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心与苦的关联 ------议参考消息网一小时两文

心与苦的关联

------议参考消息网一小时两文

摘要:夲文讨论参考消息在一个小时发了两篇文章,笔者看完后,感到相互关联。就此问题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参考消息网,痛苦,心,健康。

引言

2021-05-21 20:45,“参考消息网”刊文:”美媒文章:心若年轻 你更长寿 ”.

(https://www.sohu.com/a/467828287_114911)

2021-05-21 20:51:19,“参考消息网”又发一文:”西媒文章:直面痛苦,现代人缺失的课程”.

(http://www.cankaoxiaoxi.com/culture/20210521/2444069.shtml)

这两篇文章,从标题和内容初看,相互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实际上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西方医学,都讲的是大脑,没有讲心。心与脑是一回事?从汉语字面上看,大脑是月字偏旁,是人体的器官。心不是人体的器官,心脏才是人体的器官。那么心到底在哪里?心灵的深处又在哪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的著作里,都只有心没有脑。其实东西方都有心的说法。这两篇文章中,其实都与心有关,对心的理解,确有心是灵魂的说法,科学界也有研究,但很难定论。

心若年轻,就会长寿吗?按照古话说,人的命,天注定!这寿命与心有无关联?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发表的文章说,内心感到年轻,能帮助老人更健康、更长寿吗?德国老年医学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认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的人,在各方面似乎都受益于他们较年轻的主观年龄。德国研究人员是怎么得出的结论呢?是对5000多名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4岁)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法没有说明。研究人员认为,拥有年轻的自我感知可能也会以积极方式影响行为,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在自我感觉比实际年龄年轻的人当中,压力与受损之间的联系明显比较弱,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者把这种说法与健康和寿命联系在一起,在医学上又该怎么证明呢?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刊发的文章,直面痛苦,现代人缺失的课程。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我们正在不断丧失承受苦难以及无所畏惧地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难的能力。文中说的是生活,却引用了哲学家韩炳哲说法,难道这个问题是哲学问题吗?其实是社会问题。

心与苦的关联

在中国的佛学传统著作中,有很多有关痛苦与心的论述: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六祖坛经》

“爱不重不生娑婆,心不一不生净土”。《净土十疑论》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大涅盘经-第十二》

“如果没有调出自己的内心,而想将世间的怨敌一一消灭,完全是痴心妄想”!“痛苦的根源是无名,要远离痛苦,必须持守五戒”。《入菩萨行论》

“不要逃避痛苦,坦诚你的过错,学会宁静谨和安详,慢慢的认知心的本来光明”。《西藏度亡经》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音译。“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四谛,又叫四圣谛。

不难看出,人生之苦与心有关。我们倘若对眼前的痛苦漠视就永远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我们对人生无常的未知,对生死的毫无准备都是痛苦的根源。

对心与苦的认知,这个问题与哲学、佛学、科学都有关联。参考消息报道的西方媒体的文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视角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相由心生  境随心现  心苦相联

1)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据说佛印禅师在润州金山寺当住持的时候,苏东坡有一天正好去金山寺游玩,便在那寺庙里停留了几天。一天, 两人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堆牛粪”。佛印不理睬也不在意,只是笑而不语。

苏轼回到家后,就在苏小妹面前眉飞色舞地说起这件事。

苏小妹却正色地对哥哥说:“心如佛,所以看人就像佛;心如糞,看人就像一堆粪”。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东坡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4305989303567965.html

2)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內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如果没有风,这幡就不会动,所以是风在动。另一僧曰:风无形相,怎么会动?明明是幡在动。两僧爭論不休,没有结果。惠能禅师进曰:“这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3)这个世上美丑善恶、名利荣辱、富贫贵贱、生老病死,都是因心不宁静而產生的差别。由此产生烦恼和痛苦

4)衰老之相,人人如此,不可逆转。一种观念是指青春不再、潮气尽消、生机漸退、死亡临近。另外一种观念是身体是衰老了,我们的心却是灵明空广、心宽无边,率性而为,对喜爱的事全神贯注,也就没有时间变老了!

5)有些事尽力不成,无奈]放下;心想之人,苦等不来,只因无缘,只好放下。人生之苦,苦在选择,人生之难,难在放下。

6)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苦受阴苦。汝等当知。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生八苦/1001603?fr=aladdin

现代人缺什么样的“苦课”?

现代人为什么缺“苦课”?

〔1〕人们在谈到痛苦和创伤时已经麻木。”

〔2〕人们发现自己处于痛苦的境地时感到震惊,却对身边正在肆虐的疫情熟视无睹。

〔3〕长期以来,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丧失承受苦难以及无所畏惧地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难的能力。

〔4〕德国韩裔哲学家韩炳哲说:“我们是处在“治标不治本的社会”,只注重减轻痛苦,躲避痛苦,害怕离开舒适区,屈从于快感的支配,而对于学习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韩炳哲还说:“人们宁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要换来舒适的生存条件”.“人们对受苦普遍恐惧,这种恐惧症正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6〕意大利的作家法布里齐奥·安德烈拉说:“毫无意义的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为了避免受苦而苟且偷生。”安德烈拉还指出:“对良善、幸福和积极事物的追求,也会产生一种‘暴力’,它将使人们否认负面事物的存在,而这种‘暴力’会给我们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如同经历苦难一样。”

然而这两篇文章,对学什么样的“苦课”?却没有详细的叙述。

人们也许认为,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不会再去忆苦思甜,上山下乡,以后下乡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苦,也许用手机操控机器人就可以都做了。

总之,现代人到底缺不缺对痛苦的认识,需要不需要学习这门“苦课”?这是令人思考的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词条  关联  关联词条  小时  小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