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专栏】想做公益来背景提升?别踩这七大雷区!

 

到底什么样的公益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别人,

并且帮助自己的背景提升?

 

在今天的中国,青年人成为了公益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也开始做公益活动。

 

▲央视网,民政局 2019年数据

 

这一方面是出于学生们的自身兴趣——做公益既能接触新鲜事物,又能帮助到别人;另一方面,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学生背景提升、留学申请的重要部分。

 

▲哈佛大学官网上写着国际名校对申请者的共同期待:我们寻求能为我们的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学生/harvard.edu

 

然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虽有对公益的热情,却不曾真正理解公益、尤其是国际视野中的公益

 

公益就是志愿者做好事吗?公益就是捐钱捐物吗?”

 

“去巴厘岛喂海龟、去非洲乡村支教,是真正的国际志愿者吗?是我们去帮助当地人文明进步吗?”

 

学生做公益前如果没有弄明白这些问题,很可能做出有问题的公益活动,甚至“假”公益活动。

 

在那之后,他去讲述自己公益活动时,也很可能出现严重的错误。以下是一段中国学生在做了非洲有关的活动后写下的思考——这种类型的思考,也常常最终被用于申请文书之中:

 

“从人类文明起源以来,非洲从未有过成熟的文明。黑人在很早就开始停止进化,智商低于黄种人和白种人,并且他们带有原始的野蛮和冲动。这一切导致他们这个种族在非洲没有太先进的文明。”

 

希望在读的你能看出来这段话在文书里会带来什么结果。

 

不懂公益而做公益、讲公益,中国学生可能不但没能帮助到别人,自己的“背景提升”也会被搞砸。

 

本篇与你分享,中国学生做公益的七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

把义工旅行当成“真正的志愿者”

 

过去几年,中国冒出了一大批国际义工旅行机构,送中国学生到世界各地保护野生动物和支教。

 

▲在热门目的地巴厘岛,有许多中国义工机构开着高度相似的项目 / 中南屋

 

这些义工活动的参加者中,不少人带着“背景提升”的目的。

 

因为我准备去美国读研,我的留学中介机构就让我来参加这个项目。我本来也是想玩一下,花钱买个证书嘛。

 

中南屋调研员在进行国际义工项目调研时遇到了在南京读大学的小高,他表示,国际名校很看重学生的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他来巴厘岛参加保护海龟的志愿活动,希望这段经历能帮他的申请加分。

 

▲在巴厘岛海龟保护基地,中国志愿者把准备投喂小海龟的食料切碎 / 中南屋

 

然而,这种在国际上流行多年、近年被引入中国的短期“国际义工项目”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服务,而是一种结合了志愿体验的旅游。准确来说,它应该叫“义工旅行(volunteertourism)”。

 

▲“长期性”是国际上识别志愿活动含金量的重要标准,联合国的志愿者项目通常要求服务一年以上 / unv.org

 

他们以为去摸几天海龟,捡一小时海滩上的垃圾,教当地小朋友两三个英语单词就可以真的帮助到自己的留学申请吗?

 

在国内某国际高中就读的小罗表示,身边有很多同学会参加这样的国际义工旅行项目,而她对此充满质疑:“他们有时候去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更远的会去到非洲、南美,不过时间都很短,一般只有一两星期。”

 

其实,义工旅行在国际上非常普遍,它被认为是一种比普通旅游更深度了解当地的旅游形式,也有助于青少年锻炼自己、了解世界。

 

然而,一个没有什么经验或特殊专长的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待非常短的时间,往往连对当地有基本了解都做不到,如何能够成为真正地帮助别人的志愿者呢?

