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察】“一切皆可公益”:20年来,中国互联网公益做了什么?

公益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捐钱捐物,用户可以捐步数、捐时间、捐消费、捐信用、捐服务,等等,“一切皆可公益”。

 

 

1月8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红十字会会员服务中心,会员正学习使用“红会通”手机软件。

 

“我是孩子的爸爸,从产检到宝贝出生,一直都收到了爱心,享受了好几千元的优惠。谢谢大地新芽!谢谢大家的关心!”

 

这是支付宝app上阿里巴巴“链上公益”计划中,爱德基金会发起的大地新芽行动公益项目,主要是针对贫困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在贵州岑巩县和云南芒市开展检查、预防、早期干预等措施。这个项目从今年1月上链,截至今年9月14日,平台上共计有139,557名爱心商家参与,募捐金额为91.16万元,累计受益人数达5293人。

 

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的捐赠信息,包括捐赠人、公益机构、第三方监管、受益人等主体,永久记录在阿里巴巴公益联合蚂蚁金服开发的公益链上,实现了善款上链、过程存证、信息追溯、反馈触达、多端参与等全链路形成闭环并全部上链。截至8月底,已有45亿笔善款上链存证,背后承载着4亿消费者、200万爱心商家。业内人士称之为“一场公益革命”。

 

互联网公益有着天然的契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中国互联网公益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成长,给公益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剧变。技术不会自动解决一切公益难题,还取决于人对于技术的态度和愿望。阿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这是中国互联网人对公益前景的一个美好期许,也是基于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建立的信念。

 

 

“人人可知晓,人人可捐赠”

 

 

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的全国上下的爱心和救灾热情,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被称为“公益元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公益开始呈现出现象级的爆发趋势。

 

当年,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三大支付平台,为汶川地震募捐了超过6000万元的善款,虽然只占到赈灾捐赠(828.62亿元)的一个零头,但是随后的发展趋势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紧接着,阿里、腾讯、百度、新浪、京东等一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先后成立了基金会或互联网募捐平台,推动中国互联网公益行业驶入快车道。

 

民政部统计,近三年来,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全国通过互联网募集金额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十年前的90倍。在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全国共有108.7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比2018年增长了28.6%。今年上半年,全社会通过互联网为抗疫募集善款18.67亿元,参与人次达到4954万。如果算上线上的物资捐赠和公益服务,这个数字就更庞大了。

 

互联网真正开启了一个全民公益的时代,“人人可知晓,人人可捐赠”,无论在动员社会慈善资源,还是普及全民公益理念,互联网公益使中国的公益生态焕发出一股新的力量。这种公益变革,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应用的普及。

 

 

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走进企业开展“扫微信 献爱心 扶贫助残我支持”公益活动,图为福州市民用手机扫码捐善款。

 

今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而在汶川地震发生的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才达到2.53亿,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尚处在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PC 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社交、购物、支付、生活服务等在线业务,开始全面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应,互联网公益产品也因大平台核心业务呈现出不同模式,比如,阿里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腾讯微信的“99公益日”、滴滴公益的“爱心里程”,等等。

 

数字化丰富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公益无限的想象力,公益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捐钱捐物,用户可以捐步数、捐时间、捐消费、捐信用、捐服务,等等,“一切皆可公益”,这种多元性和趣味性也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的活跃度。

 

以阿里巴巴经济体为例,在今年95公益周(9.1~9.10)期间,40多个BU创造了丰富、多场景的公益形式,2.36亿网友在线参与了种树、捐蛋、捐步、爱心购买、公益直播等爱心行动,1.83亿网友下单2.56亿笔公益宝贝。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超过3656.7万网友参与线上公益活动,认领了3777.6万平米青海嘉塘、云南芒杏河等地的保护地,成为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众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以后,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更加具有本土特色,丰富的商业场景衍生出多样化的公益模式,社交平台使公益实现了人人可见,支付平台使公益实现了时时可捐,生活服务平台使公益实现了事事可参与。

 

 

区块链重塑公益生态提高公信力

 

 

互联网公益深度融合重塑了中国的公益生态,在给公益慈善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低门槛、传播快、波及广,也潜在地增加了公益的风险和挑战。近年来,一些公益项目不断爆出信息失真或夸大、盲目筹款、网络骗捐、低效执行和反馈不足等问题,对行业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这方面教训不可谓不深刻,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和2014年的“罗一笑事件”,是人们经常提及两个典型案例。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信息爆炸、鱼龙混杂的网络生态,如何建立信任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使公益信息公开透明和真实可信。对此,2016年《慈善法》在立法过程中也非常慎重,第二十三条关于慈善信息平台的规定,前后经过了五次变动和修改。

 

社会的痛点是公益的起点,针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再次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作为一项分布式共享数据库技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这对于以“信任”为基石的公益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高可靠且不可篡改,天然适合用在公益场景。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信息、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在区块链上存证,经过加密处理后进行透明公开,方便社会监督。”区块链教育专家于佳宁博士告诉《中国慈善家》。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公益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有限,主要是在阿里、腾讯等大的互联网公益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公益组织以合作的方式将自己的公益项目上链。在这方面阿里的蚂蚁链走在国内公益应用的前列。

 

2016年7月,蚂蚁链首次应用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线区块链公益筹款项目 “听障儿童重获新声”,让每一笔善款全程可追踪。2019年9月,阿里巴巴发布了 “链上公益”计划,这是区块链公益平台的首次开放。今年95公益周期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提出并联合起草的《公益链技术和应用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公益区块链行业标准。

 

“经过一年的实践,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45亿笔善款上链存证,可追溯金额达2.4亿元,背后承载着5亿消费者、260万爱心商家,真正实现透明开放、人人参与、共同监督。” 蚂蚁链公益产品经理朱海伟向《中国慈善家》表示。

