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初,我们发布了一个关于“公益人的专业提升”的调研问卷。
问卷所包含的问题,涉及公益人专业提升的动力、想法、资源和行动,例如:
你能否胜任现在的工作?
你认为“谁”应该为你的专业能力提升负责?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想要提升自己”的想法?
当你有专业能力提升需要时,你会……?
看到特别合适的学习机会,但需要付费 ,你会……?
截止到今日,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各机构的95位伙伴填写了回复。
受到各位伙伴启发,我们想策划一次#公益人专业提升调研行动,征集到1000名伙伴的反馈和想法。
此问卷将长期开放,欢迎看到此文的你以及你身边的公益人一起填写。完成后,我们会将数据整理后发布,让行业听到伙伴们真实的心声。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们期待你的回答!
本文较长,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此次阶段性调研的发现(基于现有95位伙伴的回复)。
第二部分:真实的伙伴声音:就“公益人的专业提升,由谁来负责”,大家的看法和观点。
再次感谢每一位参与填写和讨论的伙伴,这篇文章正是大家共创的成果。
也感谢每一位耐心阅读和关心此议题的你。
01调研中的有趣发现
公益“圈内人”常常会带着玩笑的口吻谈到“圈外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不过向内看去,行业内是否也存在一些“偏见”,由于我们的“不自知”而被忽略了呢?此次调研,的确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些有关“专业能力提升”的有趣发现。
在行业报告、会议交流以及机构反馈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说法:
针对公益人的能力建设支持太少了 。
但是,本次数据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版本不同”的故事……
绝大多数伙伴认为公益是个专业的工作,而且自己能够胜任 。
70%的伙伴选择自我提升,是出于自己对专业的追求。
在发现自己需要提升时,约38%的伙伴会选择自己默默搜索学习;约30%的伙伴会选择和公益领域的同行聊一聊。跟同事聊一聊,跟领导沟通提出需求和其他类型各占10%左右。在说到为能力提升付费时,75%的伙伴都选择“如果不太贵,就自己付了”。
在说到谁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负责时……
这些数据带我们看到了公益人画像中的积极一面——
坚信自己工作的专业性。
即使能够胜任现有工作,也依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
大部分伙伴所在机构都或多或少为他们的能力提升提供过支持。
这也引发了我们新一轮的思考和猜测:为什么大家对同一件事情会有如此不一样的声音?差异化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
在线上分享会上,伙伴们分别以公益人、组织管理者和资方人的视角,抒发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长按扫码
查看伙伴们的精彩分享
我们调研的目的,并不是找到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扩大调研的样本数量,通过与多元背景的伙伴进行多角度的对话和探讨,努力找寻更多线索,拼凑出更加完整的生态图谱。此次调研还有另一个积极意义,那就是启发我们更立体、更多维地看待问题,更加辩证地看待所谓的“行业内的普遍认知”。
02:
伙伴之声:
此次调研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这些数据背后所代表的一个个公益人,究竟有着怎样鲜活的想法和观点?在他们眼中,个人、机构和行业在“公益人专业提升”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现阶段,他们如何满足自己能力提升的需求?
一些伙伴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1:
@宝
“我在提出参加培训前,看到过以前的项目管理培训资料,也求教过同事,但参加过之前培训的同事已经走了一大半。领导的回复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领导觉得吃亏了,但其实当年的项目计划里,是有培训预算的。
第二年的年度计划,原本也拟定了培训费用,但领导说不删掉这一项就整份计划都不批。于是就没有第三年了。那次的培训我自己去参加了,也慢慢应用到工作里,自己需要的东西自己买单。”
2:
@空
“我也遇到过,项目管理上课+考试,花了6000-7000元。学习任务也很繁重,都是我自己承担。(从领导那里)得到的回复类似,还暗示我把学到的在团队内分享一下。虽然不是唯一因素,但这段经历触发了我在工作中更加个人主义,觉得只有自己可以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3
@梓
“我觉得我们也需要学会向上管理。如果真的为了工作学习某个东西,可以比较明确地说明白,我学了这个东西能够如何运用到工作中,从而帮助整个团队。我自己是这样的,先跟主管谈好,自己花钱学习,学好之后再去应用、在团队内部分享,如果有效果,领导可以报销。”
也有伙伴从机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机构在团队培训时的做法:
1
@汪
“我们机构给员工/核心志愿者每年都预留了培训经费,同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但是申请的时候需要写清楚为什么需要这个培训、学了打算如何应用,也要承诺学完之后给其它同事分享。而且所有的申请都是要公示的,需要得到同事们的支持。其实申请过程也是让大家梳理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培训,而不是头脑一热就报名。”
还有伙伴从个人成长,组织发展和行业整体态势的维度来看:
1
@空
“向上管理是一个因素,不过我个人觉得不完全是向上管理的问题,而是行业内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会遇到各种资历的领导,如果领导的话语权还不足以为自己争取权益,就更难兼顾下属了。对不同领导还是需要不同对策,有的时候只能自己先买单了,毕竟自己的成长是等不起的。”
2
@兰
