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讲述】伤残之后,蓝领工人的生存之路在何方?(上)

编者按 ●●

 

2019年全年认定(视同)工伤113.3万人……超过一半受工伤职工因此导致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这是来自《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一组数据,在这组数据背后,又有多少艰难的故事不为人知。

2020年的疫情,令各行各业的蓝领工人失去很多就业机会,而因工致残的蓝领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注定要经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期简报推出深圳砥砺左撇子工伤工友系列故事,讲述他们受伤后的种种痛楚与无奈,以及他们非同寻常的坚韧与努力。虽然,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挑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可以通过团结互助,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故事一:46岁的胡师傅:伸出“负伤”的援手

 

 

出生在新疆的胡师傅今年46岁,曾在通江市重型机械厂做了20年的车工,但也因长时间接触砂轮机患上了手臂振动病。2016年,历经曲折的职业病认定过程后,胡师傅终于拿到了赔偿。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来自公益机构的指导,因此他也希望用自己经验帮助更多患职业病工友

 

 

领导说:“车工没有职业病

 

 

胡师傅的手是2010年开始出现异常症状的:吃饭时经常感觉筷子捏不住,手很酸,要反手按压一下。坐公交车时,扶着振动的扶手时间长了也会疼。胡师傅一开始觉得是自己没有调节好休息,可即使是探亲休假一个月,却还是不能减轻症状。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职业病,因为车间的领导说过:“车工没有职业病。”

 

胡师傅日常使用的磨刀砂轮

 

但是胡师傅并没有放弃追问手疼的原因,他根据自己的经历,仔细列举可能的东西,通过网上大量查阅查资料,摸索了接近10个月以后,胡师傅得知自己的病症可能是长期操作砂轮机导致的手臂振动病。

 

与大多数工人一样,胡师傅首先想到与工厂协商解决。他在医院做了肌电图检查,拿着检查找到领导,希望工厂能将自己换到一个不接触振动源,且有平行工资的岗位,但胡师傅的请求却遭到了工厂管理方的拒绝。在换岗无望的情况下,胡师傅决定辞职,并诉诸法律。幸运的是,胡师傅最后的离职日期是2015年10月份,而他递交职业病诊断申请是8月,这给他后面的工伤之路赢得了一定优势。

 

胡师傅参与建造的船舶

 

 

职业病诊断路漫漫

 

 

胡师傅在网上搜集资料,加了相关QQ群,并在QQ群中得到了公益机构的指导。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胡师傅,应该先到当地的疾控中心或者职业病防治中心进行职业病诊断,要明确是在工作当中造成的伤害,要找到伤害源,确定接触时间的长短,损伤的程度等。2015年8月,胡师傅逐一找了省疾控中心、省职防院、市职防院三个地方之后,通江市职防院正式接受了职业病诊断申请。

 

2015年9月,专家对胡师傅做了多次监测,并在工厂召开座谈会,讨论和确定工厂工人每天接触砂轮机的时间。直到11月,胡师傅终于收到了职业病诊断结果,确定了胡师傅因长期操作砂轮机导致患有手臂振动病。

 

拿到职业病诊断结果是第一关,要想真正获得赔偿,还有很多路要走。接下来胡师傅需要进行工伤与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胡师傅第一次劳动能力鉴定结果为十级伤残,这是最轻度的等级。机构工作人员建议胡师傅争取重新鉴定(总共有两次鉴定机会),最终被确定为八级伤残。车工导致的手臂振动病,胡师傅是通江第一例。

 

由于工厂拒不配合支付胡师傅的工伤补偿,利用各种方法拖延。胡师傅对工厂提起了诉讼,经历了一审和二审,才最后拿到了各项补偿金。律师建议胡师傅和原厂恢复劳动关系,胡师傅考虑到回到工厂也不能处理好和管理层的关系,最后放弃了回到工厂的要求。 

 

 

企业缺乏职业病防治与宣传

 

 

胡师傅个人经历了职业病的了解、认定和追讨权益的全过程,并且面对了次生的再就业和家庭生活的变化。不但如此,他还在后来的几年中帮助了一些工伤/职业病工友

 

回忆这些经验或教训,胡师傅感慨良多。他说:” 造成工人工伤的头号原因,是企业缺乏必要的职业病防治,甚至连最简单的宣传都很少。工厂车间的设备大多陈旧且缺乏保养,工作起来的噪音和振动都很强烈,工厂也从来没有给工人配发防震手套。”

 

胡师傅所工作的单位领导还对工人们说:“车工没有职业病。”让很多工友误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这些领导自己都不懂得职业病的相关知识,更别提帮助工人防治或者配合工人做职业病诊断了。

 

平时工人很难找到工厂安全环境部的人,更别说得了职业病要权益了。工厂里劳资处的管理人员不愿意给工人做工伤或者职业病诊断,对于真正患职业病的工人,劳资处往往就是给工人换个岗位就解决了。

 

