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壹家人留言,纷纷好奇在公益组织工作是怎样的感受?全职公益人又是什么“隐士道人”,是否需要“身怀绝技”?壹仔决定陆续邀几位壹家人,和大家好好唠唠他们的故事。
掌声有请本期壹周壹聊嘉宾,壹家人李健强。
2011年底,29岁的他
选择南下加入刚落户深圳不久的壹基金
2020年,从“三十而立”走到“四十不惑”
这9年他经历了什么?
01:
南下,与高手过招“有瘾”
2011年,健强在一个国际公益机构的研究团队担任研究干事。当时的壹基金落户深圳不久,还在起步阶段,员工二十多人。健强先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壹基金的工作,一次他和同事熬夜整理了一份关于机构救灾策略的方案,要通过当时执委会的审核,却被执委们提出了一堆犀利但又很准确的问题,他感觉到这才是高手之间的过招,反而激发了加入机构的斗志。
于是,健强决定南下,成为壹基金员工,员工号OF26。
健强说他特别幸运的是,在2011年加入壹基金后,就开始参与联合救灾项目的搭建,参与设计和协助公益伙伴采购温暖包的物资,这两个项目后来都成为了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品牌项目。
2012年6月云南永宁地震,高原毒辣的太阳让健强的脸晒蜕了皮
2012年是壹基金各项项目全面启动的一年。健强三分之一的工作是参与救灾网络项目的建设和救灾行动,三分之一工作是启动减灾小课堂的开发,还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是做项目相关的研究,每一项工作都不同于以往,都是全新的开始,健强抱着极大地热情参与其中,忙碌而充实。
02:
归去来兮,因救灾重回雅安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地震,改变了健强的个人发展计划,一年前好不容易做出决定南下深圳发展,却因为救灾与重建的缘故,又重新回到四川,扎根在了雅安。地震发生当天,他和壹基金的同事明涛就前往雅安参与救灾,之后任雅安重建办副主任,全面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2014年壹基金成立防灾减灾部,健强任主任,参与减灾示范校园、儿童平安小课堂、儿童平安训练营等项目的研发升级与推广。他说,在减灾领域的深度参与,弥补了他在灾害管理中的短板,对灾害管理有了更系统的理解和认知。
2015年他又兼任新组建的研究与公益支持部主任,负责研究与评估和公益支持,并启动了联合公益计划。2016年开始负责协调与日本JICA和UNDP的合作项目,这又极大地扩展了他在灾害领域的国际视野。
随后几年,随着壹基金的项目发展,健强先后在2017年完成了两个民政部委托课题的研究,让他对灾害领域的政策体系有了更多理解。其中“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应急响应及联合协作机制研究报告”,获得了救灾司领导的好评,并在全国会议上做了分享,让他很有成就感。2018年健强任项目总监,2019年改任项目专家,又让健强更多地从整体层面思考机构的发展与项目管理工作。
03:
三年又三年,越难越爱!
九年来,变化一直不断,他也经历过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每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愿意跳出来再看,把自己当做一个观察者,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参与式观察。正是作为行动者和作为观察者的两个角色不断切换,让他对很多问题有了不一样的视角,也有了更快的学习和成长。对于健强而言,总是愿意看见或善于挖掘微观工作的宏观意义,并以此激励自己。只要工作聚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民间公益发展的方向上,频繁的出差加班,解决众多困难和问题,很多第一次去承担新任务的紧张和压力,就都成了实现项目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必经之路。
在问到这些年有哪些难忘的时刻时,健强说太多了,一个有使命感的公益组织如何在实践中坚持与妥协、合作与博弈、高光与低潮,有太多地故事值得回忆和书写。
健强说:“壹基金作为公众支持度最高的公益组织之一,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样本,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方非常多,不同相关方又都会作用于机构,在壹基金工作能在前沿阵地见证公益行业的开拓与发展,又能通过参与管理运作去更好的理解社会。壹基金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一个复杂地工作界面,需要有多元的视角,锻炼一种综合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员工我们都需要重新去认识壹基金,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
健强本心中还是像个学者,他一直希望对这些年的经历和参与的项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健强说,在壹基金度过了九年的美好时光,九年间与同事们无数次携手战斗,所结情谊一生难忘。
(本文撰笔者:飞鸽;本文编辑:决明子)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