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转载]这几招,让城市更有“韧劲儿”

这几招,让城市更有“韧劲儿”

张强 中国科学报 今天

作者|张强

近日河南省特大暴雨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发生在欧洲的暴雨洪涝灾害不同,此次降水是由于异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直插中原大地,在台风“烟花”和“查帕卡”的推波助澜下,大量水汽因太行山和伏牛山的阻挡抬升,被“滞留”在河南省境内,这样稳定的环流条件,导致了此次极端强降雨事件的发生。

其中,郑州单日降水量最大高达552.5毫米,洪涝灾害等级达到了“千年一遇”,受灾人口高达3.6万人。

 全球暖化加剧气象灾害极值化 

今年夏季,在全球暖化影响下,北半球的气象灾害事件以“高温—热浪”与“暴雨—洪涝—内涝”等两极化、复合化形式相继发生。

北美与中东地区相继发生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2021年6月末,在高气压系统的控制下,北美地区形成了“高温穹顶”。

加拿大西部地区的日最高气温一度升至49.6℃,打破了加拿大全境历史同期的日最高气温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热浪事件造成了加拿大719人死亡,这与当地民众缺乏应对高温热浪灾害的能力直接相关。

科威特城在2021年7月5日的日间气温也一度飙升至53.5℃,户外地区的瞬时气温一度高达73℃,打破了全球最高气温的历史记录。

不同于2021年7月初的高温热浪事件,受持续降水影响,德国在7月14日迎来了近70年以来最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并逐步形成了由“暴雨—洪涝”,“暴雨—滑坡”与“暴雨—泥石流”组成的多灾种、灾害链系统。

截止到7月18号深夜,此次灾害已经造成了德国至少160人死亡,预计1500人失踪,保险损失预计高达17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2年席卷欧洲的大型洪涝灾害之后,欧洲建设了欧洲洪水感知系统(EFAS)。

然而,在此次洪涝灾害事件中,多地民防设施无法正常工作,这也是此次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城市气象灾害系统趋于复杂化 

受全球变暖影响,全球各地如气温与降水等气候要素均呈现出极值化的演变趋势,并诱发了一系列如高温热浪、干旱与洪涝等气象灾害事件,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增加了城市灾害风险。

一般而言,城市气象灾害涉及的受灾情景复杂,如城市地下空间淹没、公共交通设施瘫痪、电力通讯中断。

相对于其它承灾体,城市复杂的受灾情景耦合庞大的承灾体量会放大同等灾害的致损规模,造成更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韧性城市”的建设可有效降低城市复杂受灾情景下的损失规模,即当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在受到冲击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基本活力,最大限度降低损伤,并能迅速恢复、适应和发展。

就此次河南省特大暴雨事件而言,郑州、新乡、许昌、焦作等城市都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形成时,城市的排水管网系统首先发挥作用。

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加后,超过基础设施防洪标准后,政府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受灾群众积极展开自救、互救,民间公益人士、组织也展开救助,待内涝消失后,快速进行城市清淤治理、消杀消毒,无不体现了“韧性城市”的思想。

河南省此次破纪录的特大暴雨,暴雨过后的城市满目疮痍,本次事件中,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基层群众,都在防汛抗洪工作上做出了积极响应,如何更好增强城市“韧性”,在城市气象灾害管理方面仍有一些挑战和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韧性城市智慧应对自然灾害 

为应对未来的突发灾害能做更加充足的准备,拟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

在现行机制框架下,城市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充分考虑全球暖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与致灾性强的特点,及时主动监测气象事件灾害化的过程,并与基层监测站点与人民群众的有效反馈信息相结合,在原有框架下自上而下的灾情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的基础上,同时保证灾情预警信息自下而上的反馈通道,构成灾情信息的“双链式”沟通网络,确保灾情预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达性与及时性。

在气象灾害事件来袭之前,积极结合地方应急响应力量,做好灾害易发区群众的疏散与保障工作。

此外,在灾中救援过程中,结合此次郑州千年一遇洪灾应急抢险的成功经验,各地方应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为主体,在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统一协调下,配合周边省市的外源性消防救援力量、民间团体专业救援队及企事业单位,做好大灾背景下的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最大程度保全人民群众的是生命与财产安全。

2. 完善和落实城市体面对极端气象灾害情景下的应急机制体制和防灾救援体系

同自然灾害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永恒课题。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如何减轻灾害损失,使得灾害损失最小化是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需要深入反思和研究的命题。

把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有效应用到灾害发展的整个过程,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防治救助体系建设,做到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的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

突出防灾减灾战略性地位,满足新时代形势下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化、综合化、抢险救援智能化,推进各领域高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与落地实施。

通过优化升级空、天、地灾害信息感知网络,有效满足灾害风险识别、发展态势感知任务需求,打破各部门数据孤岛和分管领域划分界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形成面向应急救援的风险评估和智能分析决策平台系统,实现安全消防、智慧消防,达到精准预警、快速救援和灾害损失最小化的目的。

3. 加强城市管理者和民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与政策实践

完善防灾减灾政策和建设应急救援技术体系的落脚点和根本点在于落实。

城市运营管理者要进一步提高灾害隐患风险的侦查和识别能力,重点是灾害风险防范的常态化,绷紧灾害防御这根弦,针对“全灾种、大应急”的发展理念,研习涉及民生福祉的生存、生活、生态大系统全要素的安全风险理论,提升职业素养。

大力开展灾害风险防范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全民普识教育,切实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履行政府部门发布的各项灾害风险公告与建议,从被动等待救援向主动自救与民众互救转变。

有序发展民间救援力量,将社会资源有序、系统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中,通过应急机制建设与公众的协同配合互补,从本质上改变防灾减灾观念和消防救援模式,做到政策落实不断层,灾害损失最小化,民生福祉最大化。

进一步强化城市“人员流、物质流、信息流”畅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尽最大可能避免重大灾害发生时出现生活物资抢购、灾区信息不畅、受灾人员出不去,救灾人员及救援物资进不来的现象,增强城市韧性,更好地应对各种气象水文灾害风险;切实实现防灾常态化、救灾全民化,进而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成果,避免因灾返贫,依靠广大人民的智慧,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稳步迈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阅读原文阅读 13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韧劲儿  韧劲儿词条  转载  转载词条  城市  城市词条  
观点

 观测简介

观测简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钱磊 老实说,今天我要讲的内容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与大家讨论。目的是把事情弄清楚,主要是帮助我自己把事情弄清楚。下面要讲...(展开)