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人物】垃圾“女神”:与垃圾打了10年交道,为成都减少300吨垃圾!

7月9日,拥有45万粉丝的“成都早资讯”

发布了一条微博

表示在成都春熙路上,

垃圾分类箱已经就位

 

 

 

这条不算活跃的微博下面有16条评论

大多都是表示早知道这件事

只有一条留言显得“格格不入”:

“颜色和名称都有错,

应该提醒他们仔细看成都的分类标准”

 

 

这条留言来自罗丹

她是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她与垃圾打了十年交道

照片上的错误她一眼就看出来了

 

 

罗丹演讲现场图

 

最近,罗丹的微信上每天都会收到

无数条询问垃圾分类的消息

和朋友出去吃顿饭

也成了垃圾分类教学现场

比如吃过的串串签属于什么垃圾……

在他们眼中

罗丹垃圾分类的专家

大家都称她为“垃圾女神”

 

 

从一个人的孤独到

带领团队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

十几年来

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环保梦”

今天,益美君带你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01  加入“成都根与芽”,是命中注定的事

 

 

罗丹出生于四川金口河,大瓦山、大渡河是隔绝外界纷扰的天然屏障,她对大自然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当她来到城市生活时,自然而然参加了很多公益环保类的活动。

 

 

慢慢接触中发现,原来做自己喜爱的环保也能是一份工作。

 

 

▲在闲暇时,她喜欢四处拍照

 

 

2007年9月,罗丹决定辞去之前的工作,休整好后加入了环保组织“成都根与芽”,就这样她成为一名正式的环境机构从业人员。

 

 

这个选择导致她之后“惨兮兮”却意义非凡的人生。

 

 

▲参与环保组织活动,到处都是塑料垃圾

 

 

“根与芽”是国际知名科学家珍·古道尔博士发起的,面向全球的环境与人道主义教育项目,目的是鼓励和培养青年人积极行动起来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和关怀社区。

 

 

▲“根与芽”创始人珍·古道尔博士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残酷。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都根与芽”人员流动性都非常大,原本机构里就只有三个人,而除了罗丹,其他两位都在计划离职。

 

 

虽然顶着国际机构的壳,但想要继续活下去还得自己去筹款,然而总是处处碰壁,“你们是国际机构又不缺钱,干嘛和这些草根NGO抢钱?”

 

 

入职三年来,她的压力越来越大,“成都根与芽”未来不明,自己又刚结束一段深刻的恋情,再加上父亲重病,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开始正式考虑离职。

 

 

▲珍·古道尔博士与“成都根与芽”成员合照

 

根与芽理事长知道后告诉她:“你先不要说辞职,先放假吧,休息好了就回来,职位一直为你留着,我们不会招人。”

 

 

罗丹离开成都开始各地旅游,似乎冥冥之中已注定,“成都根与芽”需要罗丹罗丹也离不开“成都根与芽”。

 

 

一个月后,当她再次回到成都时,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成都根与芽”的责任。

 

 

她放不下,毕竟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成都根与芽”也在慢慢成长。

 

 

既然舍不得离开,那不如放下成见,一心一意投入工作。

 

 

02  从“观鸟、种树、捡垃圾”,到聚焦生活垃圾管理

 

 

“观鸟、种树、捡垃圾”。

 

 

这是最初很多人对民间环保组织的印象,“成都根与芽”也不例外。但这样没有目的的行动,导致“成都根与芽”人员极其不稳定,罗丹回来后开始确定机构的主攻方向。

 

 

当时成都常住人口大约1400多万,而从1993年到2010年,短短7年时间内,成都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从1000吨增长到5000多吨。

 

 

垃圾管理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令人头疼的事,成都的各大媒体都开始报道“垃圾灾难” 。

 

 

垃圾填埋场

 

 

位于成都市郊龙泉山腹地的长安生活垃圾填埋场,是成都主城区唯一的垃圾填埋场。

 

 

这里距离成都市中心大约20公里,1993年被选址成为垃圾填埋场。当时用地为836亩,库容1135万立方米,预计能使用25到30年。

 

 

但仅仅过了 16 年,这个垃圾填埋场就被填满。

 

 