 

▲联合国志愿者项目一般要求参加者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 unv.org

 

当然,义工旅行并非一文不值。它不仅是接收义工旅行者的本地公益机构重要的经济来源,支持了机构和项目的发展,还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公益、走进公益

 

但是,如果对比毫无区分与反思,在申请文书或面中把参加的“义工旅行项目”当成真正意义的“志愿者经历”讲述出来,并且带着一种“帮助了别人”的骄傲,其实只会在招生官面试官面前暴露自己对公益的无知以及国际视野的匮乏。

 

误区二:

带着“白人救世主情结”和“圣母心”

 

我有一个名校招生官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面试一个申请他们学校的中国学生,发现这个学生去过非洲

 

要知道,在中国学生申请者中,当过学生会主席、参加过模拟联合国、打过辩论赛的很多,但是去过非洲的凤毛麟角。有独特经历的人一定更容易吸引到别人的注意——招生官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问她:“你是去非洲做什么呢?”

 

易吸引到别人的注意——招生官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问她:“你是去非洲做什么呢?”

 

非洲是许多国际高校学生的热门调研地,图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学生在莫桑比克海洋研究中心(MRC)开展当地可持续渔业调研 / alloutafrica.com

 

学生答:“我去非洲帮助当地人走向文明进步了”。(原文:I went to Africa to help African civilized)”

 

很显然,这个中国学生搞砸了自己的面试,失去了录取机会——如果你看到这里,还不理解为什么,请一定仔细阅读以下的科普:

 

在国际上,知识分子们非常反感这种对非洲等地污名化,带着圣母心态自上而下地“俯瞰”非洲等发展中世界的行为。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西方人最开始到达非洲的时候,觉得自己来自发达的文明世界,是来帮助当地人从黑暗社会、从愚昧蛮荒中走出来的。

 

▲比利时把文明带给了刚果——比利时的非洲博物馆的一块石碑上刻着当年的比利时国王在非洲殖民地的宣言 / slideplayer.com

 

然而,后来他们意识到这种自以为是非常可笑——西方殖民者不但没有给非洲当地带来帮助,反而带去了许多的灾难。

 

▲欧洲殖民者给非洲带去的“文明” / slideplayer.com

 

▲1958年非洲刚果原住民被带到欧洲比利时当作动物展览 / News Dog Media

 

自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认识到不应该带着自上而下的眼光去看非洲等地,更不要带着“圣母心”认为自己在帮助当地人。

 

在今天,对于一个去非洲的西方青年人而言,“我是去非洲学习的”,而不是“我是去非洲帮助当地人的”,才是国际上的“政治正确”。

 

“我也许没有怎么改变非洲,但是非洲确实改变了我”——这可能是中国学生们在申请文书或面试中涉及到非洲时,几乎最恰当的表达。

 

上文提到的“圣母心”,也叫“白人救世主情结”,这种典型叙事出现在西方的很多老电影中:白人主角被塑造成一个带着英雄光环的弥赛亚(救世主)式人物,并在从困境里拯救非白人的过程中,收获爱情与事业,或者人生的顿悟。

 

 

▲20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中等待美国人救赎的东方女性形象 来源:《苏丝黄的世界》电影海报

 

这是一种在西方一度流行,但被今天国际社会反思及摒弃的叙事模式。不过,它在近年一些中国电影如《战狼2》中重生了。

 

误区三:

觉得公益就是志愿者做好事、捐钱

 

上述两点常见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学生对公益缺乏理解——尤其是对国际视野中的公益缺乏理解。

 

公益行业在中国方兴未艾、远远没有成熟到为大众所熟知的地步。因此,中国学生也很容易把公益片面理解为“做好事”、“帮助别人”、“捐款”,而没有意识到公益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多元形态与专业主义。

 

▲中南屋公益科普课课件

 

首先,当我们在说“公益”的时候,要明白其实那后面有很多相似却不同的概念:NGO、NPO、国际组织、社会企业等。公益组织往往是专业的机构,其工作人员也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全职人员(而非志愿者)。

 

▲我们所说的“公益”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中南屋公益科普课课件

 

其次,我们还会发现,专业的公益组织并非简单“志愿者做好事”,他们所开展的具体工作也并非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复杂的“项目”。

 

公益中的野生动物保护举例,它的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工作和项目分类,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是“照顾动物”。

 

▲“非洲大象保护”的背后有许多细分领域 / 中南屋野保科普课课件

 

