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科研报告(详见文末资料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转化、全球排放对气候系统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毁林比例飙升,也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世界各个地方上演,而这个我们称之为“家”的生物圈,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强烈而紧迫的威胁。
同样,不可忽略地,生物多样性在维持我们生活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打开你的冰箱,看看你的药盒,想想你的客厅,摸摸你的衣服……几千年来,我们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绝大部分的生活需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冰箱里的“生物多样性” © Photo by Ello on Unsplash
但是,人类在早期主要依赖最基本的工具来探索资源利用价值,之后随着地方传统被淡化以及全球化趋势,许多传统知识渐渐消失了,这意味着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远远不足,特别是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植物和真菌。
实际上,与动物相比,大多数人对植物和真菌的关注非常少,这常被认为是人类的盲点[1,2]。而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它们,以及它们会如何帮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愿景。
植物和真菌是如此重要
粗略来说,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多细胞生物,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熟知的菌菇类(我们平常在超市中见到的菌类只是非常小一部分哦)。
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植物为这颗星球上的生命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氧气;也是大多数食物网的基础,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提供了能量;还为许多生物提供了庇护所,帮助过滤水以及防止土壤侵蚀。
在云南森林中拍摄到的真菌 © 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真菌同样在生物系统的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定居在地球的各种地方,甚至可以在看似恶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比如冻土带。作为自然界中的主要分解者之一,它们有助于促进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
如今,约90%的已知陆地植物物种会通过它们的根与土壤中自然存在的真菌形成共生作用,这种共生体被称作菌根。而真菌恰好可以通过这样的菌根关系为树木等提供了难以获得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从而支持树木和其他植物的营养与生存,特别是在城市环境[3]。
© Drop of Light/Shutterstock
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生活里,植物和真菌同样支持着人类生活与健康,像是树木可以帮助净化空气、软化降雨对土壤的影响、控制洪水、调节我们身心健康;真菌还可以帮助控制害虫数量、为人类增添饮食多样性、帮助增加土壤中储存的碳量(树木可以通过根部吸收比地面更多的碳,因此树木向菌根输送碳后,菌根会通过丝状网络延伸至土壤)。
这样听来,或许植物和真菌与我们仍有一定距离感,那不妨再看看你的身边:每天吃的大米、纸巾里的木本植物、巧克力里的可可豆、花椒八角等调味料、碳酸饮料里的柠檬酸是由大量黑曲霉菌产生的、啤酒面包等的酵母菌……在我们的生活里几乎无处不见。
各种调味料 © Photo by Ello on Unsplash
但即使是今天,经过250多年的植物学和分类学基础,我们也仅对不到20%的陆生物种有相对较好的认识。随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加速,我们迫切需要对植物和真菌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研究、资料汇编和国际合作。
我们给予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物种灭绝风险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领域,虽然主要脊椎动物种群在全球的现状与趋势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长期监测,但大多数植物和真菌物种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研究,包括其全球灭绝风险评估[4,5]。
即使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这种全球物种灭绝风险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里,也仅收录了约10%的植物和0.2%的真菌[6]。
值得注意的是,名录内植物物种的占比是近些年才翻了一番,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植物保护战略》[7]的推动。同时在这个百分比下还隐藏了一些极端情况:隐花植物评估程度非常低(苔藓植物约1.3%,绿藻类<1%);维管植物则较高,约为10.5%,其中大部分裸子植物已被评估,反而蕨类与拟蕨类以及有花植物的评估程度较弱。
四川独蒜兰(Pleione limprichtii Schltr.),是我国国家II级保护植物
© 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rs of China / WWF
另外,科学家们每年在野外考察、搜索标本、对有机体的DNA进行排序甚至是浏览社交媒体平台时,都会遇到一些尚未被科学描述的植物和真菌物种;实际上,还有更多的植物和真菌物种尚未被科学描述,总计至少有200万种。
仅在2019年,植物学家们就在国际植物名称索引上登记了1942个新维管植物命名;真菌学家们也在真菌命名数据库记录到了1886个新物种。
2019年发现的部分新植物和真菌物种 © 图片来源详情可见文末 [8]
对我们来说,了解哪些植物和真菌受到威胁,不仅在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减少未来物种灭绝上发挥关键作用,更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如调节气候、控制洪水、过滤水等(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植物和真菌也同样具备这样的潜力)。
目前人们对植物和真菌的知识空白,是它们面临最大的威胁之一。也就是说,我们还不能完整衡量当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明确利用与开发的程度。
被忽视的高灭绝风险
考虑到红色名录目前所收录的物种占比并不能直接反映全球的整体情况,因此去年发表在Plants People Planet期刊的一份研究[9]通过对现有资料的量化以及偏差修正,提供了一个关于植物和真菌物种灭绝风险评估的重要假说:
与之前的数据[10]不同,该研究预计近五分之二的已知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真菌物种则由于已有证据过少,仍无法准确推断全球现状或趋势。
考虑到一些无法量化的偏差、灭绝债务(Extinction debt)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植物物种中受威胁占比可能会更高。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收录的植物(A)和真菌(B)所面临的威胁情况