 

目前,入驻蚂蚁公益链的慈善组织有中国扶贫基金、壹基金、爱德基金会等19家公募机构,28个公益项目已实现全链路追溯。上链提高了项目执行效率,节约了成本,完全公开透明,提升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颜志涛告诉《中国慈善家》,2018年10月基金会发起新未来高中生助学计划,在上链之前整个领款链条非常长。项目组将资助款拨至学校上级单位或是学校对公账户上,到学校将助学金通过现金或是银行卡转账的形式放发给受益学生,再将学生确认的领款单反馈至项目组,整个资金发放最快也要1个月才能到学生手里。

 

“项目上链后,受益学生通过公益平台扫脸领取助学金,秒到账,使受益人资助更加快捷。自强班班主任通过链上公益,可以随时上传自强班的动态,节约了时间和工作量。捐赠人也可以通过平台看到自己捐赠的善款是否使用,受助人是谁,项目进展如何,因而对项目增加了信任感。” 颜志涛说。

 

朱海伟告诉《中国慈善家》,区块链技术在公益行业的普及,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公益机构接受新技术的意愿,公益组织需要自证清白,好的机构通过上链建立公信力,倒逼整个行业走向公开透明。二是技术实现能力。公益领域是信息化的洼地,平台不断优化公益链的基础设施,短期目标是实现项目公益透明,长远目标是提高公益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9月5日,阿里巴巴95公益周线下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同期,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提出并联合起草的《公益链技术和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公益区块链行业标准。

 

 

数字化倒逼公益组织自我变革与创新

 

 

怎么提高公益组织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也是公益行业长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互联网的发展为公益机构提供了数字化的管理方法和监管手段,慈善资源和注意力向互联网倾斜,一些传统的项目设计和执行理念受到冲击,倒逼公益组织自我变革与创新。

 

在这个方面,世界上公益最发达、互联网发展程度最高的美国,毫无疑问是互联网公益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进入21世纪后,美国互联网公益经历了高速发展。2017年,美国通过互联网筹款的规模达到4100.2亿美元,在公众筹款中占比11.36%,绝对规模全世界排名第一。近年来,美国涌现出一批像Charity Navigator、Charity Watch和BBB Wise Giving Alliance等专注于公益机构信息披露和评级的专业机构,帮助公众发现同类组织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也是一个重要补充。

 

Charity Navigator成立于2001年,是世界第一家针对公益机构信息公开、评价运营状态的第三方网站。Charity Navigator通过公开资料回答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公益机构是否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并遵循相关的道德准则,二是公益机构是否让捐赠者很容易找到这些关键信息。围绕这两个问题,筛选出17个数据指标,建立了一套公益机构问责和透明度的评估体系,对美国9000余家慈善机构进行评估。

 

在这方面中国起步较晚,2010年基金会中新网成立,致力于基金会行业信息披露,促进行业自律机制形成和公信力提升,培育良性、透明的公益文化。但是,相对于社会和公众的利用方面,与美国众多的公益信息披露和评级机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方面的进步,还需要整个社会公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众多互联网机构的参与来推动。

 

今年95公益周期间,阿里巴巴公益平台和支付宝公益平台联合推出了阿里巴巴经济体公益平台“透明度数字化建设”专项行动,共建公益项目评级体系,包括透明度、健康度和运营力三个评估维度、一百多个指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评价维度,就是相应公益项目是否已实现从捐赠端到执行端百分百上链。

 

今年1月,爱德基金会发起的大地新芽母婴健康关爱行动项目,入驻阿里巴巴“链上公益”平台。对于上链给公益项目带来的改变,爱德基金会公共卫生团队主任杜瑛告诉《中国慈善家》,“大地新芽项目全程使用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项目实施情况信息实时公布,实现全流程全透明、可追溯,提高了公信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使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更加互联网化。”

 

据杜瑛介绍,大地新芽项目采用互联网健康扶贫HOPE“公益(P)+互联网(E)+政府(O)+医疗(H)”模式,在健康脱贫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示范意义。截至今年9月14日,平台上共计有139,557名爱心商家参与,募捐金额为91.16万元,累计受益人数达5293人。

 

“目前的公益链的应用还是框架性的。”互联网教育专家于佳宁博士告诉《中国慈善家》,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和电子支付体系建立,区块链的技术规范会进一步升级和细化。就公益行业来说,未来公益链将涵盖捐赠人、受益人、公益组织、审计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不光是信息存证和资金分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等都会在区块链上全网同步,未来两三年内会出现一个奇点时刻。

 

今年95公益周阿里公益线上会场创新推出了“公益护照”,让公益数据可记录、可沉淀、可追溯。9月1日至10日,黄晓明、杨幂、白宇等66位明星晒出自己的公益护照,带动粉丝参与公益。这些公益行动均可累积公益时。3小时公益平台全新改版,上新“益起动”“益起答”“益起读”“一封信”等多样的公益参与新方式,网友累计贡献超150万公益时。

 

这涉及到业界近年讨论的“时间银行”,在实际应用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时间存储和兑换的周期长,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发生错误甚至遗失。志愿者流动性大,迁离当地后,数据也面临多地流转、通兑等问题,“时间银行”一直局限在小圈子内,没有走出社区范围。

 

对此,于佳宁表示,公益积分效果好坏关键在于法律体系认不认,义工服务兑换多少服务。而在公益链上,积分不会随便发生,通证代币和数据上链,使积分不会因机构倒闭流失。因此,未来基于区块链开展的时间银行,积分具有可信性。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  公益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年来  年来词条  观察  观察词条  一切  一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