非洲直接给跟你要钱的穷人小孩钱,在国际知识分子来看是很糟糕的行为——它不但没有真正改变什么,反而养成了对方“被施舍的习惯”。

 

 

▲“从天而降”的现金捐赠 / economist.com

 

而对于专业的公益组织而言,即使在旁人看起来只是捐款这么一件轻松的小事,也暗藏玄机。其背后是一套严格操作的从调研、设计、执行到评估的专业系统。

 

公益组织GiveDirectly使用电子监控技术管理转账,监控“直接汇款”项目的实施情况 / givedirectly.org

 

在不了解当地情况、缺乏规划下进行的直接捐物,要么生产出一堆无用的“垃圾”,要么对当地产业造成致命灾难。

 

 

▲去年大约有20吨二手衣服涌入非洲象牙海岸市场,廉价服装的涌入对当地纺织业造成巨大冲击  / theguardian.com

 

国内有时觉得公益里做“实事”(例如捐款)比“宣传”之类的工作有价值。但是,不少公益组织就经常“不做实事”。国际NGO 野生救援(wildaid)就是这样一家机构,他们通过公益倡导的项目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而有效减少了非法野生动物的交易需求。

 

 

▲篮球明星姚明参与“野生救援”公益宣传 / 野生救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设立具体的能力建设项目,帮助弱势群体掌握新技能,也是不少公益组织正在做的事。

 

 

▲肯尼亚乡村的公益组织Nambalali School免费教授当地女性电脑技术。不少学员结课后做起了自己的复印店生意,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 The Guardian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社会企业Moringa School培养了大批当地人才,其学员在学习电脑编程语言后往往能获得IBM、Facebook、Telkom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工作机会 / moringaschool.com

 

可见,公益背后大有学问。如果缺乏对国际公益“专业化”“项目化”的理解,中国学生做出来的公益活动,例如捐书包、捐钱之类,很容易被国际上看作“老土的慈善(old-fashion charity)”。

 

误区四:不懂公益却不做调研

 

公益的专业性意味着设计公益项目时,往往要从严谨的调研开始——如果不足够了解问题,不足够了解别人的需求,如何能够给别人带去帮助呢?

 

在国际上,公益组织开展公益项目之前进行的严格调研,其周密程度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自1998年提出,2001年才正式启动,2年间其委员会发布了多份调研报告,并召开多次会议进行研讨 /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今天中国学生做公益时,很容易就会去想“我想要怎么帮助别人”“我想要怎么帮助野生动物”,而不是“他们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帮助”。没有经过扎实的调研学习,最后做出来的“公益”很可能适得其反的。

 

 

▲由于没有做好前期调研,国内某义工旅行公司“志愿者”在巴厘岛保育海龟时发生了严重的操作错误,将脆弱的小海龟直接丢向海滩,被当地的环保人士谴责 / 中南屋调研员经允许获取的聊天记录

 

在国际上,公益项目失败甚至带去负面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援助的死亡》一书,就讲述了西方的援助与“公益”是如何让非洲变得更糟糕的。《白人的负担》也指出,如果援助计划不能根据受援助人民的需求去提供,经费会打水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援助非洲的3000亿美元资金“在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卢旺达总统Paul Kagame

 

学会做调研是学会做公益的基础。没有先做严谨的调研,没有先进行深度学习,中国学生做出来、讲出来的公益不会被认为是专业的、能给被人带去帮助的公益

 

非洲这个国家和中国的区别是……”是缺乏调研学习的“非洲志愿者”们经常在分享自己经历时说出来的话——非洲有54个国家。连当地的基本状况都搞不清楚,怎么能真正帮助到当地呢?

 

误区五:

应先管好国内再管国外,

先管人再管动物

 

公益到底是在国内做还是国外做?许多中国学生会遇到这个问题。

 

有人会说:“国内还有动物保护问题,为什么要去管非洲的动物保护?”也有人会说:“人还有那么多问题没解决,为什么要去关心动物?”

