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事,就要坚持做下去。
——丁奶奶
初遇
我是一名安兜图书馆的暑期志愿者。「因为想在暑假做点事情,顺便到更南的南方看看」,于是看到鸟巢计划有在招聘暑期志愿者时,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后面经过筛选面试,自己很幸运地被录取到安兜图书馆。
去之前在网上搜索“安兜”,出现的是拥挤又有点脏乱的街景和“红灯区”类的字样,自己就这样心被揪着,从南京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厦门。
安排的住宿是城中村还算好点的房子——不到40平米的空间,两张老式的木板床,床头两个椅子摆着一粉一绿的两个台扇,接下来的日子里,都要靠着这两台电风扇解暑了,这张床也会慢慢接纳更多的人。
屋子的角落里搁着二手的冰箱和洗衣机,伸手探进冰箱里,里面的灯管散发着热量,一根雪糕早已化成水软软地瘫在了那里,还有一颗柠檬。等处置这个冰箱的时候,它已经发出了恶臭。
女生宿舍
虽然自己去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悄无声息地被现实重锤了一下。能入眼的应该就是那几块好看的桌布了吧——琴姐赶在女孩儿们到之前为这间屋子做的一点努力。
女生宿舍
等参观完丁叔的住处,这种「心理落差」竟然变成了一种「相对优越感」。丁叔和母亲住在一起,两个上下铺的床占据了20多平房子的大部分位置,下铺住人,上铺放杂物,厨房和卫生间挤在一起,和这里的大部分人家一样。
“我母亲租下这间房的时候,跟我说她找到了一间五星级的房子,为什么说是五星级呢?有阳光,屋子通风”丁叔不只一次提及过。
丁奶奶也跟我说“我们这房子风水好呀,你看,左青龙、右白虎,我们住的是风水宝地呀。”我顺着奶奶指的“左青龙、右白虎”看过去,是两溜没有楼间距的、高低不平的楼房,想要抱怨,却很难说出口。
天倒是蓝的沁心。
安兜村
半明半暗
住处和图书馆只几步路的距离。图书馆的门深凹在一个巷子里,巷子上空斜满了电线和拖把,窗台上的几盆装饰性的绿植没逃过“被破坏”的命运,几天之后便一命呜呼了,巷子里还不时散发出鱼腥味——隔壁饭店杀鱼的污水直接泼在地上的“功劳”,图书馆内与之相比可以算是“圣地”了。
第一次进门时,拍下的安兜图书馆
在“圣地”里,从有所顾忌到轻车熟路,整理图书、管理纪律、时刻保持卫生、维护小志愿者体系和处理意外事件,我在享受「控场」带来的愉悦时,突如其来的一盆水熄灭了所有明亮。
我今天不敢一个人坐在奶茶店,怕自己哭的面目全非。我确实需要一个空间好好哭一场,可是我害怕没有人陪。
今天自己一个人留在城中村图书馆里,中午孩子们出去玩,吵啊闹啊,直到二楼泼下一盆冷水,房东的儿子一副打人的样子吓走了刚刚起兴的孩子,房东指着我的鼻尖骂“你们这些人整天搞什么公益,搞什么调研!”因为我们所做的公益于她无益……
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的,可能别人一句话就会把心划的鲜血淋漓,他们就简单地活着。
他们没有地方玩,城中村的房子已经够拥挤了,他们在街道上玩,我都要提醒他们要小声,而不是先告诉他们在街上玩要注意安全和预防中暑。
7.18日记
我以为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后来才得知,每个馆长都经历过。
按丁叔的话说,“0.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了10万人,城中村没有配套的公共设施,孩子们没有玩的地方;再者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那些上晚班的人中午要睡觉啊,孩子们太吵确实会吵到人家休息。”
道理讲清楚了,可是还是觉得委屈。我也不知道那天眼眶红了多久,心疼孩子们,也心疼丁叔、琴姐和小海哥。每个月3000的工资,没日没夜地熬夜折腾,换来的是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指责。
黑暗中有光
他们想必都是乐观而善良的人,要不怎么能坚持下来呢?丁奶奶说“一张床、一碗饭、一颗好的心态就什么都不怕了”。
丁奶奶
