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生代·公益人】牛津海归闯入蚂蚁森林,最潮创业怎么活下来

撰文 ▏ 范泓跃

要是早几年进入市场,晏路辉就做成“先烈”了。

2012年,碳阻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在创业一年后终于接到第一单生意——飞到四川做培训,酬劳3000元。从北京飞成都,来回机票就多达5000元。晏路辉和合伙人面对着两难选择,义无反顾地订了机票,做!

“我们想着怎么也要把第一个项目突破出来。” 晏路辉向《社会创新家》回忆,“多花点时间继续做下去也没什么可失去的。”

 

1:一个巨大的社会痛点

 

2011年,晏路辉拿着在英国赚到的两万英镑飞回中国,打算创建中国第一家碳排放管理公司。在北京,他将英镑换汇成大概二十万元人民币,接着申请了海外归国留学生创业补助。经过政府的层层评估筛选,最终获得十万元启动资金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园区一间办公室一年的免费使用权。

 

他和合伙人拿着凑齐的三十多万元创业,碳阻迹诞生。

那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大概为100亿吨,是全球平均单位GDP能耗的两倍,为碳排放第一大国。远高于美国的59亿吨、日本的13亿吨和德国的8亿吨,且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4%。

碳管理简单的说就是测量并减少碳排放量,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种树等方式来平衡碳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当时国内的碳排放管理大环境如同白纸一张,对国家来说都是新领域,个人创建的碳排放管理企业,不仅屈指可数,在经营模式上也还未摸索出门道。

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痛点。

晏路辉心里清楚,作为创新者,公司的发展可能困难重重。但没想到的是,创业资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上所剩无几;办公室的免费使用权也同时到期,需要交一笔不小的租金。他跟合伙人一合计,干脆不租办公室在家里办公。

合伙人陪他撑了几个月,最终选择另谋生路。

“我理解他,他看不到希望,那时候他老婆快要生孩子了,他也得为家里考虑。自然规律要遵从。” 晏路辉说。

公司只剩自己,晏路辉也有些动摇,但他觉得既然做碳排放管理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事情,就不能轻易放弃,短期内没项目不代表未来也没项目。

困境中,他想到在英国辞职时老板对他说的话。“要是真的想在这个行业创新,你就要做好三年没有收入的准备。”1997年,这位创业者在英国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创业,也花了三年时间才实现第一笔收入。

自己才干了一年多,晏路辉决定赌上一把。他依旧对国家的监管力量和碳管理行业的前景抱有信心,坚信这是开拓中国碳市场的最好时机。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时不时会帮英国老板处理些工作,维持生计。没有工作时就参加联合国的一些线上项目,比如做IPCC的报告评审,每天研读低碳领域最顶级的报告,并和一些联合国的专家交流经验。这为碳阻迹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后面的业务提升起到帮助。

“那段时间我专心在家练内功,感觉心里很平静。因为这些尝试,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去联合国气候大会做分享。” 晏路辉对《社会创新家》说。

 

2:牛津毕业,归来创新

 

2006年,晏路辉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规模较大的IT公司。两年后,他心里越来越不踏实,感觉发展空间变得极小。他不安于现状,便辞掉稳定的工作,申请了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继续深造。

2009年,晏路辉从牛津毕业,撞上金融危机。英国规模稍大的公司,岗位只招收本地人都供不应求,晏路辉更难以找到工作。但自费二三十万元出国读书,直接回国,想想就不甘心。抱着一定要在英国把学费赚回来的坚定信念,他又相继投了几家公司。

录用他的公司,出乎意料,是一家做碳排放量测算的“小”公司,职位是碳排放管理软件开发运营,为百事可乐、伦敦奥运会等做碳数据的支撑。

当时,晏路辉还不知道什么叫碳排放、碳足迹。

但他还是选择入职,由于人手缺失,他不光做软件开发运营,还边学碳行业相关知识,边帮公司做科普宣传及商务对接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累积,他渐渐感到得心应手,也对碳行业的兴趣愈发浓厚。

 

“一,它是全球性话题;二,它跟所有人息息相关。只要每个人做出一点小的改变就能影响这个世界,我觉得就比较有意思,而且它通过技术层面和IT手段也有机会做出改变。” 晏路辉对《社会创新家》说。

正巧2009年年底,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表演讲,中国作为碳排放量第一大国,经济体第二大国,第一次做出控制碳排放量的意愿和承诺,并透露了具体计划。晏路辉看到后觉得机会来了,回国的时机到了。