现实中更难以接受的是,一些企业知道职业病的患病机理和赔偿标准,但是却故意规避责任。还有厂子为了避免责任,专门寻觅老少边穷地区、受教育程度低的工人去高危岗位,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岗,不用做长久,几个月就挪挪岗位、换换分厂,留不下痕迹和证据。这些工友们稀里糊涂地得病,却都找不到源头,只好带着永远的伤病回到老家。

 

 

认定职业病需要跨过“四道槛”

 

 

工友自身角度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把“身体不舒服”和“职业病”联系起来。有一些症状按道理应该算职业病,可是在目前的法规里找不到依据。例如,车工工作时需要长时间保持15度前倾站姿,这会造成腰部和后腿肌肉劳损,但是职业病目录里没有这项。

 

胡师傅认为,认定职业病的过程需要跨过“四道门槛”,需要工友努力克服:

 

1)知识门槛。许多工友没有“职业病”的概念,连“职业病防治院”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去了见到大夫,也不能准确描述症状,说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环境,悻悻而归。

 

2)时间门槛。意识到自己得病就是很漫长的,有些人几十年也不承认自己患有职业病。自己确认得病了,法律认定过程还要好几个月甚至一二年。很多工友以为几个星期就能搞好,没想到旷日持久,就半途而废了。认定职业病需要数据、公式,工友们如果不耐心问一问、查一查、学一学,是很难理解的。

 

3)资源门槛。大家总说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但武器不一定锋利。熟识职业病目录的律师非常少,只会抽象地说 “找证据”。啥是证据?你身边的工具、噪音、粉尘、接触时间,和你身上的“毛病”,怎么联系起来,这是需要工友们主动回忆,并和律师商量的。很多假设,需要验证,不能想当然。律师又不在车间,他想象不到具体场景,不能替你判断这是什么工作环境导致的职业病。医生是另一类“专业人士”,但是因为来看这种病的人少,大夫也没经验,很可能存在误诊。

 

例如,把手臂震动病误诊成“腕管综合症”,把矽肺病误诊成“病原性肺大泡”,非常耽误事。还有就是社会上有一些公益机构,志愿者也存在对具体操作不了解的情况。“能看出他很热心,但工友给不出关键信息,也没办法。”

 

4)心态门槛。整个事情,最考验心态。很多工友被“急躁”给打败了,一旦急于求成,就会“半天入不了门”。要做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斗争的准备,日常生活要安排好。遇到挫败,别抱怨自己,而应该虚心找人问。胡师傅建议,工友们一定要耐心摸索正确方法,冷静听取他人的经验和意见,走弯路不可少,及时总结才能真正维权成功。

 

即便跨过这几道坎,顺利完成职业病认定,工友们还会面临新的难题:再就业。胡师傅建议工友们,如果有机会要抓紧考取几个证件。不说扩大就业机会,至少能避免失业,而且学习过程也可以提高知识素养。他在工作期间,陆续考取高级电工技师证、消防员证,眼下准备考电机维修操作证。

 

 

>>>故事二:年轻的小林:百万分之一的境遇

 

 

2009年,16岁的小林(化名)从广西老家出来打工,一直在广东印刷行业从事烫金机操作。6年后的一场事故,他不幸被机器夺去了右前臂,成为了每年百万名因工伤残者中的一员。受伤后的他,身体遭受折磨,经济上窘迫,心情更是抑郁烦躁。因为从小被老人带大,和父母关系生疏,他与前来照顾的父亲发生了各种矛盾。最后,父亲把他一个人丢在医院走了。

 

“当时真想一死了之……”几年过去了,小林回忆起那段往事,平时开朗的他,情绪马上低落下来。是啊,本值青春大好年华,却要在残缺的伤痛中度过,又和家人有着难以消除的隔阂,所有的痛苦只能自己承担。不过,年轻的他并不甘心就这样结束生命,最终,对于生存的渴望战胜了内心阴影,“既然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搏一把呢?”他决心要以更多的努力,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待。

 

心理创伤往往随着伤势情况而加重,因此不少重伤者都经历过严重的心理抑郁——这是受伤后除肉体伤痛以外的第一道坎。原本健全的肢体变得残缺,家人的冷漠或者过度关怀都会给伤者带来心理负担。遇到用人单位不配合的情况,伤者还要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像小林这样能够坚持过来,敢于重新面对人生的伤者,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因此,除依靠伤者自我调适,药物缓解之外,更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理解支持。

 

深圳砥砺左撇子工伤再就业,是一支关注工伤工人利益以及就业/创业问题的公益团队。他们长期协助工友处理工伤权益事宜、针对有就业/创业需求的工友进行能力提升的培训,增加工伤工友成功就业及创业开店的机会,以此来解决工友们的生计问题。

 

砥砺左撇子工伤再就业团队

 

于是,砥砺左撇子工伤关注组在小林住院期间开始与他建立联系,帮助他缓解伤后的精神压力;联络律师等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因工伤带来的法律问题,……陪伴支持他尽快走出情绪最低落的时期。项目组自2018年运作至今,已为4000多名因工伤残者提供了各类形式的支持与服务。