此外,许多尚未被科学描述的植物物种也可能是小范围分布和高度受威胁的[11,12],并随着新植物物种以每年2000多种的速度被发现[13],那么受威胁的已知物种比例预计还会更高。
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量化真菌的全球灭绝风险现状或趋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研究以及数据的巩固,情况恐怕也不会太乐观。
灭绝风险评估和趋势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和真菌的现状与面临的威胁,但这仅仅展示了部分情况。不可忽视的是,灭绝的结果不仅是一个特定物种的消逝,它同时也抹去了这个物种所代表的独特的进化史,包括那不可替代的特征与功能。
银杏(Ginkgo biloba L.) © Juan CarlosMunoz/Adobe Stock
以银杏属为例,它是银杏目中仅存的一个属。银杏作为这个家族里唯一幸存的物种,它代表了数亿年独特的进化史。如今,仅有一些野外种群生长在我国,在世界各地的花园和公园却都有被广泛种植。
如果银杏灭绝了,我们将失去它所有的进化史。这种类型的缺失会降低一些生物拥有足够多样性以适应未来变化的可能。
为这些沉默者发声
人类的福祉与大自然本身是相互依存的,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并实现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已有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名古屋协定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得到了广泛接受,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鼓励各缔约方有效发挥作用。
对公众而言,考虑到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区域,我们与自然间产生了一定“距离感”,因此提高对自然提供的清洁空气、控制洪水、改善福祉等益处的认识,将激励大家更多地参与到动植物和真菌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来。
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践行低碳生活,让我们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地球而共同努力~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 State of the Worlds Plants and Fungi (2020)
[1] Wandersee, J.H. and Schussler, E.E. (1999) Preventing plant blindness. Am. Biol. Teach. 61, 84–86
[2] Sanders, D.L. (2019) Standing in the shadows of plants. Plants People Planet 1, 130–138
[3] 由于干扰、污染、干旱、辐射、高温等,城市对植物来说通常被认为是较为恶劣的生长环境
[4] BGCI. (2020). ThreatSearch online database. From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from www.bgci.org/threat_search.php
[5] IUCN. (2020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2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ucnredlist.org
[6] Species Fungorum. (2020). Coordinated by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speciesfungorum.org/Names/Names.asp
[7] CBD. (2012).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A guide to the GSP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gci.org/files/Plants2020/popular_guide/englishguide.pdf
[8] Erin Tripp/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 Dimitri Zubkov/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Ukraine; Janusz Błaszkowski/West Pomeran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and; Xander van der Burgt/RBG Kew; Evgeny Davydov/ Altai State University; Russian Federation; Jennifer Luangsa-Ard/ 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Thailand
[9] Eimear Nic Lughadha et al., 2020. Extinction risk and threats to plants and fungi
[10] 此前的研究估计,约五分之一(10%-62%)的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Brummitt, N., Bachman, S. P., Aletrari, E., Chadburn, H., Griffiths‐Lee, J., Lutz, M., … Nic Lughadha, E. M. (2015). The Sampled Red List Index for Plants, phase II: Ground‐truthing specimen‐based conservation assessme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0(1662), 20140015. https://doi.org/10.1098/rstb.2014.0015
[11] Joppa, L. N., Roberts, D. L., Myers, N., & Pimm, S. L. (2011). Biodiversity hotspots house most undiscovered plant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32), 13171–13176.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9389108
[12] Scheffers, B. R., Joppa, L. N., Pimm, S. L., & Laurance, W. F. (2012).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Earth"s missing biodiversity.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7(9), 501–510. https://doi.org/10.1016/j.tree.2012.05.008
[13] Cheek, M., Nic Lughadha, E., Kirk, P., Lindon, H., Carretero, J., Looney, B., … Niskanen, T. (2020).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Plants and fungi. Plants, People, Planet, https://doi.org/10.1002/ppp3.10148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