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与撰写|唐云霓 植子恩 校改 | 姜珮瑶 编辑|小明
画外音:环保,是一个永远经典但又新兴的主题。这期有幸与CYCAN几位青年代表对话,提供给我们更多国内环保行业内部的参与者视角与丰富的个体感悟。以此我们了解更多青年个体成长为青年群体力量和社会型变动的可能性。
对话嘉宾:
杨天铭 (CYCAN2018 年实习生;曾参与筹备第十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青年中国行项目等活动;现为芝加哥大学2019级公共政策硕士)
王宇佳(CYCAN2018年实习生;曾参与筹备第十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南开大学环境管理与经济系2019级研究生)
欧阳惠雨 (CYCAN2019年实习生;曾参与筹备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清华大学2017级城市规划硕士在读,北京大学 2019 级人权硕士项目在读)
01 / 天南地北的相遇
Meeting in different places
相遇篇:热爱下的偶遇
“一开始我只跟朋友去听,都不算事峰会的参与者,只是作为一个听众,后来的峰会里我成为了演讲嘉宾,在去年的二月到七月我作为CYCAN的实习生在深圳筹备这个峰会。”——惠雨
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接触环保行业都要归功于一个偶然的契机。CYCAN里有很多大学生活中体验不到的生活侧面——饲料,滴灌用水,剥削的产业环境,这些被边缘化的社会议题被放在中心议程。更不可思议的是,本来素不相识来自天南海北的成员们因为项目而结识。当下体验到的坏境的困难与课题的压力转变成了一种与其他参与成员集体回忆与社会问题的启蒙。
“CYCAN可能更多的就是一个青年的平台,他非常包容非常的多元、开放,让这些青年有一个成长,提升自己的平台,去培养这些人才,去把他们的输送到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各行各业,成为未来的栋梁。” ——惠雨
图为欧阳惠雨在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会场与团队合影
一个个偶然的契机让这些青年们相遇,饱满的热情与兴趣紧紧连接着他们,在CYCAN这个无比包容的大家庭里,这些青年们慢慢实现着蜕变,从环保知识储备到实践体验,再到生活习惯,甚至是价值观念。
图为杨天铭在第24届联合国大会会场合影
结合篇:偶遇后的坚定
虽然大家从天南地北相遇于此,但是对于“重视环保”这一核心却有着出乎意料的一致,相遇后,热爱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名为坚定。团队影响生命,生命也同样在影响生命,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这些青年不仅越发紧密前行,而且发掘了个人与群体力量的更多可能性。所有的这些都仅仅起源于关于环保的关注与热爱,所有的这些改变和力量都镶嵌在一段段深刻、残酷又弥足珍贵的经历中。
图为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会场合影
“去甘肃的时候,整体条件比较艰苦,是去一个农村,十多个女生是打地铺睡觉,调研的过程比较艰难,爬山拉练、在暴雨中去沙漠地带。”——宇佳
“担任第十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秘书长的时候,学业的压力很大,时间紧张,而我们因为作为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不同,很多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在那段时间里,大家一起克服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一起做成这样的事情。”——宇佳
从相遇,到结合,团体在不断丰富与多元,每一个人也在感受和成长。
图为CYCAN的青年气候实践活动照
02 / 在经历中成长
Growing from experience
割裂感:投射在生活中的“环保”
环保事业,是一个永远经典却又新兴的主题。当我们真正踏入这个领域,去接触、去参与到其中的行动时,也许我们会对环保事业有更加多样化的理解,它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具体、更加复杂、更加需要丰富的力量投入。
在今天反思商业社会与发展的代价的浪潮中,环保行业成为了新兴与充满可能性的主题。与仅仅在舒适圈内谈论“环保”不同,真正实践与投射在生活后,我们对“环保”的思考更具体,也更多层次。天铭在采访中提到一种“割裂感”,可能每个人在参与环保事业中的不同阶段的感受都不相同,他也正是在一次次的CYCAN活动经历中逐渐发掘这种理解并找寻未来方向。这种多层次与实验性按照杨天铭的总结就是一种“割裂感”,徘徊于可能性的憧憬与落实的滞后的不确定性。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割裂的感觉。”
“当我们在开会的时候会觉得环保事业很艰巨、很紧迫;当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和周围的世界互动的时候,就好像这个事情离我们很远。所以说,做NGO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要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从‘大我’去看世界。”
图为杨天铭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场发言照
割裂感:理念与行动
这种割裂感体现在实际中即是行动的不彻底性。事实上很多人在倡导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的时候,其回归到个体生活时的做法也会存在疏漏或松懈之处。
在生活场景的种种限制也好,偶尔屈从于方便的选择也好,很多理想的环保生活倡导无法在日常一一反馈。