丁奶奶是信佛的,是一辈子有信仰的人。奶奶说每天起来要懂得感恩,感宇宙天地无私之恩,感父母、祖国养育之恩,感一切服务者之恩。
奶奶的心思是淳朴的,“太阳每天无人监管却每天准时上班,恩泽万物”,“土地可以包容一切,你可以在上面种树、种茶、盖房子,它都会接受”。
或许正是因为懂得感恩,奶奶也尤其善良。从老家请来了的建筑队帮忙修图书馆的地板,奶奶自己掏腰包一万块付给施工工人,“出来打工人的钱,一分钱都不能欠”。
给图书馆慷慨解囊,奶奶也不知做了多少次了。本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奶奶却愿意跟着丁叔奔波,“是好事,就要坚持做下去”。
在艺术空行为奶奶照的相片
丁叔
“你们好,我叫丁勇,孩子们都习惯喊我丁叔”,丁叔自我介绍时总这么说。
除了【丁叔】,另一个身份标识一直被他【穿】在身上——印有“鸟巢阅读计划”的蓝色小马甲。
“鸟巢阅读计划”是专注于做厦门城中村图书馆的公益项目,丁叔是主要的发起人。蓝色马甲就是丁叔的战袍,除了睡觉,一刻不离身。
他很“啰嗦”,一件事情反复要讲好多遍,城中村的现状和接手图书馆的故事我听了好多遍。
”0.51平方公里的城中村住着将近10万人,7000多人是外来人口,其他300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里的幼儿园有30多所,其中有20所是你们所说的‘黑园’。这里没有供他们玩乐的基础设施,没有公园没有绿地没有服务中心,我们办的城中村图书馆成了他们的归宿……“
这些数字似乎已经严严实实地刻在丁叔脑海里了。这些数字也不知道向别人介绍过多少遍了,但他并不觉得麻烦,只觉得做的事情还是太少了。
小伙伴们
忙着报销和三个馆的活动,琴姐每天的生活都格外“充实”,慢慢和理想中的自己相遇;
中文系毕业的小海哥被策划逼的发愁,却也坚定着自己“要开100家图书馆”的理想;
东杰哥哥虽然在小朋友看来“冷冰冰”的,却也十分体贴;
小朱哥哥对小朋友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看到他们,内心是暖的,竟找不到坚持不下去的理由。
鸟巢计划团队在开周会
离别
团建的时候去爬天马山,爬到天山顶时,一直在循环草东的《山海》「他明白,他明白,我给不起,于是转身向山里走去」
像是那些要返乡的孩子在向我诉说,我们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事实就摆在眼前,他们四证不全就是要回老家读。
我不是天生的乐观派,看事情是甚至很悲观,我也问过丁叔办“告别游”有什么意义,那些孩子终究要回老家的。
丁叔给了我还算满意的答案——民间和媒体的力量引发社会舆论,倒逼政策改变。
“我们为什么做告别游的活动,就是想让‘流动儿童返乡成为留守儿童’发酵成大家都能看到的社会问题。孩子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甚至比一直是留守儿童的孩子带来的社会问题会更多。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进而去思考与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就有可能推动公共政策的改变。”
那一刻,我突然找到了办图书馆的意义。在图书馆的这些日子里,我看到了太多的东西——那些不美好的东西。
我看到了一些家长对孩子拳打脚踢,把孩子打得伤痕累累;一些家长对孩子冷暴力;一些孩子靠说谎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或者保护自己;他们一会儿是小天使一会儿就变成了恶魔……
但是一些改变已经在发生了。图书馆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在图书馆又得以重建。
「我喜欢图书馆的人」,「我喜欢图书馆的漫画书」,「我喜欢图书馆的新朋友」,「我喜欢图书馆的积分」,「我喜欢在图书馆值班」。
图书馆内姐妹两个在读绘本
孩子们的“喜欢”和成长大概就是公益人坚持下去的动力了吧。
回来的路上心依然是揪着的,是啊,是舍不得,小朋友写黑板报“质问”我为什么不辞而别的时候,眼泪就不争气地留下来了,我庆幸我给过她们拥抱和陪伴。
前方的路还很长,头顶上风月无边。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