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的《决策与谈判心理学》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是我第一次尝试使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式来重新思考这门课,学习的本质,以我与学生们的关系。无论是知识点汇报,还是小组呈现,抑或课程论文,大家都给我带来了好多好多惊喜与欢乐!所以,我真的要在这里感谢大家!
首先让我欢乐的,就是大家给自己小组取的名字。真的很好玩!我贴在这里,以示纪念!我发现很多组的组名除了组名本身,还包括了该组的聚焦点。组名要亮,体现了一个小组同学的思维发散性,有的组利用了谐音,比如,天儿说什么都队,感觉不队。有的则利用互文,比如街道口专业决策队让人想起著名的五道口金融学院。聚焦点则体现了小组同学的聚焦和集中。大题小做,想大问题做小研究,落脚点越小,越容易聚焦。因此,不要小看了取名字,名字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告诉别人你们的实力和水平。
然后,在听大家的知识点汇报、小组呈现,以及阅读每个人的课程论文时,我学习好多以前没听说过,或以前只是听说过但“并不知道是什么鬼”的新名词儿(new terms):decision power, 决策权;decision making competence,决策能力;decoy effect,诱饵效应;phantom decoy虚假诱饵;social threat learning,社会威胁学习;intergroup emotional exchange,群际情绪交换;ballon emotional learning task,气球情感学习任务;ballon analogue risk task, 气球类比风险任务; fuzzy-trace theory, 模糊痕迹理论;mixed frames,混合框架。这些概念真是太赞了!有多赞?就跟喝着梅子酒,闻着栀子香一样赞!妙不可言!这些不仅新,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下去哦~!
我认真阅读了每个人的课程论文,发现每个人都很用心。给分数反而成了最让我头疼的事情,所以很抱歉,我在给分数方面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因为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当时的处境(比如自己的这学期选的课多不多,有没有其他学业、经济、家庭等等方面的压力),以及自己过去的相关基础(比如是不是本专业同学,是大二的,还是大三的,英文文献阅读水平如何等)的羁绊。因此,每个同学在这门课程上的付出都是值得肯定的。每个同学都比自己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掌握决策与谈判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拿到一个分数,因为分数总数黑色的,而学习体验却历久弥新。通过获得反馈,而不是分数评价,一个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自己用功的方法是得当的;哪些方面掌握的还有所欠缺,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通过与每个组的交流,我发现了写好课程论文的一大诀窍!啥诀窍?天儿老师快说!
选题!
选题是最最最最重要的,没有第二。常言道,好的选题是研究成功的一半。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个人觉得这几个组的选题是比较好的:G9街道口专业决策队,主题是诱饵效应;G4怎么分蛋糕才队,主题是决策权。G2天儿在东湖划船时的内心OS:沉不沉,主题是沉没成本。G12我们决定照着PPT并且老师给高分队_How do you judge yourself and others,主题是自我锚定效应。G3Kahneman is our father_锚定效应之先发优势中的首次报价,主题是第一次出价的边界条件。
好选题有什么用呢?省力!顺手!我发现凡是选题比较好的组,都会做的比较顺手,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G9组,他们选择的是诱饵效应。然后,看他们的主观评价部分,他们写的真是很省力!每个人都介绍一下同组其他三名组员选择的研究,然后加以点评和分析,这样的分析就不会空洞无物。因为我们对一个研究的评价,往往是基于它在整个系列研究中的位置。是相对重要性、新颖性,决定了一个研究的价值。因此,如果一个组的选题比较聚焦,就很容易跟同组其他同学交流,一个人读一篇,但一交流,就变成了每个人都了解了四篇文献。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故省力。这也是我们分组的初衷。
那么,怎样选好一个题目呢?我也不知道。在课程论文的小组交流时,G9组的同学曾回答过其他组同学这个问题。但是讲的太快,我没有记下来。G9组同学能不能在评论区详细介绍一下你们当时是怎么选题的呢?然后,我通过阅读大家的课程论文,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总结了一下好选题一般都有这么几个特点,供大家参考。
1. 新。以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为核心。具体判断标准是该概念最早提出的时间在5-10年内,英文文献出现了一些,但中文还没有或很少介绍。比如,诱饵效应,决策权,大家可以查下外文文献,再查下CNKI,你会发现这俩概念有不少外文文献,却还没有中文文献的综述或研究。
2. 重要。一个重要的topic,往往会在比较重要的期刊中发表出来。比如同学们做的有关social threat learning的主题,就符合这一标准。有PNAS和Nature子刊坐镇,然后对社会威胁的学习,想想我们平时遇到的甲流风波、抢盐风波,有多重要,却少有直接的心理学研究就能想见了。当然,要注意一点,订刊发表,还要看是不是我们能不能做的了。社会威胁学习的主题,非常重要,但不是心理学传统的实验或问卷法,这时候我们就得掂量掂量有没能力去碰这类主题了。所以,比较保险的是,不仅要顶刊发表,而且还要:追随者众。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文化心理学中,M. Gelfand做的有关tightness-looseness的相关研究就明白了。
3. 接地气。作为一个中国研究者,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不能眼睛光盯着国外期刊和国外的问题。光盯国外,不仅缺少学术担当,而且也没办法做出有深度和厚度的原创研究来。因此,好选题得有潜力跟中国现实相结合。比如,有关决策权的选题,就被李自洋跟“背锅”、“甩锅”联系起来了。看到这样的结合,读者不仅能够会心一笑,而且会有很大的兴趣去阅读你整个研究。让读者感兴趣,造福其他研究者,这对一个好选题来说非常重要!
恩恩,非常开心的一门课,大家有什么感想、吐槽之类的,请尽管写在评论区吧!非常希望大家就本课程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遗憾可以总结、思考一下。然后我根据大家的想法再改进这门课程。所以,大家的评论对学弟、学妹们真的很重要呢!
啦,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