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首届共创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论坛在浙江越城区召开,论坛发布了《长三角绿色发展共识》。本次论坛紧扣当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内的热点话题,邀请了诸多在不同领域内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学者、环保NGO代表演讲。
演讲人简介:杨晓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特别代表、研究室主任
以下是演讲正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还有各位关注环保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杨晓红。我们基金会的名字比较长,简称是中国绿发会或绿会。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共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换句通俗地话讲,就是想跟大家分享绿会在长三角环境治理这件事上我们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中国绿化会成立于1985年,当时叫中国麋鹿基金会,是为了从英国重新引进麋鹿这一物种而由时全国政协的吕正操、钱昌照和包尔汉等领导发起成立的。后边基金会的名字改过两次,现在定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是围绕着这两块来展开,一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推动绿色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在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方面,我主要分享四个方面的话题,即长三角城市群当下面临的时代机遇、目前已经出现的新发展模式、绿会在长三角绿色发展中开展的一些工作、以及凝聚共识部分。
长三角城市群当下面临的时代机遇
图片上的这个女孩去年应该是15岁,她是去年气候变化峰会上的瑞典青年代表格雷塔.图恩伯格(Greta Thunberg)。当着当时参与气候峰会各国领导的面,她称:“你们说,爱自己的孩子胜过一切,但是你们却在孩子们的眼前,偷走了他们的未来”。这句话,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和话语讲出来,对各国领导人来说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她要讲的,就是生态资源或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我讲这个案例,是想说,气候变化及其所代表的背后深刻的资源危机,是我们长三角城市群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同样是今年5月6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评估平台(IPBES)发布全球有史以来最全面的《地球评估》报告。根据该报告,198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了一倍,农业增长值是1970年以来的300%,木材产量1970年以来上涨45%,地球每年约有600亿吨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被开采;这几个数字是整个人类对地球的索取所获得总量。与此同时,全球陆地生产力以23%的速度下降,地球表面的可持续渔业水平是7%,也就是说全球93%的渔业已经是不可持续了,能够留给后代子孙的可持续渔业是7%。再一个我们特别关注的数据是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灭绝危险,该报告称有100万种物种正在遭遇灭绝,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
为扭转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地球危机,人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如2015年底达成的《巴黎协定》,要求将全球气温的升温幅度遏止到工业化前水平的2度以内,并力争控温1.5度。在五年或十年之前,我们跟身边的人讨论气候变化,可能还有人觉得是一个非常遥远的问题,但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可气候变化即将带来的影响,也愿意采取行动。简单讲,地球两极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恒温器,对全球气候起着调节和稳定的作用,两极冰川加速融化,不仅低海拔岛域国家会面临淹没危险,也将会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斋乱。
此外,人类在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和地球危机时,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对策,就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者是2000年提出来的,189个国家签署,涉及8个大目标和48个监测指标。其中第七大项就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国在发布第一阶段履约报告时,八个大项目标里,我们大多数都完成得非常好,只有一项没有达标,就是7B项,即持续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当然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一项上也都没有达标。这意味着我们的生物物种,即地球上除人类以外的所有物种都几乎在持续下降,我们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下滑趋势。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所以到2015年时,联合国再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7个大类、169个具体目标。中国均是履约国。
如果倒回十年左右,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重要的国际约定跟咱们关系不大,但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履约分量和参与度都越来越高。报告也明确应该“秉持全球治理观”,“要积极参与全球的治理体系,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这些重要的国际背景,也是我们在看待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系。
此外,在国内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内涵和具体要求相信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国内背景。再一个国内背景就是2016年总书记所提出的长江大保护, 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时再次强调这一理念。 最近的则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这个规划在2018年酝酿,2019年7月正式出台《发展纲要》。
整个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1.5亿人口、经济总量是占到全国经济的20%,对中国发展举足轻重。如果说,前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工业化时期的改革开放,那么这一次如此大体量一个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就是另一个全新的、非常高端的定位。国家赋予了它更高期待,希望其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在已有基础上再次改革开放,再出发,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活跃、自然生态系统相连相通区域,其实现“一极三区一高”(全国经济发展最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及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已具备相当好的基础。
召开这次论坛之前,我们也注意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破题,目前看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
以共享共创为特色的长三角破题模式
