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视点】徐永光:四件皮夹克引发的公益经济学讨论

 

作者 ▏徐永光

 

编者按

 

新冠疫情之下,中国公益将走向何方?

 

伴随疫情持续,如今整个公益行业深受影响,各机构、项目的各项工作进度放缓甚至停滞。昨日(6月16日),北京市政府在疫情发布会上宣布,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由三级提升至二级,恢复社区封闭式管理。当下北京情势,同样会给全国再敲一遍警钟,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正常,或许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公益行业能否利用这段“休整期”,拓宽学习边界,在更宏大的知识结构与视野里提升专业能力?

 

事实上,公益也更需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分析和论证,这关涉公益伦理,关涉路径与工具选择,关涉模式建立和项目运作。但因为行业体量声量有限,一直以来没能得到这些学科充分且深入的关照。

 

此文为南都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徐永光先生所作。徐永光近读经济学著作,对行业多有从经济学出发的反思。

 

 

 

最近读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N. 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著作,颇有心得。

 

经济学的核心就是讲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讲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这个理论用于公益,就是公益经济学。

 

这里有一个公益捐款“一掷千金”的案例,我尝试用经济学理论作浅显分析。

 

我参加联合国妇女署的一个妇女慈善论坛,同台对话的有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刘伯红。她讲了一件事:快入冬了,她到灾区做调查,一位妇女拉着她抱怨:现在每天都在发冬衣,她已经排队领到第四件皮夹克了,还是男式皮夹克。这位妇女说:“家里有孩子,我最需要的是婴儿奶粉”。

 

分析这个案例。首先,谁发的皮夹克,是政府吗?肯定不是。政府发放救灾物资的管理严格得很,不会出现几级政府或不同政府部门重复发放的现象。可以肯定,来送温暖发冬衣的是慈善机构。慈善机构信息互不沟通,纷纷送冬衣来了。

 

慈善组织的钱是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可以肯定,钱不是慈善组织自己生出来的,是募捐来的。冬天快到了,“给灾区人民送温暖”,用这个话题募捐很有号召力,于是企业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

 

在商业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公益捐赠市场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消费者付费,有偿交易;后者是捐款人埋单,无偿捐赠。慈善捐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有真实需求的困难群体。

 

假定这个村有100人,冬衣人人需要。但其中50个人不需要捐赠,他们自己有能力去购置冬衣;还有10个人,可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政府会照顾,给他们发冬衣。剩下还有40人,这40人不是最穷,也不是很有钱,如果给他送了冬衣,他可以省下钱来去购置别的物品。这部分人接受慈善捐赠依然是合理的。要满足这村的冬衣需求,捐40件就够了。而现在的情形是,这个村100人,不论是否需要,每人都分得4件皮夹克,一共发出去400件。按每件皮夹克购置成本300元计,一共需花掉12万元。而实际需求40件皮夹克,只需1.2万,意味着90%的捐款被浪费了。

 

经济学上还有一个理论,在慈善活动中非常适用,就是消费品有一个“替代品”的概念。冬天过冬保暖,比皮夹克更实用的是军大衣。在这个时候,村民并不需要时髦,过冬保暖而已。我在网上一查,单价100块钱的军大衣有几公斤重,非常实用。也就是说,当御寒过冬成为目的时,军大衣就是皮夹克的替代品,需要冬衣的村民有40人,花4000元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就是12万元的1/30。结果慈善组织投入了30倍的钱,实在浪费惊人。

 

糟糕的是,这里还存在一个违背慈善伦理的严重问题——对受助人不尊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讲过“消费者主权”理论,即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消费的权力。慈善组织不给受助人选择自己需求的权利,那个妇女明明急需婴儿奶粉,你偏强加给她男式皮夹克,同样违背了经济学原理。“情怀最伟大,过程很享受,结果不重要”,这是做公益最常见的毛病。

 

经济学还有一个边际效用最大化理论,或说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譬如,你在沙漠里旅行没水喝,要渴死了,给你一瓶水是救命水;给你第二瓶,没有救命效用了,但喝得舒服,也很好。但现在给你一桶水,要你都喝下去,那要把你撑死,这叫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理论在希望工程慈善捐赠中很有解释力。当年我们有一个动员口号:捐款300元,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300元在二三十年以前是我们半个月的工资,但你捐献半个月工资,一个孩子命运就改变了。这个投入的边际效用有多大?作为慈善投资,它的回报率是10倍、100倍甚至1000倍。

 

四件皮夹克这类滥行布施的慈善行为,给受助人不需要的东西,边际效用是负的。受助者觉得慈善组织乱来,糟蹋钱,拿了皮夹克还要骂你。

 

这种“慈善”行为——现在应该加引号了——还对慈善生态造成了破坏。

 

送温暖的某家慈善组织拿到3万元捐款送了100件皮夹克,为了把滥行布施进行到底,会把每一个领取皮夹克的人记录下来,是哪个村的,什么名字,身份证号全部登记。工作人员拿了100件发放记录给捐款人看,你捐了3万块钱,我买了100件皮夹克,已经送到了灾区群众手里。捐款方看了特别高兴:捐款用得好,很落地,很透明!下次还要给你们捐款。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坑蒙拐骗,跟商业市场上假冒伪劣是一回事,甚至更恶劣。本来是对慈善资金的滥用,是对慈善事业的破坏,却用假象让捐款人感觉很满意,继续上当受骗,慈善组织继续去一掷千金。

 

所以,慈善行业需要建立一个供应链生态圈。因为捐款人没有到第一线,不了解情况,那些有公募权的慈善组织也是高高在上,他们并不了解灾区的真实需求。我常常讲,有钱的基金会、慈善会要与扎根于社区做服务的草根组织合作。基金会、慈善会有钱出钱,基层社区公益组织有力出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就是公益供应链生态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4年前辞掉农业大学发展学院院长职务,跑到云南勐腊县注册成立“小云助贫中心”,在河边村搞精准扶贫。我去过两次河边村了解李教授的扶贫成果。

 

河边村村民59户,小云团队挨家挨户调查,摸清哪个是真正的贫困户,如何因人制宜帮助他们脱贫。逐户调查结果令他吃惊:59户当中,有10户最穷的,居然没有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些拿救济的并非“贫困户”,其中还有村干部。10户最穷的农户压根儿不知道国家还有给穷人救济款的政策。

 

李小云把这个单子交给村委会:这10户是不是最穷的?你们认不认?村里承认这10户确实是很穷,但想做调整,就会动别人的“奶酪”,这在村里没门。于是就再向上级申请追加名额,让这10户人家进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做慈善,怎么才能知道底层群众的真实情况和真实需求,如何满足这些真实的需求。实际上,每个行政村都有上面派下来的公务员做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怎么没有发现真实情况和需求,原因是什么?发现了又能如何?不用我说,“你懂的”。

 

公益组织在精准扶贫中有自己的独立性,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独立意志,这是公益扶贫的独特优势。在河边村精准扶贫中,“小云助贫中心”因其资金投入的有效性,撬动了近2000万政府和公益基金会的资金投入,成为公益供应链生态圈建设中的耀眼明星。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徐永光  徐永光词条  皮夹克  皮夹克词条  视点  视点词条  经济学  经济学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