“你可能需要为你的选择买单……选择在一个行业的发展初期入行。任何行业发展初期,包括公益行业,更适合初入社会、充满热情、富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即 创造力)和积累成熟甚至功成身退的人(即 资本)参与。市场还没有为专业度付费的意识和环境(服务者常常比服务对象更有问题意识,能够提供超出服务对象需求意识的服务。但是服务不被认可的原因,在于他们暂时顾不上/意识不到重要性)。
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等行业生态更成熟更丰富了,价值被更广泛地看见,才可能沉淀出对中层骨干充分支持的成长体系(没有劝退的意思,行业初期吃螃蟹的人,也可能收获更大。每个人追求和适应的环境不同而已)。
我做过筹款也做过项目申请,公益机构的培训预算,的确很有限。政府、企业、基金会和公众募捐,在项目预算中拼凑人力工资,大头还是给到执行和物料成本。这样的环境,对成长的支持不在于提供专业训练,而在于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大家不太设边界地进行探索和尝试(隐形福利)。”
3
@谢
“就行业发展来看,本身就存在诸多不健康因素,但是谁都不能提。公益就是公众利益,什么是公众利益?就是现在和未来影响公众利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公益就是解决社会。
目前的公益行业一边在解决社会问题,一边又在制造社会问题,制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制造贫困群体。大家只要比对下本机构员工的平均工资与当地最低收入的差距,就明白了。”
4
@墨
“关于个人能力提升是谁的责任,我觉得肯定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主次问题,需要辩证一点去看。像在我所在的城市,社工行业07年刚刚发展,从业人员能力普遍不足,那这个时候就是行业的责任,你要发展这个职业,就要培养这个行业的人才出来,这个时候,单靠个人怎么可能嘛。
但是,发展到今天,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一定量,自然就会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出来,各类培训资源也渐渐多起来,这时就慢慢变成个人占主要责任,行业和组织是次要责任。当然,如果某种专业能力是行业或组织想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又变成行业或组织是主责了。”
5
@远方
“一,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个公益人他的经济条件以及时间条件都允许,可以自行对自己的专业提升进行负责;
二,如果这个人他/她非常需要专业能力提升,可是经济/时间不允许,那这个事情就应当由所在的机构,以及所在地的政府机构来资助。因为国家也提倡全民公益,社会多一个公益人,就会多一分社会稳定以及安全保障。”
6
@NN
“行业建设,组织建设,个人成长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想到行业建设的时候,脑袋就冒出了各种行业研讨会、培训、学习资料,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直播工具崛起,听到的学到的,比过往几年都多。感叹: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只要你想学,你都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找到途径。(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
机构层面,要看机构对员工的定位,也要看机构的生存状态。有些机构还处于求生阶段,在努力保障员工的权益之后,已经没有余力提供经济支持。这些机构也许外部有一些行业交流、培训机会,就尽量争取名额让员工去,学习完分享到内部;也许是在做项目的过程,通过内部持续的讨论、反思和学习去促进员工的成长。
有些机构已经过了生存线了,开始有计划的准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支持,但也得考虑一件事情,花了成本培育员工后,员工有所成长,但不在自己机构发挥了,可咋整呢;机构支持员工成长,员工支持机构发展。
以上,是机构把员工当成伙伴关系考虑的。还有些机构可能就仅仅把员工当成员工,工作完成得越多越好,相应的绩效就越多,员工把绩效用于自己的成长支持,然后工作完成得更多更好,获得更多的绩效,如此螺旋向上。
个人成长方面,当我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的时候,我就愿意为未来的自己买单。但这种期待不一定是机构对我的期待啊,那机构为什么要为我买单呢?想清楚了这件事情之后,我就不纠结为什么我考PMP,机构不经济支持了。
之前伙伴谈到的向上管理,我是赞成的,我们好像会有种等待,等待上面管理完善,人性化,但很多时候,等是等不来的,况且在职场中,我们提出了某个需求,也需要提供理据支撑和效果呈现呀,不然管理层怎么判断必要性和效益呢。人与人之间也是会相互影响的。”
7
@佳
“一,努力完成工作业绩,自我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工作,从工作中获得能力的螺旋上升。二,在过程中,对自己产生了更高要求,找到能力提升点,自我提升。三,向上管理机构和领导层,让他们通过工作的绩效完成情况,未来业务发展,来帮助上层判断团队成长需求。”
8
@兰
“我待过公益组织,也待过快速发展的大公司(互联网行业)。大公司内部有非常专业的培训、实用的经验、良好的沟通氛围、清晰的绩效考核,包括员工福利,所有环节设置都是为了支持你完成岗位绩效。员工可以得到充分支持,快速上手工作。
相比而言,感觉在公益组织工作更像是加入有共同理想的初创业小团队,虽然拿的是员工的报酬,做事的状态和面对的处境、挑战更像是创业合伙人的难度级别。只是公益机构负责人/创办人对员工的态度不太一样,有的是伙伴,有的是员工,有的甚至是对待志愿者的方式。
创业有很多挑战,目标制定、团队磨合、产品开发、需求调研、市场渠道开拓、传播品牌等等。难度比在大公司上班大很多。如果需要专业化的提升,个人经验看,直接去成熟大公司体验,会快很多。公益组织带给我的更多成长,来自创始人的个人阅历、开放接触不同背景的人、以及像创业那样全方位投入而得到的自主成长的能力——把任何处境转化为成长的养料。”
你的能力提升需求是什么?为了变得更加“专业”,你做出过哪些尝试?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你对此要想要分享的观点,或者想要加入启发时刻交流群,继续探讨此类问题,欢迎扫码加小编微信,备注启发时刻。加入大家庭,一起学习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