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缩减1%,并将投入GDP的10%应对疫情。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在全球经济下行和发展中国家遭受严重影响之际,中国援助对帮助发展中国家抗疫尤为重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要看到,一些受援国民众仍存有一定疑虑,如何把国际抗疫援助做得更好呢?始终有提升的空间。
首先,加强研究和政策建议能力,夯实援外决策基础。2000年以后中国对外援助规模逐步提升,而援助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高质量研究是对外援助政策制定和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参考。然而,与传统援助大国相比,我国对外援助研究投入不足,研究能力相对有限,应形成与中国援外投入和影响匹配的高质量研究和政策支持力量。在重点智库和高校加快建设对外援助相关学科,深入、系统开展多边治理机制、对外援助、受援国国别和传统援助大国援助机制等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开展一手研究和实地调研,加深对相关国际机构和受援国主要利益相关方的认知。
其次,持续推动现代化管理,不断提升援助效果和影响。随着援外规模的扩大,我国积极推动援外现代化管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形成外交部和商务部指导,发展合作署牵头援外战略、规划、政策,统筹和监督评估,职能部委执行,驻外使馆商务处监督海外实施的机制。发展合作署成立后开展《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修订和国际交流等积极探索。然而,中国对外援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面临挑战,应进一步提升援助效果和影响。
一是完善对外援助管理制度。受援国国别规划和项目设置应注重参考主要利益相关方视角,立体回应受援国需求和重点。二是建设与援外规模和影响匹配的队伍。三是重视民生和灾后援助的效果与影响。
再次,继续奉行尊重受援国的原则,充分考虑受援国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规划和实施援助项目。建立风险监测和应对机制。
最后,科学主动传播对外援助的积极影响。作为南南合作的主要提供方,中国对外援助不时受到西方媒体等的质疑,其中不乏与事实相悖的内容。应变“做好事不留名”为主动沟通,探索传播对外援助积极影响的有效路径,在现行国际环境下争取话语权。应针对受援国、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三种受众进行差异化传播。受援国传播应采用当地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方式,依托脸书等当地活跃的社交媒体,建立当地语言的网页开展项目宣传;民生项目可通过张贴当地语言的海报等方式开展社区宣传。(作者是公益慈善周刊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