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期刊审稿慢的原因

先讲一个故事。

某日,我和某位教授(此处隐去姓名)在他办公室讨论一些事情。闲话中他指着办公桌上放着的某本学报,说到:“这个学报的编辑不会办事儿。一下子给我发来三篇稿子让我审,我哪有时间?我就放在那没管。”

“没管”是什么意思?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也不说审,也不说不审,也不给编辑任何回复,就那么放着。编辑不催,就一声不吭。编辑催了,看心情决定搭不搭理。

不给编辑任何回复,当然也是一种处理方式。但还有的专家先答应编辑审稿,然后扔那儿就不管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再说。

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大学老师确实事儿多忙不过来。但你若是有时间在我面前抱怨编辑不懂事儿,就没有时间回复编辑一句“最近太忙,烦请找别的专家”?

假如编辑傻乎乎地在那等你,一等一个月(某些期刊可能会等三个月甚至更久),实在发现怎么联系你都没动静,被迫再去找别人审稿,那你是不是坑了期刊,坑了编辑,坑了作者?

所以,坦率地说,期刊审稿慢的原因其实就一个:审稿人不负责任。

当然,这种“不负责任”也是分对象的。如果《Science》或者《Nature》找他审稿,估计他也不会如此。

强调一下这里说的是审稿,压在编辑手里的另说。

审稿人不负责任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一句话审稿”。

就我个人的体验,包括我和其他一些朋友的交流,发现近些年来“一句话审稿”越来越多。这种一句话审稿大概具有如下的样子:

    “本文讨论了某某问题,创新性不大,不建议接受。”

    “这个问题早有人研究过了,解决方案比较成熟,建议拒稿。”

最扯的是下面这个:

    “本文不适合在本期刊发表,建议改投。”

包括基金评审里的类似表述:

    “该申请者不符合申请条件。”(是的,各位没看错,就这么一句,多一个字都没有,这是个真实案例,申请者是我某个科研合作者的博士后合作导师)

这个时候,匿名同行评议的缺点就明显出来了:这要是实名评议,或者说评审意见干脆会被放到网上公开,各位“专家”敢这么写意见么?

回到主题,以上这些结果,本质上都是审稿专家不负责任。我个人认为,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匿名的同行评议是这些原因之一。

最后给自己提个醒。承蒙某两本力学领域的主流期刊的几分认可,我在这两家期刊做审稿人。我自己给自己的要求就是不写那种“一句话审稿”。希望自己能做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期刊审稿慢的原因  审稿  审稿词条  期刊  期刊词条  原因  原因词条  期刊审稿慢的原因词条  
观点

 与本科生聊科研

    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得到一线工作的老师的指导。从学生角度来说...(展开)

观点

 世界很难预测

黑天鹅事件(指十分难以预测但是又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灰犀牛事件(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沙堆效应(当沙堆高到一定程度,不可预测的某一粒沙子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