 

然而,在国际视野中,其实并非如此——公益并无绝对优先级。

 

首先,国际上倡导的世界公民意识是:我们是中国人/美国人,但是首先我们是人类;我们是人类,但是首先我们是生命共同体的一员。

 

涉及到人,美国人不一定要关心美国自己的问题,完全可以去关心中东的难民问——只要这是他自己感兴趣、关注的话题。

 

涉及到动物,法国人不一定要关注法国自己的动物,可以去关心非洲的大猩猩——本来大猩猩就不是非洲的,大熊猫也不是中国的,他们都属于这个世界。

 

▲比利时王子Emmanuel de Merode,也是刚果Virunga国家公园负责人, 一生致力于黑猩猩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 faunesauvage.fr

 

就像上文所讲,在国际视野中,公益并不是一种“崇高”“伟大”的事情,只要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关心自己关心的问题、去帮助自己想帮助的群体,就可以了。

 

非洲公益并不比在国内做公益一定就要好。反过来,去非洲公益也不比在国内做公益差。

 

人与动物之间也不存在优先级别:有的人喜欢动物,便去保护动物;有的人在乎女性赋权,便去关注女性。

 

兴趣的引导、真实的关心,才应该是中国学生选择公益活动时的核心出发点。

 

如果一名学生从小看《动物世界》、对非洲的动物保护感兴趣,就先去非洲做调研,了解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在其中找到一个自己希望带去帮助、也确实能带去帮助的点,努力去做出什么——这样便好。

 

▲中南屋的青年人深入肯尼亚自然保护区,寻找并剪除伤害野生动物的铁丝网,并为当地居民安装防兽灯,缓解人兽冲突 / 中南屋

 

如果一名学生看过《沙漠之花》,对非洲的女性赋权产生了兴趣,先去做调研,了解当地弱势女性到底面临什么问题,专业的NGO们又如何帮助她们。那之后,找到一个自己希望带去帮助、也确实能带去帮助的点,努力去做出什么——这样便好。

 

 

▲参与女性赋权项目的中南屋学员于内罗毕采访贫民窟妇女 / 中南屋

 

去国内偏远山区也好、去非洲贫民窟也罢,去关心动物也好、去关心儿童也罢,都不是说一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重要、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更需要帮助,而是因为你有去关心他们的理由、有去帮助他们的动机。

 

误区六:

割裂地看待公益、商业、学术

 

同样,因为缺乏对公益的深度理解,中国学生容易把“公益”和“商业”对立起来,又或者把“公益”与“学术科研”割裂:

 

“我商业活动做这个,公益活动做那个。”

 

“我科研活动做这个,公益活动做那个。”

 

然而,在国际上,商业被认为是与公益高度结合的。

 

首先,许多公益组织会使用商业方法来做公益。国际公益组织 FEED Project就会通过在其官网上售卖周边产品,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募集资金、购买营养餐食。

 

 

▲为了提高透明度,FEED Project在他们卖的每个产品下方都注明了该商业所得将兑换成多少顿餐食 / FEED.org

 

其次,商业机构也会大量参与公益。关注影响力投资、企业社会责任(CSR),是当今国际商界的潮流。

▲微软公司2019年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 / 微软

 

而致力于“将商业的模式运用到公益中”的社会企业,无疑是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的最佳代表。

 

 

▲肯尼亚的社会企业Kazuri,雇佣并教授贫困地区女性尤其是单身母亲做手工艺品,并开拓市场、出售产品,实现自身企业的盈利和弱势女性的经济赋权 / Kazuri.com

 

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教授的“穷人银行”(Bank to the Poor,又称格莱珉银行)更是国际社会企业的经典案例。

 

▲尤努斯教授设计的小额信贷模式为无法获得银行传统信贷的穷人提供了贷款,使其免受高利贷剥削 / Wall Street Journal

 

除了和商业密不可分,国际上认为学术与公益也是高度结合的。

 

严谨的、学术性的调研,是公益得以专业、发挥效果的重要保障,不仅如此,国际上也认为学术需要服务于世界、服务于公益:好的学术并不应该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而是去研究世界上真实存在的问题,用知识去帮世界变得更好。