比如上海今年下半年多次提出来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即在堪称江南腹心地带的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省交汇处,开始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即向着“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生态价值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人居品质新高地”去突破,尤其是在相应的市场准入、相应的环境制度、相应的信用体系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力争一体化,并同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经济的带动,让这个“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生态价值、人居品质方面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样板。之所以上海将“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选在西侧,主要与上海的“东西两翼”发展的定位相关,这一区域面向太湖,是延伸向内陆经济的前端,同时又可外借吴淞、黄埔出海,与东边临港新城片区的上海自贸区互相呼应。
长三角区域另一个重要城市南京,也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提出“南京方案”。他们的主要思路,除了建一体化的示范区,还将自己在过去几年尝试探索过的环境一体化典型样本,进行了沉淀与发扬。从南京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内容来看,也主要包括了七大内容,即区域联动、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策略。南京选择了在淮安盱眙建设宁淮特别合作区,此外还规划了顶山(南京)-汉河(滁州)、浦口(南京)-南谯(滁州)、江宁(南京)-博望(马鞍山)三个一体化示范区。而在环境一体化治理样本方面,主推了石臼湖跨省联合治理、以及自2004年以来与镇江、扬州等地在大气防治方面的联防联动。
此外,在油控领域长三角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油控项目是2018年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能源基金会负责的一个石油达峰及控油的研究项目。前不久他们在北京发布了油控研究报告。根据其研究成果,中国的石油消费达峰将在2025年出现,消费峰值7.2亿吨,其后将逐年往下走,其后2035可以实现美丽中国,2050年实现温控1.5度的目标。在油控所涉及的两个最重要的部门中,一个是交通领域,涉及交通领域能源的替代和替换,另一个是化工领域,涉及石油作为化学原料的回归与再利用。
在交通领域的能源替代方面,油控项目组研究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传统燃油退市表,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放在第三梯队,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型城市、海南和雄安特别行政区、以及蓝天保卫战重点城市之后的第三批退出。这个油控路径的设计,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尤其是区域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有着紧密关联。比如未来几年传统燃油的出租车、网约车、公务车、公交车、私家车、环卫等等交通工具,将如何分步骤退出传统燃油利用,改用新能源,与大气、水污染的治理如何协同等。按油控项目时间表,2040年全国所有私家车都将退出传统燃油市场。
小结一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尝试与破题方面,无论上海还是南京,有三个关键词贯穿其中。即一是一体化,即要求以更大的地域范围为界,主要是跨地区合作过程中,如何解决市场准入、公共基础设施、信用管理、医疗保险、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一体化制度创新;二是创新,要求创新经济模式,要有新经济形态,在技术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等基础上,最终带来的应该是一个全新经济发展业态,是人与自然高品质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第三个关键词是协同,包括各个不同省份间的跨地域协同、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
绿会在长三角绿色生态发展中所开展的工作
第三个部分,我想介绍一下绿会在长三角绿色生态发展中所开展和尝试的工作。2016年,我们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工作时,注意到在一些保护区之外,由于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存在一些亟需保护的重要物种或生态环境,比如穿山甲、黄胸鹀、江豚、零星熊猫等,它们不在保护区内,但如果不及时保护就可能彻底消失,所以绿会在2016年创新性提出建立中华保护地。
截止到2019年的10月,绿会共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132个中华保护地。保护的类型除了生态系统中的旗舰或珍稀濒危物种外,类型是4个大类、10个小类,分别是自然生态系统类、生物多样性类、生态景观类和文化遗产类。
其中在长三角区域,绿会共建了14个中华保护地,安徽有6个,5个是跟江豚保护相关的,1个是跟穿山甲保护相关的;浙江有5个,3个跟传统乡土遗迹保护相关,1个跟鼋保护相关,另外一个是余姚的铁皮石斛保护地;上海是1个,江苏是2个。
中华保护地作为一个以民间保护为主的体系,其与国家层面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有着诸多不同。首先在定位上,它是基于民间的保护,而自然保护区体系是国家层面的“国家队”;其次是管理模式上,中华保护地是以“社区+志愿者+基金会平行管理”的方式运行,自然保护区则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三级,由专门的管理部门来管理;再就是保护的资金来源方面,前者是民间筹资,后者是国家财政投入;在具体的保护对象上,中华保护地范围更广 ,除了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还有少量的重要文化遗迹。但整体上讲,二者在对全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方面却是互为补充的。
在中华保护地方面,我分享两个案例,一是南汇东滩毁湿种树一事。今年春天,南汇东滩保护地的志愿者发现当地园林部门在南汇东滩的湿地上种树,这让志愿者们非常不解,因为南汇东滩是重要的国际候鸟路线,是国3500亩水杉林。经志愿者呼吁,以及绿会的实地调研,当地政府停止了湿地种树行为,目前还正在推动临港新城地区调整或出台一个新的、对湿地保护更友好的新发展规划。第二个案例是条子泥湿地,它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徒路线上的一个重要停歇地。2017年,绿会为保护这一生态系统成立了中华保护地。比较有特点的是2018年以后,绿会持续跟环保部、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等多次沟通,今年7月终于成功将条子泥湿地纳入进了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除中华保护地外,绿会在全国、包括长三角区域还开展的重要工作有环境公益诉讼。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案例是2016年绿会与自然之友一起发起的常州毒地案,截止目前,该公益诉讼已经二审审结,其一审判决得出的“天价诉讼费”及二审后的折衷性判决,在全国法律界均引起了高度关注与讨论。为保护长江生态,今年6月,绿会还向武汉海事法院起诉了荆州海子湖投资有限公司、荆州纪南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天路桥有限公司等因施工噪音震死中华鲟一事。类似公益诉讼案例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此外,今年8月,绿会正式加盟了化学品安全民间合作网络。在化学品安全防护这一块,绿会也希望能够推动它的宣传与传播、管理和预防、政策建言等,协助企业和社会在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一些努力。长三角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注区域。
凝聚共识,助力长三角绿色发展
第四个部分是凝聚共识。由于时间不够,这一部分我讲得快一些。这也是这次论坛的正式主角。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他们将与各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与互动。众所周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离不开环境治理的一体化,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这次前来的合作伙伴,分别在垃圾分类、河湖海水体污染与保护、公益诉讼和化学品安全方面,都已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是国内相关领域最活跃、创新的环保NGO伙伴,也是最接地气、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群人。接下来论坛期间,他们将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水安全、垃圾分类(或固废一体化)、化学品安全等议题,进行多元协作探讨,以凝聚共识,希望能在各方面条件领先成熟的长三角地区环境治理一体化方面率先破题,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让我们期待后边的环节——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