▲和巨大的垃圾填埋场相比,待在里面的工作人员显得渺小

 

 

看到新闻后,罗丹带着同事们去往填埋场进行考察,又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最终决定将机构关注的议题聚焦在生活垃圾管理上。

 

 

罗丹认为在城市的发展中,垃圾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成都垃圾量还在逐年增加,如何处理它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罗丹垃圾填埋场考察

 

03   亲自带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然而,在2010年,成都没有一家机构关注垃圾问题,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做垃圾管理的机构也很少,罗丹没有地方可以去学习经验,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直到2011年,零废弃联盟成立,将一群关心环境的人聚集在一起。

 

 

罗丹回忆道:当时大家都很穷,每次都是借着参加其他会议的机会,大家才能聚在一起讨论零废弃联盟的事情,参加完会议后就赶紧整理笔记,再思考这些经验“成都根与芽”能否借鉴。

 

 

▲零废弃联盟部分成员合影

 

 

因为“成都根与芽”有教育相关的经验,所以最先想到的计划就是走进校园,通过教育来提高孩子们的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但学校并不是垃圾最主要的产生地,他们便去往垃圾清运公司询问工作人员,得知原来社区才是产生垃圾最多的地方。

 

 

如果每个社区都可以行动起来,把自己社区内的垃圾管理好,那么这座城市的垃圾压力不就会减轻很多吗?

 

 

▲小区居民自助进行垃圾分类

 

 

既然有目标,那就赶紧实施。

 

 

社区居民很多,仅发传单宣传并没有太大效果,“成都根与芽”的人员便上门挨家挨户的宣传。

 

 

结果还没说上几句,就被社区居民吼了出来,“你们弄这个会把小区弄臭,我们也不需要垃圾分类,你们快走吧。”

 

 

直接宣传行不通,怎么办?那要不采取迂回方式?

 

 

罗丹和同事们在宣传时发现,有个小区内居民大多都是老年人,一下雨,绿化区里的土就会流到人行道上,老人行走时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于是“成都根与芽”的员工便帮助社区的居民把从垃圾桶边捡来的废木家具进行改造,做成了木围栏,还为绿化区做了水泥防护,这样即便是下大雨,泥水也不会淌到路面去。

 

 

▲小区居民制作木围栏,原材料都是废木家具

 

 

小区慢慢变得整洁了,社区居民心中也种下环保的种子。

 

 

看到居民不再排斥,“成都根与芽”便开始为他们提供环保课堂,普及垃圾和环境相关的知识。

 

 

由于成都还没有实现垃圾强制分类,居民生活垃圾基本还是混扔混运。

 

 

小区里的垃圾房卫生状况很差,经常有汤汤水水洒出来,发出难闻的气味,“成都根与芽”的工作人员便在垃圾桶上张贴醒目的分类标志,还在墙面上装订垃圾分类宣传栏,引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投放。

 

 

▲“成都根与芽”工作人员在垃圾房张贴垃圾分类指南

 

 

在“成都根与芽”带动下,小区居民最初只能做垃圾的干湿分离,但现在他们会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及有害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分类是个有助于节约资源的好事情,我们都应该做。而且分类后垃圾房也不会那么脏,受惠的还是我们居民自己!”

 

 

04  厨余堆肥、旧物改造,共建生态社区

 

 

与此同时,为了改善社区的生态功能,罗丹和同事们带着大家把绿化垃圾堆肥循环利用。

 

 

厨余垃圾容易腐烂,气味难闻,再加上有机成分高、湿度大,直接焚烧或者填埋处理,容易造成环境安全隐患。

 

 

如果能在源头将厨余垃圾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就地处理,能极大地减少垃圾处理的社会成本。

 

 

她们和社区居委会商议,在院子的僻静处划出堆肥区,将分出来的厨余垃圾混合小区园林垃圾进行堆肥。

 

▲小区角落的堆肥区

 

 

连续两三个月,“成都根与芽”工作人员在大夏天里,站在垃圾房门口引导居民分类投放、作堆肥、洗桶子、粉碎树枝,尽管搞得灰头土脸但没有一个人要求退出。

 

 