 

▲哥伦比亚大学的官网上讲述了对申请人社会服务意识的期待 / columbia.edu

 

如果不理解公益与商业、学术的关联,中国学生在构思公益活动时常常会陷入局限,看不到自己的专业可以如何应用到公益之中。

 

甚至,他们会认为公益是社科学生主攻的事情,与商科学生、理工科学生关联不大。但其实,即便是理工科,国际名校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关心社会的人才。

 

▲国际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希望学生日后都能成为有益社会的领导者,学校对此还专门设立机制进行支持

 

中国学生中的商科学生很容易认为自己只要打好商赛就很好了,理工科学生很容易认为自己只要打好专业竞赛、做科研发好论文就可以了。

 

他们却不知道,国际上对中国学生最容易有的刻板印象就是“商科学生只想着赚钱而没有社会责任感”“理工科学生成绩好,却与社会脱节”。

 

误区七:公益不是一条职业发展道路

 

因为不理解公益,更不理解公益与商业、学术等的关系,许多中国学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公益领域走上一条职业发展道路——而这本是有意投身公益领域的同学在申请文书中可以好好讲述的故事。

 

“想做公益很好啊,先赚钱,赚够了钱以后去做公益!”

 

“想做公益很好啊,先完成学习任务,有空了再做公益!”

 

家人朋友可能这么告诉他们。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可以边赚钱边做公益,也可以把公益结合到自己的学术里。

 

在国际上,专业的公益组织里主要是全职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并不低。

 

▲薪酬数据统计公司PayScale统计的美国不同NGO发展部总监的薪资 / payscale.com

 

就像上文所讲,公益组织涉及非常多不同的公益话题,也有不同类型的组织。所以,他们其实大量需求不同领域的跨学科人才:科学家、商业策划师、传媒人、律师、数据分析师、IT专家、教育家、艺术家... 也就是说,其实无论我们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在公益的世界里大放异彩。

 

如果你学习传媒、市场营销,可以利用这些技能帮助公益组织、公益项目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得益于对社交媒体的灵活运用,#Feedsupper活动在Ins上得到人们的广泛响应,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弱势儿童提供了超过2,000,000顿餐食 / Ins

 

如果你学习艺术、设计,你可以思考如何通过可视化的图像来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公益项目。

 

▲Team Rubicon为月捐人制作了一张图解来直观地展示不同额度的小额捐款将起到何种不同的实际成效 / Team Rubicon

 

如果你擅长IT,可以思考如何通过科技为弱势群体服务,或者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肯尼亚NGO Ushahidi为了防止在当地贫民窟等高危地区突发的暴动伤害到普通民众,利用IT技术在APP地上图标记暴力行为记录,并且实时发送短信预警,以保护民众安全 / Ushahidi

 

如果你学管理学,你可以思考如何使公益项目高效、透明地运行。

 

▲Transparent Hands医疗救助NGO设计了一套监督流程:当捐助者进行定向捐赠时,系统将为其同时创建个人专属页面,捐助者可以据此实时追踪捐赠金额走向以及整个项目进度。

 

可见,公益的世界里大有学问,有很多专业性的“技巧”,并非单纯的“一腔热血做好事”。

 

理解本文所讲的这些,对于中国学生做出真正能帮助别人的公益活动非常重要。而真正的公益不仅惠人,也能惠己——无论是短期来看的“背景提升”,还是长期来看的“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雷区  雷区词条  七大  七大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背景  背景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公益

 中国是否需要西方慈善再教育?

 道德挟持,恐怕不应是此次巴比组合的真正意图。西方慈善盲目崇拜,又仿佛是国人的倒退。   近日有消息称,沃伦·巴菲特将联袂比尔·盖茨将于9月底来华,游...(展开)

公益

 当时髦遇见环保

 好容易咱们住上新楼房了, 欧美倒时髦住老平房了; 好容易咱们开起小轿车了, 欧美倒时髦骑自行车了; 好容易咱们用上塑料袋了, 欧美倒时髦用以前的布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