一些人在倡导理念时会尽可能让大家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会倡导大家不要使用一次性饭盒,但是在繁忙之余也未能真正做到不点外卖等与理念相悖的行动。不仅是环保事业,要想真正踏入一个公益领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念与行动的完美贯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种“完美”的预想倾向让“环保”从生活割裂的细节推升到一种lifestyle的整体。
“我们团队有2位小伙伴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他们在实际的个体生活中的行动真正贯彻了他们所接受的理念,这种贯彻性和行动力我是很敬佩的。”——宇佳
图为王宇佳在第十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会场发言照
目前CYCAN的发展也正处于新的转型阶段,CYCAN以前更偏向于是一个倡导青年环保意识的机构,现在慢慢在转型成为一个培养绿色人才的机构,逐步深入构建长期性的品牌项目,深耕价值与影响力,培养该领域专业的人才—怎么样让更多的人更愿意与更有能力去讨论,参与,改变。这种转型方向与其青年们的理念不谋而合,由理念影响实践,由实践深耕理念。
“我觉得有点两个事情特别重要,一个就是要解决青年的职业路径的问题。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仅依靠学校的社团来推动整个运动会存在不确定性,可能有时候需要社会上的一些组织去引领这些学生社团去一起推动。”——惠雨
图为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现场活动
Youth Dialogu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world
青年力量
“我觉得关于环保事业,青年可能保持有更高的关注度,之前看过报告提到环境破坏后果终究是青年人去承担的;青年人有更多的热情去关注公共领域的事情,其他群体不一定会有时间去关注与我们切身利益稍微远一些的事情;青年群体具备较强的行动力,也更容易去做出一些改变。”——宇佳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青年群体的力量,他们由于开放的思想、多元的创新力与行动力而被赋予领域改革者的厚望,在漫长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青年们也同样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
他们关于环保领域的努力多样且丰富,或可回归自己的视角,去进行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亦可从理念的倡导等方面着眼,感召同类人,又或许埋头充实理论、脚踏于更高的平台表达自己的新兴理念,这些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青年力量的集聚,都能不断培育新的社会风尚。
图为第十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会场活动合影
回归改变有多大程度反馈在现实的问题,我们总是不禁权衡个体的理想与社会结构的力量悬殊。诚然,在实践过程中青年群体的力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倡导其他年龄层的人存在一定障碍,向身边的人传播环保理念和行为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
“真正改变已基本定型的价值观和刻板思想,还需让他们亲身体会、参与进来,通过观看学习与环保相关的纪录片、浏览科普场馆等方式,深入体验。”—— 天铭
另一方面很多事情不能只靠青年去解决。环保事业是需要公共部门、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三方共同的努力,同时,在推进环保事业的进程中还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等环境因素。在宏观层面,社会公共政策对于扭转环境污染情况的作用是更大且更直接的,现阶段,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大力倡导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在此背景下,青年则可以发挥自身补充性的作用,助推政策实现“最后一公里”。很大程度上,“最后一公里”不仅仅弥补政策与实践的空缺,也是对二者空间的反思。
图为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会场合影
在采访的最后,他们想对自己以及SRP这类组织的青年说,
“我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是想到世界上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就会坚持下去。我希望大家能在有这样的思考的同时,不要因为个人的渺小感到气馁,要明白聚沙终成塔。”——天铭
“很多青年对环保抱有一腔热忱。为了将其持续下去,我们需要去找到最有效的行动的方法。既要保持热情,同时也要冷静理性的去通过自己的实践,反思去找到推动环保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持续产生积极性。”——惠雨
“作为青年,我们应从当下做好自己,慢慢去影响到一些人,从自律的个体形成一个自律的团体。希望这些努力,能够把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给更多人。”——宇佳
图为CYCAN的青年气候实践活动照
图为CYCAN的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照
始于热爱,专于环保,行于世界。
这是CYCAN和他的青年们,是千千万万个环保组织的缩影,也是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倡导与实践。一代代追赶的青年们,CYCAN的未来有他们,世界环保的未来也将描绘于他们胸中。
文章图片均为CYCAN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