不仅是工作人员,小区的物管也参与进来。最初只能分担体力活,后来根据“成都根与芽”工作人员告诉他的知识,在小区里尝试更多样的堆肥方式。

 

 

每次小区有国内外的参访团过来时,都会让他去接待,有时还被邀请去其他小区讲解绿化垃圾堆肥。

 

▲“成都根与芽”厨余垃圾宣传照

 

 

居民刚开始不能理解,但后来发现垃圾房整洁很多。而一些可回收垃圾,门卫在卖掉后把钱放在物业管理费中,原本需要花钱购买肥料、花钱拖运垃圾,现在都节省了。

 

 

社区老人们还自发组织了“爷爷奶奶鲁班队”环保木工志愿者队伍,这些爷爷奶奶年纪最小60岁,最大的85岁。

 

 

木工队还会把丢在垃圾桶边的家具捡来维修,哪家要用就拿走,唯一的要求是不用了再还给大爷们,不要拿去扔了。

 

 

05  当初做垃圾管理时,就认定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从2011年开始,“成都根与芽”先后在23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减量300余吨,除此之外,平均每年还举办三十多场公益环保宣传活动。

 

 

“这几年我们的组织几乎没有走过一个人,现在全职员工已经有8人,还有3个是兼职员工,全职的实习生1个,全职志愿者2人,还有不断进入的志愿者和多支社区、学校环保志愿者队伍……”

 

 

同时,“成都根与芽”和当地媒体做的与环保相关的栏目“漫途微光”已经开播了,栏目想要通过挖掘普通人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废弃物的故事 ,让大家知道,环保其实并不难。

 

 

罗丹到深圳参加零废弃活动

 

 

除了关注城市生活垃圾,“成都根与芽”还将行动延伸到乡村的废弃物管理。

 

 

2018年6 月,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成都根与芽”与四川绵竹遵道镇政府达成合作,开启遵道零废弃小镇建设计划,把遵道打造成乡村废弃物管理和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先行之地。

 

 

▲“成都根与芽”在遵道给居民讲解垃圾分类

 

 

今年,“成都根与芽”和国内9家机构联合发起了“静心净山——高山垃圾可持续管理项目”,希望能与登山户外爱好者一起共同守护圣洁雪山。

 

 

 

 

“成都根与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罗丹很开心。

 

 

“当初决定做垃圾管理时,就认定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因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垃圾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垃圾问题不可能自动变好。”

 

 

06  每一朵浪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潮水的方向

 

 

发生改变的不止是“成都根与芽”,还有罗丹本人。

 

 

现在,罗丹天然地对垃圾敏感,“我尽量不点外卖,去超市购物也尽量不会选择小包装,菜市场买菜也尽量用布袋或者菜篮子,因为不想产生无法回收的垃圾。连去外地出差,都会不自觉地去看垃圾桶,翻一翻看里面是什么垃圾。”

 

 

罗丹买菜都提着竹篮子,尽量不产生不可回收的垃圾

 

 

她还和身边的女性朋友组织了一个“女友换衣汇”,不定期举办二手衣物交换活动。

 

 

原本是想解决女生衣服多浪费大的问题,但现在换衣汇“业务”已经扩展到家庭生活的其他闲置用品,大家也经常会在群里讨论如何减少垃圾减少浪费等环保相关话题。

 

 

其实,环保正在始于这样简单微细的生活习惯。

 

 

垃圾围城正在给中国的城市敲响警钟,幸好还有诸多像罗丹这样的人一直在努力。他们并没有太多花哨的口号,只是在点点滴滴地行动而已。

 

 

从公益环保讲座,到分发闲置环保袋,从垃圾分类到清洁家园活动,许许多多像罗丹这样的人,带着他们的团队,用自己的方式为环境保护贡献着力量。

 

 

因为他们相信:每一朵浪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潮水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垃圾  垃圾词条  成都  成都词条  交道  交道词条  女神  女神词条  减少  减少词条  
公益

 通过公益行动展现雷锋精神

 央视网(记者张文迪 报道)在学雷锋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发展简报》主编刘海英女士接受了央视网记者的采访。她表示,雷锋精神对她而言是儿时一种温暖的回忆,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