 

3:蚂蚁森林的低碳合作者

 

虽然第一单就赔了,但培训结束后得到客户的正面反馈,说他们在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让晏路辉觉得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他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3年情况慢慢好转,碳阻迹开始陆续接到常态化项目,比如帮企业做软件、网站、咨询和报告。大多时候,每单收入在3到5万,但也接了不少免费项目,晏路辉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公司需要先把口碑和业绩积累起来。

届时,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启动。多家企业受到政府管控,被要求控制碳排放量。超出国家规定碳排放标准的公司需要购买补齐,未超过国家标准的公司可以把多余的碳排放量卖出,从而产生额外盈利。

多家企业顶着压力和动力找到碳阻迹咨询,希望他们提供碳排放管理服务。

2014年,碳阻迹营收额突破百万元。更多更大的项目也随之而来。

碳阻迹最有影响力的项目,是阿里巴巴找到他们合作的。

晏路辉团队主要负责蚂蚁森林和菜鸟的低碳场景的开发,例如蚂蚁森林里树上冒出的能量值克数,很多就是他们做算法算出的,一些支付宝小程序的界面也是他们开发的。

30到50万的项目对他们来说变得更加常态化,很多公司找到碳阻迹,希望订制碳排放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测算碳排量、提供测量报告、开发小程序、并给出降低碳排放量的方案及为碳排放买卖牵线。

这让晏路辉意识到品牌和影响力的重要性。他笑称,他们现在去谈项目,很多都是跟阿里巴巴、百度、京东这些大客户,但谈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如果放在十年前,碳阻迹什么也不是,需求也不像现在这么明确,没有人愿意理会他们。

他回顾公司一路走来的历程发现,碳阻迹一开始做软件,做不通,软件开发出来一年半都找不到客户。但后来做了第一个培训项目后,人们开始接受他的想法和概念。

“只有这些被接受才可能卖出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后来他们又给江苏的一个交易平台做培训,很多企业都有参与到这个平台当中。这家交易所有着碳排放管理层面的需求,但没有员工了解这一方面,就请碳阻迹去给他们讲,他们再教给企业。最后这些企业会找到晏路辉的团队,希望他们提供咨询。这样先把咨询做下来,再去做软件,才是更加合理的。

 

近几年,晏路辉渐渐意识到,按照之前做软件或咨询这种提供产品服务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碳阻迹希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他觉得是时候升级了,但初心还是保持不变,就是想推动中国的低碳发展。

“战略上差不多,但是战术上面差很多。”

 

4:从B端到C端

 

在打开并做好B端业务后,晏路辉尝试拓展C端市场。

过去八年,晏路辉团队收集整理出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八万多条碳数据。他们从跨国公司的企业官网及一些海外数据库和文献里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每年数据都需要更新。“我们会专门请人去查阅报告,把数据提取出来,这项工作是比较枯燥的,但要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量数据库还是很有必要的。”

晏路辉向《社会创新家》分析:“为什么我们要做C端、做数据库?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其中,这样我们就能把平台做起来,就有机会把规模和影响力做大。”

在现今市场上,性价比会逐渐变得不那么敏感,而带有创新、环保这种理念的产品越来越打动人,转型是根本性的,所有的行业基本上都要进行变革。

把C端的小程序和低碳商城做大且做出影响力,是碳阻迹这两年的计划和最大挑战。这些全球都没有人做成过,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不如中国这么强,移动支付也没有如此普及,用手机支付对他们来说很麻烦,这使晏路辉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是完全有机会通过手机应用把这些事情做成的,而且都是有可持续性的。欧洲国家的电商和物流跟中国没法比,他们快递一个东西有时需要一周,所以差别很大。”

开拓C端市场,晏路辉希望他们的小程序能识别所有产品的碳足迹,为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好在一些欧美公司对这个项目有兴趣,主动寻求合作,以此进入中国市场。

现在他在英国的老板早已从公司退休,专心在英国牛津市当市长。碳阻迹也已经实现作为一股推动力让国家达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晏路辉凝视着公司墙上“让每一个产品都有碳足迹”的使命,对未来继续推动社会低碳转型充满信心。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牛津  牛津词条  新生代  新生代词条  闯入  闯入词条  蚂蚁  蚂蚁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公益

 唐明灯:中国公民社会边走边唱

 公民社会的中国特色  中国已经进入公民社会,还只是处在公民社会的前夜?标准不同,则答案不一。  2009年1月15日,北京大学公民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首部《中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