
徐本亮老师从事公益慈善事业20余年,是中国较早接触德鲁克思想的人,他退休后奔走国内多个城市,用自己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推动有效公益,是国内公益人的楷模和典范。
这几天徐老师的语音留言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今天又不经意间看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他四十岁的时候给自己写的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白岩松谈到的捍卫常识和徐本亮老师说的媒体要传播正确的知识和常识真是惊人的相似。
白岩松谈到为什么要捍卫常识:过去人们在很多情况下违背常识,不说真话,是因为畏惧;现在却是为了利益,满大街泛滥着“伪常识”。
白岩松谈到的捍卫常识,他举例健康领域,媒体同行公然给“伪常识”的传播提供方便,“伪常识”会包装、会宣传,加上媒体丧失理性地传播,到头来倒霉的都是中国普通老百姓。
说到捍卫常识,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常识,这些常识真能像白岩松说的那样只能是捍卫,绝不能去利用和包装,利用和包装的“常识”一定就是“伪常识”。
现在社会组织、在公益领域也需要捍卫一些必要的常识,千万不能把给养老院老人洗一次脚、为留守儿童理一次发、上街捡一次垃圾就当成了公益。
近日,在北京一个公益论坛上,一位专家讲到一个公益组织到贫穷、落后农村给小学生讲卫生保健,第一课竟然是教育当地小学生不能露天大小便。
在一个生火做饭都出现困难的地区教育孩子不能露天大小便出发点可能是合理的、善意的、科学的,可是在这个村子没有一间有篷盖的厕所,你让孩子们怎么大小便?
这样的普通、基本常识都弄不懂,这样的公益教育、公益普及结果如何?大家都会想到。
这个不切合实际的公益案例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这是一个没有调研、没有需求、没有使命的公益行动,公益组织仅仅是投入了、参与了、满足了,最后都不知道、不清楚农村孩子卫生保健最需要、最需求是什么?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可怕的是这次公益行动竟然还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不知道人们看了这样公益组织做出的这样公益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这种传播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时值年关,围绕送温暖、志愿服务会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养老院老人一天被洗八次脚的新闻报道出来,如何做好公益组织和媒体的衔接和资源共享,两位大咖都给出了一些建议。
徐本亮老师的建议是:做公益、做志愿服务必须需求导向,公益组织必须根据需求导向制定实施方案和采取工作方法,必须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施公益组织行为,绝对不能自娱自乐、仅仅满足自身需求。
白岩松的建议是:公益组织暴露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缺少媒体沟通经验,缺少与公众对话的经验;媒体人要捍卫常识,不为利益诱导,要敢于说真话,不要受畏惧;播撒善意的种子,传播社会需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