 

 

生存下去很难  再就业更难

 

 

真正要生存下去并不容易,有份收入是首要条件。学历偏低,没有技能,身体又有了残缺,以前的工作不能做了,公司也不愿留,回家乡更找不到工作……这些难题一起摆在了小林的面前,让他感到心焦。“一只手能做什么?”还没出院的小林在手机上努力搜索着,寻找各类就业信息,希望能给未来的出路带来一些启示。

 

出院后,正值夏季,他顶着烈日走遍了广深莞的残疾人招聘会,却四处碰壁:工资高的学历要求也高,对学历没要求往往都是最低工资,很难让外地人生活下去,终于看到条件要求、工资都还可以的岗位,却又不招手部有残疾的……

 

“那时真感觉比在医院的时候还绝望。到处找人问,到处找不到……”小林有些撑不住了。

 

再就业之难,对于回不去乡村的伤残蓝领们来说,是回归正常生活的第二道坎。有调研数据显示,60%以上的伤残者都会在工伤程序结束后因劳资纠纷、没有合适岗位、工厂搬迁或倒闭等各类原因陆续离开原用人单位,寻找新的工作。

 

据砥砺左撇子再就业项目组的相关人士介绍,“我们服务的伤残蓝领工人群体,主要来自加工制造业,绝大多数都是手部残疾,再就业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少限制。其中类似小林的重伤者虽有残疾人就业政策扶持,但在实际情况中,择业范围仍非常受限;而对于数量更多的外伤明显的轻伤者,在用工市场上则更是处于既无政策帮扶,又比普通人劣势的尴尬地位。”

 

经历过伤痛后的工友们,往往更希望得到一份安全、稳定的工作,也愿意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谋生。然而,由于绝大部分伤残蓝领工人来自于制造业一线,有着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特点:文化水平、技术技能较为有限,缺乏职业规划,缺少信息资源途径,不了解其他行业情况,盲目择业,容易失业等等。再加之劳动能力不同程度受损,更增加了他们再就业的难度。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收入水平普遍降低,融入新工作时的心理与生理障碍,都成为他们再就业之痛。

 

因此,从这些方面为伤残蓝领们提供有效的再就业支持和引导,便成为砥砺左撇子工伤关注项目组努力的方向。

 

 

公益创业培训班能否提升“软技能”

 

 

在深圳砥砺左撇子的公益创业培训班,小林认识了比他年长十多岁,有着极为相似经历的陈师傅。

 

二十年前因工伤失去右臂的陈师傅,是很多伤残工人心中的传奇人物。他创办社会企业“左撇子豆浆店”,靠一只手经营早餐店十多年的故事,鼓舞了数不清的人。在砥砺公益项目的资助下,伤残者们可以在店里免费跟着陈师傅学早餐技术、经营方法。

 

小林和其他学员最开始学习早餐店技术时,难免会有各种畏难情绪。作为榜样的陈师傅常说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小林也发现,面对没做过的事,“不能总是想,不行动,真的去做些具体的事了,会发现自己还是可以的。”因此,有了创业培训这个操作体验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大家重新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多一条谋生的出路,也传播着为大众服务、互助友爱的公益心。

 

再就业求职现场

 

除了具有帮助伤残者提升自信、开拓思路、学习技能作用的创业培训,砥砺左撇子工伤关注项目组正在打磨的“助力伤残蓝领再就业”系列培训,定位于提升伤残者再就业前“软”技能:指导大家写简历,讲解演示各类网络招聘网站,以此增加工友们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邀请招聘平台为工友模拟面试,增强工友表达能力、增加录取概率;通过专题工作坊,协助大家疏导生活、工作中由于各类心理障碍产生的沟通问题;邀请热门行业的从业者介绍各行业入行门槛和工作前景,帮助伤残者更有方向地选择行业;邀请讲师介绍职业规划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建立基本的财务观念,更有计划的进行职业选择和生活。 

 

 

加入砥砺“左撇子”

 

 

工伤后的小林幸运地得到了公益机构的支持,并因此认识了更多同病相怜的朋友。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经历过的坎坷,也是很多伤残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果像我一样受伤的人,能够早点遇到像砥砺左撇子这样的机构,就能早点走出那些痛苦了。”小林回顾自己在公益机构参与活动的经历,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挣到钱只是为个人生存,帮助别人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尽管后来经过努力,他已经找到了一份收入可能更高的销售类工作,但在一番思索之后,仍决心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只为能够帮助更多类似经历的人尽快走出伤痛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经过两年公益工作的历练,原来总会不自觉藏起右臂、低头说话的小林,已经可以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将工伤常见问题讲解得头头是道。现在的他正用自身的经验和所学,帮助、带动伤残者更快更好地回到正常生活中去!

 

 

End

 

 

素材提供:砥砺左撇子工伤再就业,仅用于公益传播,文中人物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蓝领工人  蓝领工人词条  何方  何方词条  之路  之路词条  伤残  伤残词条  讲述  讲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