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NGO走出去】 廖洪涛:如果不熟悉国际话语体系,别人就会误解你的好意,低估你的贡献

   *图文无关

 

编者按 ··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在全球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NGO走出去是和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规模、承担的责任、影响力相适应的趋势之一。乐施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发展援助机构,一直以来关注“中国NGO走出去”。除了继续在内地开展扶贫、人道救援等工作,其实我们有一部分的工作目标也是支持、倡导中国NGO走出去,与国际社会和社区开展各种扶贫与发展合作项目。

 

 

相比中国政府、企业的规模、责任和在全球的经济影响,中国NGO走出去还是比较慢,规模也相对还比较小,只有更加大的成长才能和中国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力相匹配。

 

 

我们有幸采访到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廖洪涛,为大家分享中国NGO走出去相关的一些核心理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以下是文字整理内容:

 

廖洪涛,现任国际发展救援机构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兼任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他于中山大学取得地理科学学士及地理学硕士学位,并取得香港大学地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廖洪涛博士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拥有多年的扶贫发展救援和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他于1990年代初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环保局任职。他在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合作,NGO管治及策略规划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

 

 

 

1:

NGO走出去:刻板印象需要时间消除

 

 

 

中国国际社会的交往意义重大,但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国际交往也不应该只是贸易旅游消费等经济活动,更应该是民间社会交往。在民间社会交往当中,NGO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国际NGO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进行扶贫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认同。

 

 

目前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据报道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与中国的民间社会经济交往存在一定误解。一些中国企业进入海外社区只是封闭式的生产、经营、消费,与社区群众不做有效对话交流,那当地社区就会认为中国来这里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赚钱目的,对当地发展没有什么贡献。长此以往,在当地社区中形成不良的刻板印象是很难消除的。

 

 

但是如果有中国的社会组织在当地社区、弱势群体中开展在地的,比较扎实的发展项目,长期深入交流发展,可以更好的在当地社区传播影响、对话交流,帮助当地社区发展,会很好的改变当地社区对中国人既往的观感。

 

*图文无关

 

 

 

2:

走出去不是一个口号就能解决问题

 

 

中国NGO探索性地走出去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中国扶贫基金会相对早一点,和中国企业合作在非洲当地开展一些医疗卫生、社区发展项目。比较多NGO走出去,是在15年尼泊尔地震之后,很多中国NGO去尼泊尔开展救灾、重建项目,是相对比较大一点规模开始走出去,近几年还有一些在东南亚的缅甸和非洲等地开展社区发展、教育项目。但总体来看目前走出去的NGO还是屈指可数,这也是为什么说道路是漫长的。

 

 

就我的观察,有一些中国的NGO在东南亚协助当地社区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应用国际发展领域的一些基本理念开展项目,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优势,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让在地的社区、弱势群体认同,有参与,项目模式也得到了当地各方面的认同,但这样成功的例子非常少。

 

 

对于中国NGO自身发展,走出去,一方面需要政府来号召和鼓励。相关的政策的制定也有很大的空间来逐步改进,才能有更好的相关的资源来和政策配套。另一方面,从NGO本身来讲,除了要争取公众认可、政府支持、外界各方合作之外,更关键的还是NGO需要有自己的清晰的定位和使命,以及相应的经验积累和能力建设。

 

 

国内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在国内开展项目根据国内的政策经济文化背景而定位,如果走到国际社会上,就需要适应当地的国情,根据基金会自身定位和优势,确定在哪些领域、哪些地区、开展什么样的项目?自己要多分析,哪些议题适合,优势和挑战在哪里?和其他一些同类机构有没有比较和定位,人家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走出去不是有一个口号就什么问题都会迎难而解,要很清楚的来分析自己的定位和优劣势、有参照系,学习借鉴,明确自身要补哪些短板。和海外相关群体的交流对话,可能也和国内群体交流对话的模式和话语体系很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不一样的,要投入时间精力深入与当地社区的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对话,所以也需要大家边学边干。

 

 

边学边干,其实有些工作并不是有很多资源和资金才能参与的,有些议题、论坛、行业对话,标准制定,都是NGO自身定位以后的能力建设,取决于机构自己的定位和分析,并进行机构学习和团队能力提升。有些外部因素短期内无法解决,就中长期来解决。但是机构内部的定位和能力建设是可以有计划地开展的。

 

 

现在的大背景是中国国际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力非常大,同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学生在国际发展领域有过教育、工作经历的也非常多,年轻一代有很多有国际视野和阅历、国际机构工作经历,如果中国的社会组织能够吸纳这些人才,提供平台,再有具体的工作来历练和成长,也是中国NGO走出去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视角和优势。中国NGO走出去,需要建立起一个和多方群体交流对话的体系,首先要和这些群体有一个好的交流,有些能力是要边干边学。而这些年轻人当中有些已经和当地社会组织有过共同工作的经历和视野,他们可以加快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学习过程。

 

*图文无关

 

 

 

3:

如何更好地被国际社会认同?

 

 

 

当然除了社区项目,国际社会有一些大的论坛、交流平台、议题等,中国的社会组织如果能通过这些交流的渠道来发声,也是让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的好的途径。其实中国NGO也有参与的一些卓有成效的议题讨论,如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中国社会组织每年参与的规模和影响还是较大的,在一些议题上的国际对话也比较多,当然也和中国政府的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比较开放的态度有关,中国社会组织把自己的声音和国际社会对话交流,也得到各方的认同和赞赏。

 

 

其实中国国际发展领域的捐赠、援助、项目、基建等方面,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投入非常多,但为什么国际社会对这方面的了解、认同还不够多?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些负面反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做了这么多工作和努力,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好的认同?而不是被误解别有用心,这值得去探索。举个例子,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的密松电站项目被叫停了,有中国学者去研究之后说是因为西方NGO在缅甸的工作导致了当地社区对中国投资项目不接受。但问题是,西方NGO和中国的NGO都在当地开展项目,那为什么中国NGO在当地就没有这样的影响力?我们的社会组织在当地的工作能否让当地社区认同,帮助当地群众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国际对话交流议题上,这十多年来,其实中国民间组织参加的各种国际会议很多,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国际对话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我觉得展开国际对话是要有一些共同框架的,例如性别平等、教育、医疗卫生、基本权利保障,社区参与式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等,如果没有一些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对话框架,那可能就是大家各自表述,没有有效地对话交流讨论、没有共识,这是非常可惜,事倍功半。

 

 

通过熟悉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共同框架,向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表述和交流,扩大影响和认同。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是如果话语体系、梳理表达不清楚,可能导致别人误解你原本良好的意愿,也低估了你的贡献和意义。

 

 

另外,中国是大政府,不管是解决基本社会保障,扶贫,义务教育等等,政府做的范围非常大。如果中国NGO走出去,也可以考虑借鉴中国经验,倡导当地官方来加强解决贫困、弱势群体发展等问题,用我们已有的这些经验和模式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社区来借鉴和参考。中国在过去解决国内的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也有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在这些问题上可以与国际社会更好地互相借鉴和交流。

 

*图文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洪涛  洪涛词条  好意  好意词条  低估  低估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误解  误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